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易
[摘要]作为全真道的发源地,昆嵛山对全真道的兴起与发展有过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从自然环境和人文宗教信仰两个方面探究昆嵛山为全真道兴起和发展所提供的条件,并分三个阶段分析昆嵛山在全真道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变化。
[关键词]昆嵛山;全真道;自然环境;宗教信仰
[中图分类号]K29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02-0024-03
昆嵛山地处登莱之域,金元时期属登州、莱州、宁海州辖属,是胶东半岛最高峰,支脉众多,绵延数百里,被誉为“海上仙山之祖”。①金元之际,王重阳在此创立了全真教。随后,其弟子在昆嵛山各支脉山峰中设立道观,为全真道的发展和传播奠定了基础。
历来史家研究全真道的传播,都未曾重墨点染昆嵛山的作用,或者说未曾系统分析过昆嵛山在此伟业中的重要影响。任继愈主编的《中国道教史》,许地山所著《道教史》等一系列道教史的著作中,对昆嵛山文字记载只落下寥寥数笔,不禁令人扼腕叹息。郭武先生的《全真教概谈》、汤其领先生的《王重阳与全真道之创立》则分别是从理论上和全真教具体的兴起历程上加以论述,均未将重点置于昆嵛山在全真道的兴起中所发挥的作用上。《全真七子与齐鲁文化》一书中,对于全真道在胶东半岛的兴起同样做出了论述,并列举了昆嵛山上著名的道观及碑刻,但书中仍是涉及甚广,未对昆嵛山的作用做出具体描述。今人研究全真道的兴起与发展,主要集中在对于全真道的思想主张的研究,或以王重阳与全真七子为主要研究对象,提及昆嵛山的甚少。国外研究学者对于全真道的研究,大都从信徒或道观入手,或以全真七子为研究对象,或更加注重对于宗教意识的认同,都未曾对于作为全真教发源地的昆嵛山给予足够的重视。当然,也有部分学者初步介绍过昆嵛山的情况。如张云涛先生《全真道发祥地昆嵛山》一文就全真道在昆嵛山的发展历程及各位高道做了简单介绍,张玉强《全真教在昆嵛山兴起的历史根源及其对千古“文登学”的深刻影响》一文主要是谈到了有关昆嵛山神话描述及其为早期道教发展所奠定的基础。但深入思考后不难发现,昆嵛山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气候、水文、地质等)、当地的民俗风习包括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环境都对全真教的兴起与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一、昆嵛山为全真道兴起所提供的条件
金大定年间(1161~1189),王重阳在陕西传教受挫后东游至胶东半岛,携弟子在昆嵛山烟霞洞修炼长达五个月之久,随后前往登州、莱州、宁海州创立了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三教三光会、三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王重阳为何会选择在昆嵛山修道创教,这与其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宗教信仰有着密切关系。金朝散大夫国偁在《玉虚观记》中说:“东牟之昆嵛,昔麻姑洞天也。诸山绵亘相属,秀异峭拔,为东方之冠。山之足蹈于海者三,相距皆不满百里;蓬莱、瀛洲、方丈,朝夕相望于晻霭间。盖天地英灵、自然之气独钟于此,故世多神仙异人焉。”②
(一)昆嵛山周边自然环境渲染了宗教神秘感
昆嵛山位于三州近海之域,《读史方舆纪要》载“大昆嵛山,在州(莱州)东南四十里”,③被誉为“海上仙山之祖”。因处山海之间,群山连属,峦峰参差,雾霭纷纷,山海雾气形成的氤氲之象,在一定程度上渲染了昆嵛山的神秘感。王重阳在烟霞洞修炼时,曾写诗赞誉昆嵛山的美景:“躬参真圣望昆嵛,峦影岚光锁太虚。秀气锐招闲客至,害风堪与彩云居。”④高晔的《元玄都观碑》也说:“地形豁爽,气象郁葱,作控卢山,右瞰武宁,前列岿峰,后依故郡,缭长河之沃流,荫乔木之萧森……引云烟之霮霨,耸峦峰之参差。翠色岚光,霭然可掬,环州大壑,宗纳万川,巨海洪波,浩然无际。”⑤李纯甫在《栖霞县建庙学碑》中言及昆嵛山时说:“羽衣缁冠之党,遐想蓬莱、方丈隐隐在目睫间,亦天下之奇观也。”⑥昆嵛山风景神秀,山海相映,氤氲雾霭之间使人如入仙境之感。再者,海上仙山蓬莱位于胶东半岛的西北部,与昆嵛山距离并不遥远,故“遐想蓬莱、方丈隐隐在目睫间”,⑦以蓬莱仙岛的传说渲染了昆嵛山羽化登仙的神妙境界。
