陈义发
前不久,笔者承担了上思想品德公开课的任务,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框《世界文化之旅》。课后,笔者的教学过程受到了同仁的一致肯定。笔者对这堂课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并将经验归结为一点,那就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要贯彻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回归生活的理念,依托生活情境,推动课堂精彩。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主要如下。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文化丰富性和多样性的观念;能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不同的文化,同时欣赏本民族的文化。
2.知识目标
①知道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是通过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表现出来的。
②认识到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都蕴含着人类文明的成果。
③懂得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3.能力目标
能通过自己的体验去感悟文化的丰富性和不同文化的独特性,能认识到文化差异存在的客观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2.难点: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奏响和谐的乐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实物形式展示汤圆、月饼、粽子,并引导学生思考:它们各是我国哪个传统节日的传统食品?
二、新课
(一)丰富多彩的文化
活动一:说一说
(1)收集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
(2)请你列举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节日,并尝试说说这些节日所表达的文化内涵。
思考: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明白了哪些道理?
1.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和民族,就有多少种独特的文化习俗。
2.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往往是通过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表现出来的。
活动二:写一写
(1)提到德国,人们会想到啤酒;提到日本,人们会想到樱花。你还能说出哪些具有国家代表性的东西?
(2)结合课本第58页的表格,评选出各国文化代表人物,并陈述理由。
3.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有着各自的标志和代表人物。
(二)和谐的文化乐章
活动三:看一看
视频欣赏:《老外当翻译》
提问:(1)视频《老外当翻译》说明了什么?
(2)你能找出汉语中吸收外来语的例子吗?汉语中吸收外来语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1.语言有差别,不分优劣;文化存在差异,各有千秋。
2.在全球化过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教师展示2012年德国“中国文化年”幻灯片说明文化要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多元和谐发展。)
活动四:议一议
请结合中国近现代史,分组讨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文化差异。
3.正确对待文化差异
(1)既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主张平等交流、互相学习。
(2)各国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多样性,共同繁荣进步。
三、 收获平台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请用一句话表达出来。
四、课外延伸
收集我县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办一张手抄报。
概括起来,《世界文化之旅》教学设计的思路大致为“生活导入—感悟生活—回归生活”。教学的大致流程是“以实物形式展示汤圆、月饼、粽子”导入新课,随后开展四个环节的活动,即“说一说”“写一写”“看一看”“议一议”。在教学中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的鲜活事例分析得出政治理论和原理,感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奏响和谐的乐章。以“收获平台”来进行本节课的小结,最后通过“收集我县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办一张手抄报”来结题。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依托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本人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
一、依托生活情境要“求真”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教师最根本的教学目标是教人求真,引导学生追求真理。现在中学生思想活跃,接触的信息面广,特别反感那些“假、大、空”的说教,这就要求我们把真实的内容引进课堂。“生活即课堂。就学生而言,只有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认识,才是鲜活而深刻的认知。”本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尽快让学生进入课堂角色。例如,本课的导入从学生的饮食生活——汤圆、月饼、粽子入手,并通过实物形式展示出来。这就让学生眼前一亮,传统节日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学生再熟悉不过了。这样,他们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纷纷介绍春节的文化习俗有放鞭炮、拜年、贴对联、吃团圆饭、大人给小孩压岁钱等;元宵节的文化习俗有舞龙、舞狮、观灯、吃汤圆等;清明节的文化习俗有扫墓、踏青等;端午节的文化习俗有赛龙舟、包粽子、插艾草等;重阳节的文化习俗有敬老、登高等,以及这些节日的来历和文化内涵。这样的情境就让学生感觉真实、亲切、自然。
所以,在课堂教学活动时,我们要从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入手,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生活和经验,让学生在学习中真实地感受美好的生活,并把生活与课堂紧密相连。只有依托真实的生活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真实的表达和表现欲望。
二、依托生活情境要“求趣”
著名作家老舍说:“幽默的文字运用智慧、聪明与种种招笑的技巧,使人读了发笑或啼笑皆非,并从中受到教育。”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创设幽默风趣的生活情境可以让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活跃和谐、充满笑声。
比如,在学习“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这些知识点时,笔者先播放一段精彩、幽默的视频《老外当翻译》,大体内容是这样的:过去中外两家公司因语言的不通而导致谈判失败,后来请了一个老外当翻译。老外用幽默的语言和一些搞笑的动作帮助这两家公司达成了协议,比如“找市场——找十肠”、“吃苦耐劳——吃苦奶酪”“西方的习惯——西方的吸管”“让我们来谈贸易——让我们来谈毛衣”“一百万最好的手机——一百只最好的瘦机”“十架最好的飞机——十只最好的肥鸡”。由于老外的翻译,最终中外两家公司的经济贸易合作取得了成功。
学生在风趣、幽默的情境中欣赏完这段视频,就自然而然地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语言有差别,不分优劣;文化存在差异,各有千秋。在全球化过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这种生活情境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 依托生活情境要“求新”
2011年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依托具有时代气息、新颖丰富的生活情境,用新颖的时政热点材料取代教材中陈旧的事例,用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社会热点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比如,在学习“在全球化过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时,首先,教师展示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颖的时政热点——2012年德国“中国文化年”相关的图文资料,然后引导学生把这些时政热点与教材的知识点结合起来。通过新颖的时政热点,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而且从认识上说服了学生,从价值观上引导了学生:在全球化过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我们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各国不同的文化。
四、依托生活情境要“求效”
2011年版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去表达思想品德课程目标,并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更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比如,在教学“世界文化之旅”一课时,因为是借班上课,笔者导入新课时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同学们,我很高兴与大家认识,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汤圆、月饼、粽子,这是我给大家准备的见面礼,希望大家喜欢。等到这节课结束的时候,我要把汤圆、月饼、粽子送给课堂表现最好的三名同学。
学生不约而同地鼓掌,于是笔者接着问:汤圆、月饼、粽子是我国哪个传统节日的传统食品?请你们分别说说它们各自的文化内涵。
……
当下课的铃声响过后,笔者就把汤圆、月饼、粽子送给了三名本节课表现最好的学生,全班又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笔者在课堂上的这一举动,也大获听课老师的赞赏。
思想品德课的三维目标,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又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教学中笔者不仅把汤圆、月饼、粽子当作教具,追求知识目标的完成,而且下课后让学生分享中国传统食品,这是对学生情感的尊重,也是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所以,依托生活情境要做到有效,就要突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