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启明
我第一次身边经历的创业故事是在大学宿舍。时值2003年非典时期,我的一个室友看到了“巨大商机”。
非典期间学校停课,室友找了个家教的兼职以填补自己的消费亏空。他发现,学生家长每找一个老师来教自己的孩子要支付50至200元不等,而像他这样的大学生则要支付100元左右的中介费。一来一往,家教公司赚了数百元。后来,他又不知道在哪里听到了一个家教公司的传奇故事。具体是说一个从贫困山区到京求学的孩子,父母开了一个小小的家教公司,然后从初到京城时睡大街和火车站,蜕变为年净收入超过十万的小康家庭。
在持续渲染和宣传了三个月之后,室友终于找来了自己的天使投资人——他刚刚找到的女朋友。
来自父母的2万元和女朋友的6万元,迅速让一个以室友名字命名的家教牌子立了起来。他一边在北京晚报打豆腐块广告,一边在各个高校的电线杆子上和医药广告抢版位,一个美好的前景在室友的憧憬中被描绘得活灵活现。
万事好像不止开头难。在最初,报纸上的广告的确起到了很强的宣传效果,都市主妇们频频来电,一会有需要钢琴家教的,一会又有需要武术家教的,甚至还有陪玩的业务。需求应有尽有,但在供应链儿上出现了大问题。
一两天的时间上哪找个会谈钢琴的大学生啊?上哪找个会武术的啊?又上哪找一个天天不上课光陪小屁孩儿玩的闲人啊?这不是我杜撰的理由,是室友在满足不了迫切家长们的需求之后,给予自己的心理安慰。
创业基金随着时间快速流逝,家教公司却迟迟没有起步。室友又拉来了一个高中同学入伙,注资两万元。据说室友给他同学讲的还是刚才那个励志故事。不过故事还没等把他同学耳朵磨出茧子,2万元又都花没了,公司难以为继,只能宣告歇业。
他的高中同学打道回府,他自己又给女友打了个6万的欠条儿。这个在我们同学当中传得轰轰烈烈的创业故事就这么戛然而止了。
在2003年左右,8万元足够支付在西三环一个小户型的首付款。但在眨眼之间就被“梦想”激情冲昏头脑的室友挥霍光了。
后来我读MBA之后,研究过很多企业的失败案例,经常让我想起室友的那次创业尝试。当大多数人把衡量的视角放在技术和细节上时,我发现,不管是创业还是投资,最关键的因素是人。
其实室友的家教公司不是没有成功的机会。我参观过一次北师大附近家教公司云集的那座办公楼,包括室友的公司在内不下二三十家。为什么其他的都能存活下来?很多教训都需要总结。
第一,他只看到了别人成功后的荣耀,而没有思考成功路上的艰辛。眼睛是会骗人的,当室友说他发现家教的模式就是在报纸上打广告,然后在公司等着大学生上门就行了,简单地相互对接,钱就自然来了。
第二,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将创业当做持久战来打。8万元的创业资金被用来租了一个在同栋楼里最豪华的一室,租金不菲。同时置办了各种正规的家具和电器,规格堪比装修。流动资金都用在了无谓的用途上,直接导致了一年不到就歇业的结局。
我一直觉得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人性(性格)本身决定着成功与否的可能。当家教公司失败之后,每每听到室友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女友不再注资、朋友不付诸更大的精力,以及和竞争对手相比没有更深的资历时,我就更加认为他的创业失败是必然。
创业的道路上,成功有其独特的逻辑。包括市场的机会在内的种种客观条件终究只是外在,如果创业者不能清醒地认知自己和自己所要做的事情本质,结局最终绝无二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