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三读”

2014-03-18 09:39魏艳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儿童文学预设文本

魏艳

每次观摩于永正、窦桂梅等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的课,总被他们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巧妙自然的引导点拨以及其中闪烁出的智慧光芒和洋溢出的人文情怀深深折服。从他们一个个案例、一篇篇文章中我读到了他们专业成长的秘诀,我将之概括为“三读”。

一、博览群书,积淀底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翻阅一个个优秀教师的成长史,你会发现,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有阅读的习惯。那么,语文教师应该阅读哪些书呢?

(一)经典作品

语文这门学科太杂、太广、太深,因而要求教师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学底蕴作为支撑,否则上起课来自己都会觉得吃力。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四大古典小说,从鲁迅、巴金、郭沫若的代表作到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都应该成为每位语文教师的枕边书。在日积月累的阅读中,我们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功底必然会得到提升。

(二)儿童读物

曾有人说过,最了解儿童的人实际上是儿童文学作家,他们能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能想儿童之所想。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阅读儿童读物。首先,通过阅读我们能更直接地了解儿童的情感和愿望,也就能更好更快地走进学生的心里,拉近和他们的距离;其次,我们只有自己先行,才能为学生推荐优秀的读物,指引学生向着光明的远方起航;最后,我们只有在大量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后,才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儿童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并将这些理解运用于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中,从而提升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

(三)教育专著

作为一名教师,还要有一点历史的眼光,鉴往才能知来。教育理论,能够帮助我们客观、理性地认识和把握自己的职业和所教学科的特点,会使教师教学的触角更加灵敏,让教师更有教育智慧,让课堂充满灵动之美。于永正、窦桂梅、孙双金等小语名师的著作对我们的教学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一些高品位的刊物我们更应该每月必读。

二、细读文本,精心预设

细读,就是仔细地阅读,不放过一个字词,读出文字背后的意蕴。就像我们平日里煲汤,要用微火慢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熬出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那么,拿到课文后我们应该如何去读呢?

(一)反复阅读,整体把握

拿到课文我们应该静心阅读,在由少到多的遍数中,在由浅到深的思索中,我们与作品、与作者、与主角展开心灵的交流和对话。这样,我们就会对文章的主题、结构、思路有宏观的把握,教学的框架也就应运而生了。窦桂梅老师在执教《牛郎织女》一课前深入解读文本,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预设了这样的教学流程:写了什么故事;如何写这个故事的;为什么写这个故事;什么情况下写这个故事的。学生就是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自读自悟和交流对话。从窦老师的这一经典课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层次分明、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都是建立在深入解读、正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之上的。

(二)细心体味,挖掘推敲

我们要在静心默读中去捕捉和抓住关键的字、词、标点符号以及修辞手法等,体会其精妙。在《广玉兰》一课中作者将广玉兰花比作婴儿的笑脸。作者为什么看到广玉兰花会想到婴儿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烟台的海》和《三亚落日》等课文,作者将夏日烟台的海和三亚落日也比作孩子。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学生不难发现,孩子是最惹人喜爱的,因而作者也都喜欢将自己喜爱的事物比作孩子。

三、研读学生,有的放矢

对于文本,我们读得再透,预设得再巧,如果没有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也就无法见效。况且,同样的教学设计,在面对不同的对象时,教学效果的差异也比较大,所以教师还必须学会研读学生。

(一)读生活中的学生,把握学生的特点

与上文所述的读物相比,学生这本“书”读起来难度就大很多,因为我们要读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的、复杂的生命,非得进入学生的心灵不可,非得用心灵来交流不可。无论什么学科的老师,我们都要切记,千万不能只读学习之中的学生,要多方位、多视角地品读他们,对他们形成相对全面的认识。阅读过程中,我们要勤于思索,善于分析:哪些是属于这个年龄段孩子共性的特点?每个孩子又有怎样独特的个性?他们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喜欢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只有解决了这些,才算是读懂了学生,才可以真正建立起“以生为本”的教育观。

(二)读学习中的学生,站在学生的视角看问题

我们常常能在一些语文课上看到,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即使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也只有少数学生举起了手。仔细分析就能发现,教师在备课时只考虑将教材内容和教师自己的阅读感受相结合,而没有考虑到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有怎样的知识经验,在面对文本时他的疑难点是什么,对于预设的问题学生会有什么见解,课上可能生成哪些新的问题点。所以,教师不光要考虑把教材文本教给学生,还要学会从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视角去解读文本,找准切入点。endprint

猜你喜欢
儿童文学预设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刊首语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什么样的儿童文学作品才算优秀
儿童文学更需要成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