正如丘处机所言:“姑余之西,苍山之东,全道庵者,形势之地也。气象恢弘,峰峦巉绝,大石长松,莫知其数。”⑧正是这种幽谧的环境吸引着全真道人至此修炼传道。《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2言:“金世宗大定六年,师甫(丘处机)十九,递居昆嵛山。”⑨金大定八年(1168),王重阳在收丘处机、谭处端、马钰、王处一为徒后后,携四人由宁海赴昆嵛山烟霞洞修炼,并在此收郝大通为徒,王重阳在昆嵛山奠定了以后全真教发展的精英群体。
(二)昆嵛山地区的人文宗教信仰为全真道发展提供了条件
昆嵛山所在的胶东三州“地属齐,有秦汉之遗风,故其人尚鬼道”。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该区域充分吸收了儒、释、道三家文化,儒道互补、佛道想通,融合本地区域宗教信仰,形成了三教合一、兼容并包的区域地方文化。加之该地区拥海盐之利,物产丰饶、教育发达,造就了大批民间文化人士,这其中就包含了大批道教信徒。三教兼容的文化氛围、恭谨谦逊的民风思想为全真教在该地区发展创造了条件。
道教文化在中国有两大源头,一是荆楚文化,一是燕齐文化。昆嵛山地区属齐国故地,道家、道教文化由来已久。《史记·封禅书》载:“宣、威、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勃海中。”?輥?輯?訛至秦始皇,登成山、芝罘,遣徐福入海求仙。汉武帝时期的方士李少君、栾大、公孙卿等皆是齐人。《汉书·李寻传》说齐人甘忠可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12卷,被尊为早期道教经典之作。所以司马迁说:“海上燕齐怪迂之方士多相效,更言神事矣。”?輥?輰?訛
道教之外,昆嵛山地区也有佛教信仰。主峰泰礴顶南麓,即有盛极一时的胶东第一古刹——无染寺。据《宁海州志》记载,该寺始建于东汉桓帝永康年间(167)。除此以外,昆嵛山地区还有六度寺、甘泉寺、黄垒院、香岩寺、柘阳寺等寺院。昆嵛山地区佛道共存的历史事实为全真道在这里发展提供了可能。正因为在这种环境之下,佛道交融共处,才有了全真道“全真而仙,性命双修,功行双全,三教合一”?輥?輱?訛的主导思想 ,并将《般若心经》列为其经典。
宗教从神坛走向民众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与本土宗教信仰、拜物信仰相结合的过程。昆嵛山地区在全真道出现之前,一直被视为仙人居处,其本土的麻姑信仰和唐四仙姑信仰便是道教与原始信仰结合的体现。麻姑信仰在该区域由来已久,葛洪《神仙传》即有麻姑传记;《齐乘》中记载:“仙经云,姑余山麻姑于此修道上升,余趾犹存,因名姑余,后世以姑余昆嵛声相类而讹为昆嵛。”?輥?輲?訛胶东三州地区百姓之所以信仰麻姑,是因为她在昆嵛山修道成仙。王重阳在昆嵛山修道期间,曾到麻姑冢、麻姑殿瞻拜,并做《题麻真人观》诗。唐四仙姑信仰在一定程度上是全真道渲染的结果。唐四仙姑当与王重阳属同时期人,在昆嵛山地区“修炼精专,深造元元之妙”,?輥?輳?訛所以才有仙姑指点长春真人丘处机拜王重阳为师,且“姑居之处遂为全真张本之所” 。?輥?輴?訛王重阳恰到好处地利用了当地的麻姑信仰,并对唐四仙姑的仙道修行进行渲染,以此作为全真道创教之初的宣传,以获得下层百姓的支持。
自然之于人事的影响是巨大的,王重阳选择昆嵛山作为全真道的发源地,充分考虑到昆嵛山自然人文环境的巨大作用。在这个拥有多元信仰的地区,全真道拥有了获得生命的机会,并在此赢取了更多的信众。随着全真道势力的不断壮大,昆嵛山地区无疑成了金元时期全真道在全国开拓事业的稳定后方。
二、昆嵛山在全真道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地位
