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性教学理论及其策略分析

2014-03-19 16:30刘宗祥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活动班级

反思性教学理论,最早源于欧美国家,随后在我国逐渐得到重视,这种教学理论是提升教师思考能力、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分析了反思性教学理论的概念及其教学策略,并探讨了反思性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实践,以期对提高教学水平有所裨益。

反思性理论 反思性教学 思考能力 随班观摩 学习共同体

一、反思性理论

20世纪80年代,在欧美多数国家的教育界兴起了一种备受关注的教师培训理论——反思性教学。它强调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不断进行反思,对教师的教学思考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提倡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目标、过程、结果以及教学价值系统和背景进行全面的反思,以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进而提高教学组织水平,推动学校的教育改革和发展。

教师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不断地反思,进而形成时刻反思的良好习惯。教师只有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才能够对自己的知识容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课堂教学的技巧和模式有个很好的总结,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完善教学,从而使自身的专业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反思性理论不仅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而且还是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一种重要手段。

反思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能够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发展。波斯纳提出:优秀教师=经验+反思。反思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自己的教育行为、教育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使其更具合理性。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作为教师本人,要认识到反思既是一种内省,也是一种批判和挑战自我的能力。这是一种较高境界的能力,不仅要有工作经验的积累,同时还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较高道德水平和人格素质。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的著作《动机论》中提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它们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需要层次中最高层次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在满足了基本需要后就会有更高级的需要。教师有被认同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故会反思自己对班级的管理情况及对学生的教育情况,促进自身向更高层次的目标努力。

二、反思性理论教学策略分析

著名的熊川武教授在《反思性教学》这本著作中,对反思性教学理论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在其书中,熊教授对反思性教学的定义有这样一种阐述:“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和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通过对这个定义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使用反思性理论进行教学时,对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是首要的目标。其次,通过教学实践,使教师无论从教学水平,还是自己的专业素质都得到全面的发展。然而,就现阶段而言,反思性理论在我国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也面临着许多具体实施的困境。因此,还需要我们正确地面对反思性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的对策,对症下药,改善目前反思性理论实施的困境,使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

1.反思主体角色定位,进行自我反思

每个教师都需要时刻意识到班级教学和管理是一项大的工程。只有意识到这点,教师才会懂得自我反思的重要性,才会时刻告诉自身要反思自己的班级教学和管理方式和行为。自我反思的价值是相当大的,它不仅有助于班级的教学和管理,同时这种管理方式也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此外,教师以此来增强自身的一个示范作用,也就是增强榜样的作用。作为教师,他们必须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学生可以以教师为自己的一个榜样,教师可以为自己本班级的学生们起到一个正面的积极引导的作用,这将有助于将来班级的进一步管理。当教师具有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的时候,这必将有助于教师走上一条专业化的班级教学和管理道路,并且有希望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的班级教学管理人员。

反思可以说是对教师自身的教学活动的分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借助于自己的课堂教学档案,这其中包括对课程设计、教师课堂教学的录像、一些相关的文字记录以及教学笔记等等,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进行分析。然而,反思活动的发生所维持的时间较短,持续时间有限,往往并不能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使反思有倦怠之势。

2.丰富反思方法

第一,随班观摩。随班观摩就是去观摩其他班级的一些班级教学、管理行为以及管理方法。通过随班观摩这种形式,能够从中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以及分析别人失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来反思自身的一些教学和管理行为,特别是班级教学和管理方法,这对于以后的班级教学和管理具有很好的指导性意义。通常的观摩案例分析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一方面,对于一些不好的班级教学和管理行为,教师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此来避免今后会犯同样或者类似的错误;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好的班级教学和管理模式,教师可以将自己的班级与其他班级进行分析,比较并辨别,将其他班级好的一面应用到自己班级教学和管理中。这样的一个思考过程,有助于教师管理反思思维力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对于提高班级的管理效率是相当有帮助的。

第二,写反思日记。目前,很多教师都能够写反思日记,这是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加以记录,教师可以很直接并且很简单地实现自我监控并且自我分析。更加具体地说,反思日记就是把自己头脑中思考的问题通过一些数据符号来进行有效地外化,同时教师可以借助于文字不断地去分析、回顾和研究,以此来改进班级教学和管理的活动。对教师来说,写反思日记是没有任何要求和固定格式的,这就是说,教师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及感兴趣的内容来记录生活和管理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充分地去展现自己的记录风格与写作特色。

