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依托,构建特色学校文化

2014-03-19 19:34孙洁梅
江苏教育 2014年4期
关键词:特色学校校本特色

孙洁梅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参照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根据自己的教育经验和课程能力等,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特征和影响力的课程。它由“以校为本”和“课程开发”两个方面构成。“以校为本”强调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过程,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者;强调以学校为基础,开发或选用适合学生的具体需要的课程;强调以校为本对课程进行持续地改进。校本课程开发是指“校本的课程开发”,而非“校本课程的开发”。基于这一理解,校本课程开发不仅包括对国家预留课程空间的全新开发,还包括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构建特色学校文化的重要载体。校本课程不仅是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更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文化课程”;是参与者不断变革与创新并转化为“自己的课程”的过程中一种动态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个性化使用者、创造者和主体。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造与开发的过程,是课程内容的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的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学校课程的开发过程实际上也是学校特色的形成过程。新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包括学校课程的开发实施,这为特色学校的建设拓宽了更广的视野,提供了更多的实施渠道和途径。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调动广大教师开发实施学校课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本校实际出发,组建一支乐于钻研、踏实勤勉的课程建设的骨干队伍,充分挖掘、利用校内外有用的资源,努力把蕴含在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与特色学校建设方向相一致的课程资源,从校本课程的种类确定、编写、模式、评价等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校本课程的研发,让学生在各类参与性、体验性活动中成长;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丰富学校课程资源,为特色学校的建设积蓄内涵。为此,校本课程的研发成为学校课程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必将促进学校文化特色的形成。

校本课程的实践和应用是校本课程开发成功与否的标志,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特色文化在校本课程的实践中生成。课程建设是一种群体行为,一个系统工程,是行政领导与专业教师、学校与社区群策群力、合作共建的思考和实践过程。学校要努力让全体教师在共同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达成共同的行动目标,成为学校特色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实践者。“特色”又是群体学生素质的整体优化,是绝大多数学生在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所外化出的健康向上的言行。校本课程也是特色教师为学生准备的特色的文化大餐,使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选择有了可能。当然,在实践中如果缺少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或仅仅是单一的课程学习,仅仅培养少数“特长”学生,这样的校本课程就不可能成为其学校的课程。也就是说,学校特色不是因为少数学生“特”而“特”,学校教育培养的对象是学生,当一所学校的绝大多数学生各方面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并且在此基础上转化成学生某一方面的突出发展时,校本课程才能承载其学校的文化。

校本课程从构想到现实、从薄弱到壮大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课程设计者、规划者和实践者的课程思想践行、发展和升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校本课程所体现的教育意义和相关课程经验对学校、对教师等的课程行为的导向或影响,也促进了学校特色文化的发展。办学特色是以特色学校文化而彰显的,而特色学校文化又是以校本课程为依托的。特色文化体现在学校教师、学生、课程、教学、活动、管理、评价、理念等方方面面,需要在育人实践中形成、积淀,特色学校文化才能在办学积累中逐渐厚重扎实。当然特色学校文化还要得到社会的认同,要有办学成效的显示,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第四中学)

猜你喜欢
特色学校校本特色
“特色学校”的实话实说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特色学校创建不该存在功利化倾向
8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被取消资格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教育部启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争创计划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