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涛声充满耳

2014-03-18 17:06尹广
广州文艺 2014年3期
关键词:笔墨画作中国画

尹广 艺术鉴赏家、文艺评论家,现供职于广州市白云区委宣传部。

曾嵘先生现任广州岭南书画院副院长,擅长书法、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尤对山水画有很深的研究。伫立在曾嵘创作的黄河系列作品前,我领略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雄壮之美,懂得了咆哮一词的准确性和震撼力。那滚滚波涛、呼啸而来的万钧之势,如勇流急湍,万马奔腾;而悬崖峭壁上,又似珍珠四溅、五彩缤纷;坠落霞端时,声如雷霆、逆溯回波,又如地动山摇。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看过曾嵘作品的人,都会惊叹他把黄河画活了、画神了、画绝了。他用中国画的技法画出了油画的逼真、摄影的生动,他把静态的场景画出了强烈的动感,他把无声的画面画得掷地有声。可谓传宇宙之精神,合天地之造成,盖神来之笔功。他既借用了传统国画山崖的长线条叠加拖拽的表现力,又吸收了长安画派枯笔细擦去丰富层次的技法。他以传统的功力渗透进去,以现代意识的构思表现出来,南墨为本,糅有北韵。如《壮哉黄河》,在河水的构成主要突出线的张力,而《永恒的涛声》则刻意营造水流的肌理效果。画中散乱动荡的洪流冲向岩岸,他用焦墨大笔皴擦出岩石,黝黑的岩石在他的笔下,表现出石的斑驳和质感,与之反差强烈的是洪水冲下河床而产生的烟雾。他以爽健的运笔,使浓烟雾扑面而来,又凌空而散。黄河虽然满身创伤,但它不屈的灵魂,一路嘶鸣,一路呼啸,没有懦怯,没有彷徨,代表了一个坚强的民族之魂。

曾嵘的画在吸纳传统绘画艺术精髓的基础上,总在求奇兀。他在奇兀中,对生活,对历史,对社会,是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见地的。他对岭南风光的爱,对湘西古镇的恋,以及对西北大漠、对太行石壁等地的情感,特别是九曲蜿蜒的黄河的深厚情谊,都洋溢在画中。奇兀的形式因素的调配蕴藏着他炽热的激情。他的创新,与一味的渲泄、虚弱的大胆、盲目的狂妄委实有着根本的不同,在他看来,绘画艺术这副担子,一边是社会责任,一边是自我良心。

我们可以讲,曾嵘的创作实践体现了宇宙万物之道延伸到绘画中的审美之道。而曾嵘的创作过程也就是仿效大自然秩序的过程,在仿效中不断接近大道、彰显大道。作为中国画的践行者,曾嵘始终在面对两个课题。其一是如何传承中国绘画的传统精神。中国画的笔墨也好,美学价值也罢,都是中华文化千百年的积淀和承袭,传承和弘扬是恒久的命题;其二是有意义的突破,有价值的创新。艺术创作和任何事物一样,没有变革,就没有生命力的续航。从鉴赏角度看,无论是从业人员,还是普通百姓,都会感受并实践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融合。曾嵘运用中国画传统的精神表现当代,吸纳传统绘画的精华,借鉴了西方绘画的理念。概言之,他结合中国画南北艺术风格,吸纳国外美术精华,表现当下,理解今天,实践了“笔墨当随时代”。

曾嵘对画面和立意的取舍,彰显了他对笔墨关系的深度理解。在中国画批评中常说的最多的3个词是“气韵”、“笔墨”、“写意”。张大千认为写是用笔,意是造境;潘天寿认为笔表现气,墨表达韵;徐复观认为气为阳刚之美,韵为阴柔之美;郎绍君认为写意所写的是情感、心理和思想。曾嵘的作品所透露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不被征服、勇于发出自己的声音,敢于“亮剑”的精神的书香品性和文化精神,使人会有一种怀古的沉重感、励志的神圣感,会让人沿着时间的隧道去勾连这个时代、这个时候的画家所表达的内容之外的一种情怀。曾嵘的作品让我们想象到,他的身与心是自由的,不被外在的事物所拘牵,使自己的心中之“道”与黄河的山水之“道”相连。因而,他追寻黄河中蕴含的亘古不变的精神,努力营造一种混沌初开、天荒地老水长流的沧桑感和生命力。立意时,他将阳刚之美通过构图的宏大、构造的雄浑来表现,演绎出心中的黄河精神。

