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莉
学校文化是在学校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的,是潜在课程的—个重要教育因素,对师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什么是学校文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认为,学校文化客观存在于我们周围,真实地影响着我们学校的教育活动。所以,我们简单地将学校文化理解为一所学校特有的思维和行动方式,或者更具体地理解为一种学校的做事方式。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和学校管理的一种境界。学校发展的个性化是学校特色创建的应有之义,个性化的学校必然有独特的学校文化。这种独特的学校文化正是学校发展的保证。强调学校文化建设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学校自身存在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
我们南京市南湖第三小学在学校文化建设方面,坚持以育人为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践行教育”是其精髓。学校以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为宗旨,着力于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设计,努力创设教书育人的理想氛围。
一、探寻“践行教育”的历史内涵
文化的形成,是漫长的历史中人们共同劳动的结果,学校文化也如此。了解学校文化形成的渊源,有助于明确其特质,并进一步发挥其育人力量。
南京市南湖第三小学始建于1986年,是在中国改革开放春风中成长起来的一所省级实验小学。回顾二十多年的办学历程,学校秉承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究思想,在校园建设、队伍培养、特色打造、课程实施等方面进行着积极思考和实践,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特别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学校以“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新型课程研究为契机,孵化学校特色,催动学校发展。而今,提到南湖三小,业内人士自然提及南湖三小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当课改初期,众多学校还在观望之时,南湖三小已把综合实践活动列入课表,并在行动中进行研究。当众多学校还在起步之时,南湖三小已向兄弟学校传经送宝,提供成功的范例和经验。当众多学校步入教学正轨,南湖三小选择了“综合实践活动”这个新领域作为重点课题研究,探索出“生活实践式”、“活动整合式”、“学科延伸式”等操作模式。当众多学校举步维艰之时,南湖三小已走出了高原期,走向了“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而今在三小师生的意识和行为中,综合实践活动已不仅仅是学校的特色课程,更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正是秉承着这样的教育理念,三小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呈现出“实践、反思、提升、再实践、再反思、再提升”的螺旋上升态势。
而今的南湖第三小学正处在青年时期,学校文化逐渐鲜明,办学特色逐渐凸显,办学成效初步呈现。
基于对学校文化现状的分析与归纳,我们提炼出南湖三小学校发展的主流文化方向——“践行教育”。
南湖三小的“践行教育”主要表现在师生勇于实践、勤于反思、大胆创新的言行上。这宝贵的财富在三小人的精神世界中扎根,伴随着一代代三小人的成长与成才。
二、赋予“践行教育”时代精神
文化总是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和深化而与时俱进的。
新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新一代的三小人让“践行教育”有了新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的核心价值观:“践行”,顾名思义,即实践与行动。所谓“践行教育”,即在实践中追求教育的本真。二是办学思路:文化引领,即以毛主席的“实践出真知”和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为学校的办学思想。三是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学习能力、探究意识、反思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现代人。四是教育方法:在教育教学中学会“在践行中感悟,在感悟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五是发展策略:科研引领,特色强校,实现超常规、跨越式良性发展。六是管理谋略:精致管理,优化配置,做强做优,提升品牌。七是工作作风:勤实践,善思考,常学习,讲实效。八是学校的“共同愿景”:创全面发展之优,高素质教育之范,学业能力一流,特色鲜明的品牌学校。
三、拓宽“践行教育”的引领途径
学校文化的建设,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而殊途同归,所有的努力终将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
1.创设优美的环境文化
学校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外在体现,代表学校的文化形象与品位。这种文化的意义就在于,它使学生时时处处都能够受到感染和熏陶。优美现代的校园环境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心理“磁场”,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