全真道在昆嵛山地区的发展得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相助。金元之际动乱的社会现状为新教派的创立提供了有利条件,昆嵛山地区深厚的人文环境为全真道的创立提供了地缘优势,王重阳在该地区收的全真七子更是成为全真道以后传教的骨干。可以说,如果没有昆嵛山,便没有王重阳创教、传道的成功,昆嵛山是真正的全真道发祥地。但在以后不同的历史时期,昆嵛山在全真道的地位却是不同。以金世宗大定八年(1168)、金哀宗正大四年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为界,将昆嵛山在全真道的地位分为三个不同阶段。
(一)“张本之所”——王重阳创教于此
金大定七年(1167),王重阳东游至胶东地区,留住宁海全真观。从大定七年(1167)九月至大定八年(1168)二月,王重阳先后收了马钰、丘处机、谭处端、王处一四人为徒。大定八年(1168)二月晦日,王重阳携四弟子由宁海全真观至昆嵛山烟霞洞修炼。《金莲正宗仙源像传》载:“二月晦日,师携马、谭、丘、王四师游昆嵛山,开烟霞洞居之。”?輥?輵?訛同年三月,郝大通在烟霞洞出家。王重阳携弟子在此修炼,自大定八年(1168)三月至八月,前后五个月,至王重阳顶戴“九转华阳巾”,完成了对全真道理论体系的建构。
在胶东传道创教的时间是王重阳一生的最后时期。在这段时间,他选择了昆嵛山,选择了全真七子,促成了一个崭新教派的诞生。王重阳深知培养人才对教派发展的重要性,所以他把在宁海传道的主要精力放到了发现和培育徒弟上。烟霞洞修炼完成后,“八月,祖师挈五真人,自烟霞洞迁居文登县姜实庵,立‘七宝会”。?輥?輶?訛这是王重阳首次离开昆嵛山,也是他宣传全真道的第一步。在以后的时间里,王重阳每一次向外移居,都伴随着期望本教发展壮大的目的。从大定八年(1168)二月到达昆嵛山,到大定九年(1169)九月离开山东,王重阳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不断以昆嵛山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着自己的影响。除了建立道观和收纳门徒之外,全真道在这段时间建立了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三教三光会、三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等组织,完成了三州五会全真道组织体系的建设。
(二)诸真开辟事业的得力后盾——王处一留守昆嵛山
大定九年(1169)九月,王重阳带领马钰、丘处机、刘处玄、谭处端四位弟子离开山东,准备向西传道;大定十一年(1171)十月,郝大通西行入关;大定十五年(1175),孙不二亦离开山东前往洛阳修炼传道。此时,唯有王处一留守山东继续隐修,他的留守不但发展巩固了全真道在山东的地位,并且为六子西行传教及之后东归提供了保障。可以说,此时的昆嵛山作为全真道的大本营,为全真道的继续发展保存了力量。
到了大定二十一年(1181),刘处玄首先东归莱州,大定二十二年(1182)春,马钰又因为“度牒”问题,被遣回原籍。?輥?輷?訛虽然在此时全真道西行传教受挫,但是马、丘的回归仍然壮大了胶东全真道的力量。此时全真道的掌教人已经是马钰,他回到山东半岛,马上以登州、莱州、宁海三州为中心继续宣传全真道,两年之中,灵虚观、玉虚观、太虚观成鼎立之势,向内陆辐射,由此全真道走向兴盛,这为王处一、刘处玄、丘处机之后被金朝和蒙古宣召准备了条件。?輦?輮?訛
(三)丘处机仙逝——昆嵛山全真道走向衰落
全真道在王、丘被金廷宣召之后走向了鼎盛,其影响不再局限于山东一隅,至元初,已经远播江南,西至陕甘。在这样的情境下,昆嵛山终于受到了自身地理位置的局限而不再发挥全真道活动中心的作用——丘处机西行归后,便居于北京,全真道的活动中心由此向西转移至北京,昆嵛山的地位也被崂山、泰山所取代。就此山东全真道逐渐走向落寞,尤其是身为全真道发源地的昆嵛山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华。可以说,昆嵛山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成就了全真道,却在其继续发展的过程中成为了阻碍。
