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谢华
随着社会对职业素养要求的日益增高,人们面临的职业压力越来越大,这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导致人们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从中小学女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群体出发,运用心理测量的方法深入具体地探讨了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女教师的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的现状,进一步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针对女性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促进女教师心理健康维护和心理素质发展的教育管理措施和预防方案。
女教师 职业压力 心理健康
一、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的调查研究
1.研究目的
以西南地区中小学女教师为研究对象,对当地中小学女教师的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特点及相关性。从中分析出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的现状,以及职业压力是否会对该地区中小学女教师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2.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是成都市、德阳市、简阳市、自贡市共14所中小学的女教师。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0份,其中有效问卷482份,问卷有效率为96.4%。被试的具体构成如下:
(1)学校类型,小学182人,初中184人,高中116人;
(2)婚姻状况,已婚231人,未婚251人;
(3)子女抚养情况,育有子女240人,没有子女242人;
(4)教育背景,大专学历236人,本科学历246人;
(5)班主任担任情况,担任过班主任218人,未担任班主任264人;
(6)年龄情况,年龄小于36组284人,年龄在36~45之间114人,年龄大于45组54人;
(7)教龄情况,教龄≥14年组224人,教龄<14年组258人;
(8)获奖情况,获得奖励188人,未获得奖励294人。
3.研究工具
(1)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量表。该量表由压力源和压力反应两个分量表组成。压力源量表包括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学校管理、工作特征、职业发展、身心特征、家庭和社会8个维度,共36个题目;压力反应量表包括生理反应、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3个维度17个题目。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量表采用5级计分(0=没有压力,4=压力极大),分数越高,表示压力越大。
(2)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其他10个因子,共90个条目。SCL-90的每一个项目均采用5级评分制(1=没有,5=严重)。
4.数据处理
运用SPSS17.0进行数据的统计处理。
二、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
1.分析与讨论
(1)中小学女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本研究表明,中小学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水平偏低,所有相关因子都高于常模,而其中相对较高的是强迫症、躯体化、敌对、抑郁。这四个维度的水平得分也在中等水平以下。这说明本研究所调查的样本,其心理健康状况正常。而其中强迫症、躯体化、敌对、抑郁相对较高可能与教师这个职业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有关,教师需要给学生树立一个“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典型形象,所以对自身要求较高,而这种高要求严标准长期又使自身情绪受到压抑,所以这四个特征与教师这个职业所处的环境、接触的对象、职责等有很大联系。
(2)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状况分析
本研究表明,中小学女教师的职业压力状况水平偏低,在压力源中工作特征、学校管理、社会这三个维度相对较高,而在压力反应中生理反应相对较高。女教师在社会中地位的提高,其社会的要求以及任务逐渐的增加,同时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增加,以及中小学的教育改革给中小学女教师带来了压力,但其职业压力相对较低,不如预期的那么高。
(3)是否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心理健康差异分析
在心理健康敌对因子上,没有小孩的均值显著高于有小孩的均值。这可能的原因是因为作为母亲,更学会了替孩子和他人着想,更懂得包容。同时由于对小孩子的管理经验要比没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更为丰富,更容易去缓解矛盾。
(4)是否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压力源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与没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特征、职业发展、家庭、社会5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有小孩的女教师在这五个维度(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特征、职业发展、家庭、社会)的得分都显著高于没有小孩的女教师的得分。这可能的原因是:当中小学女教师在有了小孩后,又多了一个角色。这时候中小学女教师的精力就需要再分配到照顾小孩上。
(5)是否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压力反应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与没有小孩的中小学女教师在生理反应、心理反应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其中有小孩的女中小学教师在生理反应、心理反应的均值显著高于没有小孩的。有可能是因为:有小孩的女中小学老师面对学生同时还要照顾自己的孩子,无论在学校还是家里都会与小孩相处,整天面对同样的问题可能会让中小学女教师在生理以及心理反应上表现的更多,更难克服。
(6)不同学历的中小学女教师心理健康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本科学历的中小学女教师的躯体化、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附加项(其他)均值显著高于大专学历的中小学女教师。这可能的原因是:高学历的教师所需要负担的任务要高于低学历的。在中小学里,高学历的老师往往会分到重点班去,其负担的责任相对与低学历的老师更多。在中小学里,升学率和奖金以及福利有关系,通常升学率高的班级都会由学历高的来任教。而低学历的教师相对的就减少了工作负担和降低了期望值。
(7)不同学历的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差异分析endprint
