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题”如何出新

2014-03-19 19:47周国安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新意奶奶妈妈

周国安

【教学过程】

一、课前暖场

最近有一支名曰“妈妈的唠叨之歌”的神曲在网络上爆红,请大家认真欣赏。视频里是英文演唱,中文字幕,文字是繁体。现在流行的趋势是识繁书简,我们同学也可以看看自己认识多少繁体字,可以小声读出来。

刚才听的这支神曲,里面的妈妈看起来也像奶奶、外婆吧,在唠叨这一点上,她们似乎可以“合并同类项”。

二、导入新课

作文题目,分为熟题和生题,熟题,就是贴近我们生活的题目,如“妈妈(奶奶)的唠叨”,生题,就是与我们生活有距离的题目,如“历史的回声”。

你喜欢写“妈妈(奶奶)的唠叨”,还是写“历史的回声”?为什么喜欢写熟题?因为贴近生活,有话可说。好,请一位同学说说看,这个题目你预备怎么写?简述思路即可。别的同学也想想,你的思路跟他一样不一样。

嗯,先写妈妈如何唠叨,再写对妈妈唠叨的烦,最后明白妈妈的唠叨里其实满是爱。真是同龄人所见略同啊,我带来一篇我学生写的,跟这位同学刚才说的差不多。我们来看一下。

(幻灯展示)

妈妈的唠叨

要说唠叨,我妈妈必是“之最”没有“之一”了。看,刚起床,妈妈便在耳边嚷:“快起床,快把衣服穿好,快洗脸……”中午,她知道我赶时间,没有说什么。真正的爆发在晚上,“快吃啊,马上都七点了!澡还没洗啊?拖拖拉拉,作业又要做到十一点了。”“初二了,上课要认真,不能打瞌睡,不然听不懂,作业不会做。”我每次听到她唠叨,都觉得烦;但转念想想,里面都是爱啊!

为什么这么多同学构想的都差不多呢?而且不论城里乡下!难道我们所有人的妈妈是一个妈妈吗?

这提醒我们,熟悉的题目,虽然好写,但要写出个性、写出新意,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我们今天这节课,就要啃啃这个“不容易”——“熟题如何出新”。(板书课题)

三、沉入生活

熟题,为什么写不出新意呢?老师我牺牲了无数脑细胞,想出了一个重要原因。(幻灯:看似熟悉的生活其实未必熟悉)

可能我们对看似熟悉的生活未必真的熟悉。你熟悉你妈妈(奶奶)吗?你理解她们的唠叨吗?

让学生进行情境模拟:你们俩能模拟一对母子、母女相处时妈妈唠叨的场景吗?

别的同学注意观察,看看他们模拟的生活场景真实不真实,生活气息浓不浓。

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刚才他们模拟时,妈妈爱唠叨怎样的内容?喜欢使用什么句式?

对啊,妈妈唠叨的内容,一是生活,二是学习。她们喜欢运用感叹句,如“××,你看你”,祈使句,如“××,马上……”,疑问句,如“××,你为什么不能……”。

我们除了需要观察妈妈、奶奶是怎么唠叨的,还要思考她们为什么唠叨。

有人认为,她们喜欢唠叨,主要是耍威风,显示家长的权威,时刻提醒子女——我是大人,你是小孩。你觉得他们的说法正确吗?如何反驳他们?

还有人认为,一个家庭里,喜欢唠叨的多是妈妈、奶奶,爸爸、爷爷不怎么喜欢唠叨,可见唠叨是女人的天性。你觉得他们的说法正确吗?如何反驳他们?

看似熟悉的生活,有时未必真的熟悉。人类的认知里,就有这样奇怪的遮蔽,这就叫“熟视无睹”“习焉不察”。

所以,熟题要写出新意,先要沉入生活里,进一步去观察,进一步去思考,如此才能去除遮蔽,对生活真正熟悉起来。通过刚才这个环节,大家的观察细致了,思考深入了,思路也渐渐打开了。

有同学已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稍安勿躁,咱们再稍微沉淀下。我觉得我们对熟题如何写出新意准备还不足,我们还要向经典作品学习写作的智慧。

四、走进课文

学习经典作品,不必舍近求远,最近的就是我们的课本,很多课文写的就是身边人身边事,也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熟题,但写得很有新意。他们是如何熟中出新的呢?

咱们来拜几位大作家为师,第一位请出的是魏巍老师。(幻灯展示:魏巍《我的老师》“假打”片段)

分析:以打写爱,在我们的意识里,打是不爱,以不爱写爱,反面着笔,角度别致,这就写出了新意。(幻灯展示:点出技法——反中求正)

启发学生思考:写的是不是熟题?有没有写出新意?如何写出新意的?怎么用魏老师教的方法,写“妈妈的唠叨”?

