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丽,毛智慧,刘晨冰
(辽宁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847)
师生关系是以教师的知识传授行为与护生的信息接受行为为基础,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1]。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如何能让护生接受并喜欢自己的授课,从而使所授知识被最大化地吸收,这可能是每一位教师都关心的问题。护理本科教育起步较晚,各种教育活动处于不断探索阶段,为了更好地了解现阶段的师生关系及护生喜欢的教师类型,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育发展,我们进行了调查研究,现介绍如下。
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辽宁省某医学院校在校护理本科生198名,其中男生12名,女生186名。通过发放问卷方式收集资料,共发放问卷198份,回收有效问卷19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调查问卷在参考相关问卷后自行编制而成,经过预实验及相关专家考评,信度效度均达到要求。问卷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为封闭式问题,由现阶段师生关系现状、喜欢的教师特质、课堂授课方式及师生关系对护生学习过程的影响等几方面内容组成;后一部分为开放式问题,护生自由阐述喜欢什么样的教师。
针对“您喜欢的教师群年龄”这个问题,38.9%的护生选择无所谓,32.3%的护生选择25~35岁,20.2%的护生选择36~45岁,8.6%的护生选择45岁以上。针对“您喜欢的教师性别”这个问题,13.1%的护生选择女教师,26.3%的护生选择男教师,60.6%的护生选择无所谓。针对“您喜欢教师上课穿什么服装”这个问题,69.7%的护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就行,12.6%的护生选择不在意教师的着装,10.1%的护生选择时尚休闲的服装,7.6%的护生选择职业装。
针对“现阶段您与绝大多数教师的关系”这个问题,94.9%的护生选择关系一般,除上课外无更多接触;4.5%的护生选择关系很好,课上是教师课下是朋友;0.5%的护生选择不好,存在矛盾,很不认同教师。针对“您通常与教师进行交流的方式”这个问题,60.1%的护生选择无交流,23.7%的护生选择课下单独交流,16.2%的护生选择课上当众交流。最喜欢与教师沟通的方式为面谈(59.6%),其余依次为上网交流(35.4%)、打电话(2.5%)、写信(2.5%)。当护生在课下遇到教师时,选择只要给我讲过课的教师,我都主动打招呼的护生占58.1%;只和自己喜欢或者熟悉的教师打招呼的护生占31.3%;不打招呼,认为教师不会记得我是谁的护生占10.6%。
大多数的护生希望与教师的相处方式为:上课是师生,下课是朋友(84.8%)。较多的护生喜欢教师授课时以教材为主,注重能力的培养(42.4%);希望教师幽默风趣,互动频繁(73.7%);认为课堂气氛以轻松随意为好(81.3%)。护生希望教师用普通话授课(77.3%)。76.8%的护生偏爱知识广博型的教师,23.2%的护生喜欢知识精深型的教师。63.1%的护生希望教师可活泼,可安静。
关于“最愿意上某一门课的理由”,55.6%的护生认为是教师讲得好;27.3%的护生认为是个人爱好;13.6%的护生认为这门课重要;3.5%的护生认为此门课程容易学。针对“您认为对一位教师的喜爱程度对您的课程学习有影响吗”这一问题,56.6%的护生认为对一位教师的喜爱程度对自己的课程学习影响很大,喜欢的教师的课程会认真学习;34.8%的护生认为影响一般,喜不喜欢一位教师不是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8.6%的护生认为没有影响,对一位教师的喜爱程度不会影响学习效果。
针对这一开放性问题,答案主要集中在关心爱护护生、有个人魅力、知识渊博、注重护生心理、懂得与护生沟通互动等方面。
(1)从调查可以看出,年龄和性别并不能成为是否喜欢这位教师的重要因素。个别年轻教师因教龄短,有时会不自信,应摒弃这种想法,看到自己的有利条件:和护生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关于教师着装问题,护生认为教师统一穿白大衣授课比较单调、严肃,更喜欢教师的着装适合自己、有亲和力、有个性。
(2)此次调查显示,师生沟通交流太少。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促使感情更为融洽。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护生心理及对教学的反馈,进而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平等、相互尊重的交流是有效沟通的基础,现代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成为一位好的倾听者和交往者,而不仅仅是好的讲解人[2]。现阶段大学师生的共处时间往往限于课堂,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增加互动环节(如提问、讨论、角色扮演等),不但可以让护生主动参与教学,增强授课效果,还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了解,增进感情。课后交流除了面谈之外,还有很多方便有效的方法途径,如可利用校园网的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答疑、为护生提供练习题及辅助书目等;亦可利用电话、电子邮件、QQ、微信等平台与护生交流,使护生不管是课程问题还是其他困扰,都可以请教教师。
(3)通过此次调查发现,护生喜欢有个人魅力的教师。个人魅力就是个人满足他人需求的能力,是由语言、动作、气质等表现出来的。得到别人的认可,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人的情感活动。而教师的个人魅力主要表现在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两方面。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指教师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很能吸引人的力量,教师应具有诲人不倦的奉献精神、教学相长的谦虚品格。教师的人格对护生的影响具有一种无形的渗透力,它是一种永恒的内动力,没有教师人格魅力介入的教育,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3]。教师的学识应该包括以下内容: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文化底蕴不足的教师永远成不了“大师”,成不了教育家,充其量只能算是“教书匠”。
教师是护生模仿的对象,让护生感受教师的个人魅力也是学习的一个过程,能够更好地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4]。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个人魅力,达到做人、做事、做学问的统一。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师生关系对护生学习过程颇具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使教育产生效能的关键,是有效教学的基本保障[5]。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要遵循“双赢”的原则,兼顾教师与护生的利益。教师必须不断提升个人魅力,注重沟通交流,做一名护生喜欢的好教师;护生亦要端正学习态度,尊师重教,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而共同努力。
[1]张蕾.冲突抑或和谐——高校师生关系满意度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0,28(6):25-30.
[2]李尔.浅析运用现代化沟通方式提升师生沟通的效能[J].中国科技信息,2006(15):243-244.
[3]崔伟峰,严波,夏军,等.教师人格魅力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09(31):136-137.
[4]邵莉.浅谈如何提升教师个人魅力[J].科技资讯,2009(32):194.
[5]李继平.护理人际关系与沟通教程[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