本研究发现本科学历的中小学女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学生、学校管理、工作特征、职业发展、身心特征、家庭均值显著高于大专学历的中小学女教师。本科学历的中小学女教师在生理反应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大专学历的女教师。这可能的原因是:高学历的老师被分配的任务和要求的贡献更多。
(8)不同教龄的中小学女教师心理健康与压力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不同教龄的中小学女教师在躯体化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教龄大于等于14年的中小学女教师的躯体化均值显著高于小于14年教龄的中小学女教师。在压力源上教龄大于等于14年的中小学女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特征的均值显著高于小于14年教龄的中小学女教师。在压力反应上教龄大于等于14年的中小学女教师行为反应的均值显著高于小于14年教龄的中小学女教师。在所调查的中小学女教师中,对在平均教龄以下(即小于等于14年)与在平均教龄以上(即大于14年)的做比较。造成上述差异的可能原因是,平均教龄以上的中小学女教师因为教学时间长了,其多年积累的心理冲突以及职业所带来的伤害,使其躯体化显著高于低于平均教龄的教师。同时过久的从事这个职业其对教学以及工作有了非常多的了解让其产生了厌倦,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所以在教育改革、工作特征这两个因素上平均教龄以上的女教师显著高于平均教龄以下的教师,同时也导致在压力反应上平均教龄以上的中小学女教师的行为反应高于了平均教龄以下的教师。
(9)是否获得校级奖励的中小学女教师心理与压力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是否获得校级奖励的中小学女教师在心理健康以及压力反应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其在压力源的职业发展、身心特征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获奖的中小学女教师在职业发展、身心特征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未获奖的。这可能的原因是,获得校级奖励的中小学女教师因为奖励使其更加努力地工作,同时也对自己的要求提高。这种提高的压力使其在职业发展、身心特征上显著地高于未获奖的。
(10)是否班主任的中小学女教师压力与心理健康源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担当班主任的女教师在抑郁、焦虑上的均值显著高于不是班主任的女教师,当班主任的女教师在生理反应、心理反应、行为反应上的均值以及总分显著高于不是班主任的女教师,担当班主任的女教师在学生、学校管理、工作特征、职业发展、身心特征、社会上的均值显著高于不是班主任的女教师。其中可能的原因是担当班主任的中小学女教师其除了日常教学还要对学校进行日常管理,而日常管理中学生琐碎的小事往往会给教师带来很多心理冲突。
(11)不同年龄组的中小学女教师心理健康与压力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不同年龄组的中小学女教师在躯体化、附加项(其他)上的得分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随着年龄的增高,中小学女教师在躯体化上的得分显著增加。不同年龄组的中小学女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特征、家庭上的得分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随着年龄的增高,中小学女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特征、家庭上的得分显著增加。随着年龄的增大,心理冲突的积累以及身体的老化可能是造成这种差异的结果。
(12)不同任教年级的中小学女教师压力与心理健康源差异分析
本研究发现,不同年龄组的中小学女教师在心理健康各维度上的得分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不同年龄组的中小学女教师在压力源和压力反应的各因子以及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初中任教的女教师的均值高于其他两个年级任教的。这可能的原因是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时候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多于其他阶段,而这些要求教师来监督和执行,所以这个阶段的教师压力相对较大。
(13)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
本研究发现,心理健康与职业压力在各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相关(P<0.01)。其中压力源中相关度最高的是身心健康(r=0.72),而在压力反应中心理反应(r=0.758)与心理健康相关度最高。在回归分析中,心理反应、身心特征、工作特征、教育教学改革、行为反应、生理反应正向预测心理健康,社会、职业发展负向预测心理健康,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66.9%。其中心理反应的可解释量最大,这说明教师职业压力能较好地预测教师的心理健康。这个结论也验证了教师的职业压力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本研究中压力源身心特征、学校管理、工作特征、学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最高。在已有的研究中考试压力是最大的影响因素,但这可能是在问卷表述上的不同,因为学校的管理以及工作特征中包含有考试任务。在压力反应中,心理反应与心理健康最为紧密,这有可能是因为心理反应的题目与心理健康题目的类似性的影响。
二、结论
(1)总体上,中小学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偏低,所有相关因子都比常模要高,其中,强迫症、躯体化、敌对、抑郁四个因子上问题最为突出。
(2)育有子女的中小学女教师在压力反应上显著高于没有子女的女教师。
(3)担任班主任的中小学女教师压力源以及压力反应的均值显著高于不担任班主任的女教师。
(4)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小学女教师的压力逐渐变大,心理健康水平变低。
(5)不同任教年级的中小学女教师在压力源以及压力反应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初中任教的女教师各因子得分高于在小学与高中任教的中小学女教师。
(6)女性的角色职业化程度已经较高,职业压力源以及压力反应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中小学女教师职业压力水平可以很好地解释其心理健康水平。
————————
参考资料
[1] Phillip L.Rice.压力与健康.石林,古丽娜,梁竹苑,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 徐长江.工作压力系统研究:机制、应付与管理.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5).
[3] Lazarus RS.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the work place.In:Rick Crandall,Pamela L.Perrewe eds.Occupation Stress:A Handbook[M].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95
[4] 林崇德,沃建中.走向心理健康.华文出版社,2001.
[作者:赵雪(1979-),女,四川自贡人,四川理工学院人文学院讲师;谢华(1976-),男,四川井研人,四川理工学院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任洪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