如果说王处一、刘处玄被金朝宣召,尤其是丘处机被成吉思汗任命管理天下道教是昆嵛山全真道的全盛,那么金哀宗正大四年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丘处机的仙逝则是昆嵛山衰落的开端。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金卫绍王大安元年(1209),丘处机两度游崂山,全真道在胶东的核心开始由昆嵛山向崂山转移。丘处机仙逝后葬于崂山上清宫,标志着全真道由昆嵛山向崂山转移的完成。在这之后,昆嵛山地区的太虚观、灵虚观、玉虚观、云光洞等虽在全真道观中仍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已经不能和崂山相提并论了。
明清时期,全真教发展陷入了低谷,并一步步走向衰落。虽然在顺治朝实现了全真龙门派的中兴,但还是昙花一现。昆嵛山地区的道观被毁,道士散去。清末在登州为官的张永闇在为《长春道教源流》所作的跋中说:“丙午丁未间,余守登州,尝三至宁海州,入昆嵛山,崇岩复岭,绵亘数十里。石门之内,人迹罕至,未能穷其胜也。旧传重阳讲道于烟霞洞,当年遗迹,仿佛遇之。”?輦?輯?訛至清朝,昆嵛山基本没有了全真道的活动。不仅如此,在全真道式微的这段时间内,佛教反而大行其道。全真胜迹槎山清凉顶全真洞被凿刻了998尊佛像而被称为“千佛洞”。由此可见昆嵛山地区全真教的衰落。
三、结语
昆嵛山得天独厚的条件孕育和发展了全真道教,这里作为全真道真正的发祥地,是多种文化和信仰交融的结果。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全真道也没有摆脱宗教与政治结合的传统特点,由胶东三州发展壮大,在金元全盛后走向式微,昆嵛山也在这一过程中失去了全真道在山东的核心地位,最终走向了衰落。
[注 释]
①后魏·崔鸿:《十六国春秋》,清光绪十二年木刻本。
②金·国偁:《玉虚观记碑》,民国二十五年(1936)《牟平县志·金石》。
③清·顾祖禹著,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693页。
④金·王重阳:《重阳全真集》卷1,《道藏》第25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693页。
⑤《玄都观碑》,光绪增修《登州府志·金石》。
⑥李纯甫:《栖霞县建庙学碑》,转引自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页、第4~5页。
丘处机:《烟霞洞记》,嘉靖《宁海州志》转引自王宗昱《金元全真教石刻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
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2,《道藏》第5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425页。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28,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369页。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12,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55页。
金·王重阳著、白如祥辑校:《王重阳集》,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2页。
元·于钦纂修:《齐乘》卷1,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521页。
《寓真资化顺道真人唐四仙姑祠堂碑》,光绪增修《登州府志》。
《金莲正宗仙源像传》,《道藏》第3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72页。
李道谦:《七真年谱》,《道藏》第3册,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82页。
赵卫东:《金元全真道教史论》,齐鲁书社2010年版,第112~113页、第112页。
清·张永闇:《长春道教源流》,转引牟钟鉴、白奚、常大群、白如祥、赵卫东、叶桂桐《全真七子与齐鲁文化》,齐鲁书社2005年版,第3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