展开曾嵘的黄河画作,强烈感受传统画作中“笔墨”为主线:笔表达气、阳刚,主体是写;墨表达韵、造境、抒情,呈现阴柔之美。尽管吴冠中先生曾放言“笔墨等于零”,但在曾嵘的画作中,正是极强的笔墨表现,从而形成了瓜熟蒂落式的个性笔墨图式。笔墨是中国画特定的形式语言,对线力和墨韵的技法运用,基本上可以体现一个画家审美追求和价值取向。曾嵘以岭南画派的传统技法为基调,能动地吸取当代成功的画家的各种经验,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化的艺术风格。黄河画作中,他的手法表现正具典型的现代性——既有对西方画法表现手法的借鉴,也有水墨化的强烈倾向,还有北方画派的冷峻、干裂、粗犷的造境,在作画的细节依赖于形意的把握和墨韵的细微变化。在色彩的运用上,他在传统色彩的基调上大胆地糅用了现代绘画的冷暖变化,使画面显得明快、新颖,使色彩和墨韵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从曾嵘的画中,我们看出,他对笔墨十分的敬重,并有很深的研究。笔墨看似简单,其实蕴藏着高深的学问。只有真正地理解笔墨,才能运用好笔墨,只有不断实践,才能发展笔墨。在他看来,笔墨不仅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语言,更是一种意境。这种体会可以从他对黄河画作的经验中来。他在创作气势恢宏的黄河气象中,一眼望去往往只见滚滚波涛,而不见笔墨。其实,他的笔墨就是汹涌黄河的一滴水、一粒沙。但是没有那一滴水、一粒沙,黄河的奔涌磅礡的气势何来?笔墨重画面境界的生发,而不在于小笔墨细部的变化,但当所有的笔墨聚集在一起时,能充分地表达这个时代特有的精神格调。我们从曾嵘在黄河画作中的表现得知,他的笔墨运用,绝去传统笔墨畦径,从写生中探索出一条既避免了程式化,又与现实情景相结合的新的表现手法和笔墨与图式的个性统一。岭南书画院曲斌院长称其笔墨图式为“风雨皴”,说曾嵘的画风虽从创新中求得,但与传统道路可谓殊途同归,是十分有见地的。

展开曾嵘的画作,感到他的画作具有很强的审美功能,能够雅俗共赏。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好看,什么不好看,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其实就蕴含着深刻的审美标准。对曾嵘而言,他要表达美,对欣赏者来说,是要领会美。这是一个互动的、共鸣的,不断熏陶、上升的过程。有人说,中国画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还有人说,欣赏中国画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曾嵘试图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让更多的百姓了解、喜爱中国画。他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做得多了,群众慢慢就会提升他们的审美意识,就能知道这一张画它的好、它的妙,美术的价值就有了。在这个过程中,曾嵘自觉地不断传承,通过自己的解读、吸收和融会贯通,然后创作出贴近时代、表现现实、感动百姓的艺术作品。因而,曾嵘在继承传统和笔墨程式中,注重吸纳现代精神和现代审美元素。

人类的原始涂鸦,未有赋予任何意义却最具终极意义。绘画史的发展赋予绘画在美学、人文、社会学、哲学等方面的意义。塞万提斯说过:“艺术并不超越大自然,不过,会使大自然更美化。”曾嵘遵循这一艺术法则。美要有内涵,他认为,这是一个不能放弃的标准,美术作品要讲究内涵、意境,画家的笔墨技巧、意境表达、感情抒发和色彩处理在画里体现,然后传达给观众。曾嵘谈到:“我每次到黄河采风都会有新的感受,每次创作都力求突破过去,不以娴熟的技法重复自己。”的确,曾嵘在画中充满了对大自然讴歌的激情,赋予黄河波涛以全新的审美。这种审美,都需有一个品质,就是老百姓喜欢,做到雅俗共赏。

有一些业内人士指出,传统绘画中的汉唐雄风一去不复返了,因而为近代中国画的革命运动存积了燃烧的干柴。回归汉唐的“大河寻源”即是这种审美内涵的挖掘,曾嵘黄河画作中所体现的也正是对炎黄子孙、华夏民族内在活力的追寻,或者叫复兴义举。他选取了壶口瀑布的动感画面,以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魄构思,汹涌的波涛,腾升的水雾,黄土高原上牧羊人脚下的巉岩……大河、大水、大气,酣畅淋漓地表现了母亲河的胸怀和性格,那一泻千里、奔涌翻腾的波涛是汉唐精神最好的写照,是民族复兴的最好诠释。

曾嵘的山水画,特别是黄河画作,不是对自然的单纯模仿,而是空间和时间因素相融合,现实与意境相结合,其黄河波涛的表现上已趋成熟、完美,甚至已有“技进乎道”的形器突破,并由此构建出一个叹为观止、光影感觉的新世界。

人们期待曾嵘这匹中国画坛上的野马,不用扬鞭自奋蹄,以新的艺术之笔,去抒写新的自强不息,并期望他在弘扬自己独特风格的实践中,暗含传统笔墨的情趣,涵写意之妙,起驾空灵飘逸之思,走向中国画之巅。

对于这些真诚而善良的期望,曾嵘是会乐意接受的,因为他的心中还有梦。

责任编辑 朱继红endprint

猜你喜欢
笔墨画作中国画
中国画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行走的时髦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