学校在“践行教育”的引领下,依托建邺新区开放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学习借鉴国际化、现代化、人本化理念,让师生真正成为文化的创造者和建设者,不断优化美化学校的功能布局与环境室场,凸显人与环境的和谐与交流,校内与校外的互动,积极建构校本文化阵地与宣传阵地,努力赋予学校每一细节以生命力,让校园里每一堵墙说话,每一处场所活化,并使其成为陶冶感染教师和学生的“主题画卷”与“无声诗篇”。学校精心搭建科技、艺术、立德三个文化板块,创设体现“践行教育”特质的学校环境文化,打造高品质、现代化、精品化、人文化的魅力校园。
2.创设规范的制度文化
学校制度文化是规范化了的文化形态,主要是指学校日常管理中所形成的规章制度及其所昭示的价值取向。它将规范学校发展的行政权力和管理行为通过文化来实施,使之更加具有引领力、凝聚力和执行力。这是学校办学理念在制度文化上的保证,是硬规则。
因此,我们在管理活动中不断优化制度建设,用科学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学校领导者、教职工和学生的行为,使学校各项工作都能规范有序地开展。
积极探索“一主两翼”的民主管理模式。在“一主两翼”新型管理模式中,“校长负责制”是中心,教代会和校务委员会构成“校长负责制”的辅助决策系统。教代会侧重于协调学校内部关系,校务委员会侧重于协调学校、家庭、社区(社会)之间关系,维护学生权益,营造有利于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教代会和校务委员会是“校长负责制”的补充和完善。涉及教职工和学生管理的相关事项,只有经过辅助系统的前置性审议,才能转化为学校或者校长的决定,并通过学校其他执行系统得以落实。
“民主决策、科学管理、级组负责、分组竞争、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管理模式极大地规范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形成了鲜明的管理特色,有利于形成既严谨有序又生动活泼的工作局面。
3.创设践行的教学文化
学校的教学活动是让学生掌握文化知识最重要、最基本、最直接的一种手段。而教学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和精神。
我们倡导的践行教学文化体现在:强调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制定和落实,并将落实情况纳入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中;强调课堂教学中“五让”的教学观,即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推导的结论要让学生推导。
4.创设实践的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主要指学校在课程结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方面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它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任何一个学校,要想提高自己的办学质量,都必须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先进的理念、创新的视角,认真研究和优化自己的课程文化建设,不断推进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改革。
学校着力进行在“践行教育”引领下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具体说来有三点:(1)具有学校特色的课外实践活动的校本课程研究;(2) 作为课程形态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课程研究;(3) 基于学科课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校本课程研究。
5.创设多元的活动文化
活动文化是动态的学校文化,较静态的文化而言,动态的文化更具有生机活力,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生动体现,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力保障。
我们坚持以“践行教育”为引领,有目的地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以传统节日为核心,营造独特节日文化;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创设校园节日文化,如国际象棋节、艺术节、读书节、英语节、体育节等;围绕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主题文化活动,如旧小区停车难的问题研究、莫愁湖水质的调研、小学生环保意识的现状研究等;结合学校文化建设,开展“践行娃娃”争章活动,如每周一主题、一赞美、一规范、一提示、一警示;结合学校社团活动,搭建实践体验舞台,如学校成立了红领巾小记者团、雏鹰广播站、电视台、红领巾合唱队等团体。除此之外,通过教育园地、广播宣传、主题班会、座谈会等形式对师生进行系统教育,努力培养“四有”新人。
我们提倡的行为文化口号是:“我实践,我快乐,我探究,我成长。”无论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还是在组织的各项活动中,三小人最突出的行为表现为“我先试试”或者是“我们探究探究”。
总之,学校文化是一种整体风貌,学校文化现实的存在状态和未来的发展状态不仅与时代有关,更与学校的历史有关。所以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其成果不可能是一个“焕然一新、截然不同的新东西”,而更多的是原有文化的更新和传承。同时,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规定目标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向着目标的求索过程”。因此这个建设过程绝不可能是一个“冲刺过程”,而只能是一个“研究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不是我们可以清晰描述的,学校文化建设成果的多少取决于我们对原有学校文化的认识程度,取决于我们对学校文化发展期待的合理性,更取决于我们对学校文化的“研究过程”的投入程度和研究能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系南京市南湖第三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