第二位出场的是朱自清老师,他是我们扬州本土的大作家。(幻灯展示:朱自清《背影》“攀爬月台”片段)

分析:此处以一个特写镜头,细腻地描写父亲攀爬月台时笨拙、艰难的背影,作者联想到之前对父亲唠叨的厌烦,联想到艰难家庭中父亲一个人独立支撑,眼泪一下子就来了。(幻灯展示:点出技法——细节聚焦)

启发学生思考:写的是不是熟题?有没有写出新意?如何写出新意的?怎么用朱老师教的方法,写“妈妈的唠叨”?

日常生活里,妈妈、奶奶做的事、说的话,乃至她们的一个眼神、一抹笑意,有没有那么一个瞬间,使你的心咯噔一下,眼眶一热?就让我们沉静下来,写写那个瞬间吧。

学生写“细节聚焦”片段。

点评学生写的片段。

第三位出场的是萧乾老师。(幻灯展示:萧乾《枣核》结尾“画龙点睛”部分)

分析:作者由旧时同窗思念家乡,进一步认识到即使身份改变了,思念民族的感情不会变,而且由这一个人体认上升到一个民族依恋故土的特质,有力地提升了本文立意的层次。如果结尾写“我的同学是多么思念家乡啊”,这篇散文名篇一下子就降了几个层次下去了吧。(点出技法:一句立骨)

我们写“妈妈的唠叨”,用了反中求正的方法,角度很新颖;用了细节聚焦的方法,内容很感人,但结尾来了一句:妈妈的唠叨里,全是爱啊!中学生水平,一下子降到小学生水平。

作文结尾这一句很重要,是满篇生辉,还是全篇暗淡,全看这一句的立意水平。

学生练写“一句立骨”的句子。

点评学生写的句子。

我们归纳一下:反中求正,是角度出新;细节聚焦,是写法出新;一句立骨,是立意出新。

熟题出新的方法,当然不止这么几种;教我们写作方法的老师,也未必局限于课本内。

我们把刚才写的内容,连接起来,就基本上是一篇大作文了。下面请一位同学把这篇作文朗读一下。

五、结束语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琢磨了“熟题如何出新”,也加深了对妈妈、奶奶的理解。希望同学们以后对待她们的唠叨,少一点厌烦,多一点理解,少一点顶撞,多一点感恩。

课前我们听的那首歌是美国人创作的,从妈妈的角度;我希望课后能有同学,从儿女的角度,创作一首“妈妈的唠叨,是一首百听不厌的歌”,放到网上去,估计也能感动无数人。

【教学反思】

初中作文教学似乎存在这么一组矛盾:一方面鼓励学生写身边人身边事,写熟悉的生活,因为熟悉的生活,更容易有真情实感,更能写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一方面又提醒学生为了出新,不要写身边人身边事,因为写熟题容易写到一块儿去,而雷同、撞车是写作之大忌。

据说就有不少老师考前指导时,明确要求学生不要写学习生活。那要不要写熟悉的生活呢?当然要写!我以为学生写熟悉的生活容易扎堆,非题材之罪,而是对生活的观察和发现不深入。因此,本题设计时,特别引导学生先沉入生活,观察妈妈如何唠叨,思考妈妈为什么唠叨。经过这个环节,学生家庭生活的若干鲜活细节就可能被激活,这就为写出个性、写出新意铺垫了基础。

生活被激活了,如果心思细腻,这时就能有新的角度、新的构思了。但大多数初中生心思都不够细腻,所以,仅仅激活生活还不够。只有提供恰切的范例,让学生从范例中得到启发,明白“哦,原来可以这么写”,课堂教学才算找到了实在的抓手。

范例的寻找,不是容易的事,但正是在这种寻找中,课文的价值才得以再发现,课本作为“写作教材”(一般为“阅读教材”)的价值才得以彰显。

课上完了,现在回头来看,当时为了课的饱满,提供了三则课文片段,但第二则和第三则的训练真要落到实处,远非几分钟、十几分钟所能做到的。尤其第三则“一句立骨”,主要依赖的是学生本身的思维水平,弄几句递进句、转折句来“催肥”,是拔苗助长,违反了思维规律。应该把这部分砍去,腾出更多时间,跟学生琢磨第二则“细节聚焦”——怎样的焦点更有爆发力,如何去寻找这样的焦点。这部分如果有更充分的讨论和事例剖析,对学生的启发会更大。

这一点,不是一句“上课是遗憾的艺术”所能搪塞的,只能说“以生为本”还没沉到教学思维的湖底。■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空港中学)

猜你喜欢
新意奶奶妈妈
给奶奶按摩
奶奶喊你吃饭啦
一点新意,一点乐趣
奶奶驾到
经典款也能穿出新意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不会看钟的妈妈
我家也有奶奶等
科学小卫士系列(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