第三,建立反思性学习共同体。不同教师的教学管理风格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没有两个教师在班级教学和管理上是一模一样的。这就是说,在班级教学和管理的过程中,各个班级的差异管理,需要教师去观察彼此的管理行为,在观察之后,各个教师需要彼此分享各自的管理经验以促进更好地发展。同时,在教学管理方面,教师还可以借鉴其他班级管理模式的优势之处,根据自己班级情况进行适当的借鉴,建立一个学习共同体,以此来帮助教师提高班级教学和管理的品质和质量。随着计算机的高度发展以及普遍应用,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来取得相互间的联系和沟通,同时借助计算机实现相互沟通的实验表明,建立学习共同体不但有助于教师形成更加清晰的思维,而且其他教师提供的教学管理反馈往往会激起教师更加深入地去思考班级教学和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有待改进的地方,从而促进教师的反思能力的发展。

3.边学习边反思

教师教学和管理能力并非自我形成的,乃是通过系统的学习形成的。因此,在管理过程中,教师需要对相关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教师需要将班级中的一些管理问题与相关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析班级的管理问题,这样一来,不仅教师的管理水平能迅速提高,而且班级教学和管理也更有效率。最终,教师可以更好地改进班级的管理,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班级教学和管理反思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学习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和满足学生不同的心理需要来进行有效的班级学生的管理。教师养成反思意识的首要因素就是要使教师深刻地认识到反思的价值。只有有效的教学反思才能够使教师的教学实践逐渐变得科学合理,从而达到教育改革过程中对教学目标的新要求,为提高教学质量开辟一条新的途径,并且不断地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如果教师想向着学者型的方向发展,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修养,开阔自己的视野,对一些敏感问题能够有一个很好的把握,更要具备优秀的教研能力。反思是一种“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责任感,为学生树立榜样,体现“为人师表”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反思自身的行为是否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一定影响,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只有教师认识到了反思的价值,才能正确地对待反思,用反思的思维进行思考,从而全面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

4.师生互动反馈

现在提倡的是民主、自由的班级教学和管理模式,也就是说,班级教学和管理更多的是师生之间共同参与的双边互动过程。在班级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学生应该是班级活动的主体,他们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所以,不应该把学生放在班级教学和管理的被动地位。通过民主、信任、合作的方式,老师和学生之间可以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信任,增进师生感情。从学生方面讲,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班级教学和管理的方法、内容、效果等做出一系列的评价,这样就可以使教师认识到自己在班级教学和管理上的优点和缺点,同时,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一些真实感受与需要。所以,在当今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需要主动倾听学生的心声,把学生放在教育主体的地位,并大量收集来自学生的建议,让学生参与对教师的班级教学和管理效果的评价,这不仅有助于促进教师对班级教学和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同时还能够促进教师对班级教学和管理行为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三、小结

教师有必要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行反思:不仅在教学活动前要进行反思,而且在教学活动中也要进行反思,更要在教学活动后进行反思。教师在教学活动前主要对备课进行反思,通过对学生学习水平的了解,进行有目的的准备和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科学设计。教师可以通过家访或者与学生谈心等方式来了解学生。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使教师了解到学生的特点,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中存在着哪些不足,以便于能够及时改正;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进行及时的反思,很多教师都会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一些当代的社会热点问题或者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在向学生讲授这些问题的同时,教师也是在不断地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以求解决这个问题;教学活动结束之后的反思是最常见的反思形式,也是教师最常用到的反思形式。在这个反思过程中,老师有充足的时间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思考和总结,从而使自己能够在反思中不断地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学及管理水平。

————————

参考文献

[1] 郭英,谢名春.反思性教学与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2] 仲秀英,周先进.教师专业发展:反思性教学的视角.中国教育学刊,2012(11).

[3] 胡波.浅谈反思性教学中的个体反思策略.中国教育学刊,2012(6).

[4]李玲.反思性教学与教师的反思能力的培养刍议.东岳论丛,2012,23(3).

[5] 高翔,王蔷.反思性教学:促进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外语教学.2011,24(2).

[6] 范明林.试论反思性教学及其基础和条件.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作者:刘宗祥(1967-),男,内蒙古通辽人,内蒙古民族大学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王 颖】

猜你喜欢
反思性教学活动班级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班级“四小怪”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不称心的新班级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