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库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2014-03-18 07:45
基础教育 2014年1期
关键词:资料库经验案例

孙 岩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海200062)

资料库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孙 岩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海200062)

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反思取向认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来源于教师的经验反思,教师的教育经验是教师提升教育实践的重要法宝。舍恩在《反映的实践者》一书中提出实践工作者拥有一套指导实践的知识-资料库,它涵盖了实践者所有的个人经验,而情境先行是资料库区别于经验复制的根本性特征。资料库为教师在教育教学问题情境中“相似地看待着”情境和“相似地解决着”情境问题提供先例和指引。

教育经验;教学实践;教师专业发展;资料库

一、资料库:教师行动的理论源泉

任何专业活动都依赖着系统的理论知识的指导,教师作为专业工作者,一系列学科理论知识及教育理论知识自上而下地指导着教师们的教育实践。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依赖着专业理论的发展。然而,教师的职能活动,因其牵涉面较广、牵涉的可变性因素较多,决定了其职业活动情境的高度复杂性,因而教师的实际专业活动存在大量学术理论上的未知区域。教师单凭已有的理论知识,难以解决实践情境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具体问题。

针对教师如何在实践中解决原有理论未解决的具体问题,舍恩在《反映的实践者》中提到实践者在实践中自有一套“行动中的理论”,这种内隐的行动中的认识来自于他自身建立的资料库。他认为,“专业的日常工作依赖于内隐的行动中认识,每个胜任的实践工作者在他日常实践工作中作出无数优秀的判断,但却无法陈述出适当的判断原则,表现出娴熟的技巧,却无法说出其规则和程序……而在某种意外经验的刺激下……他也同时会对其行动中隐含的理解进行反映,这些理解被揭露、批判、重组并融入到未来的行动中。”[1]40在教育实践中,正如上述引文所提,有能力的教师所知道的通常多于他们所能说出的,大量的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内隐于教师行动的背后,并以一种直觉式的认识或能力反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成为支持着教学实践的理论源泉,也使得这些教师成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因此,教师一方面要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另一方面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借助“行动中的理论”解决原有理论未解决的各式各样的具体问题。

二、教师资料库:情境先行

舍恩认为,资料库“囊括了各种实例、形象、理解和行动”,“实践者的资料库涵盖了他过去所有的经验,而这些经验有助于他的理解和行动”[1]115。因此,教师的资料库涵盖的既不是专业理论,也不是问题解决策略,而是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累积的个人的实践经验。在教师教育研究中,教师经验被作为“缄默知识”“实践性知识”的研究一直以来都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教师日常教学实践过程中累积的宝贵财富,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看到的经验的累积更多的是惯例性教学行为,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教学情境的变化和学生的需要,教学经验的汲取变成简单的忽略情境的方法复制亦或是教案的重复利用,有学者将此形象地比喻为“萝卜炒萝卜,依然是萝卜”[2]。而问题的另一端则是:年轻教师(新教师)因为缺乏教学经验,难以应付教学实际问题和学生的需求。所以,在各个学校,各种“教研组”“师徒制”等模式受到重视,目的就在于让新教师能够快速学习到“师傅”的教学经验,促进其专业成长,在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但是这种“经验”性的模仿,依然大多数停留在上述“萝卜炒萝卜”的发展瓶颈中,教学经验是重要的,但是教学方法的堆积和复制只会创造又一个教学的“技术熟练者”。

舍恩的资料库并不是教案资料袋,而是教师实践案例的情境与问题解决策略的集合。他认为“当实践工作者理解了这个被他视为独特的情境之后,他便把它看成是已存在于资料库中的事物……并非要将前者分类到以往熟悉的类别或规则之中,而是要将不熟悉或特殊的情境,视为一个和熟悉情境相似、却又不尽相同的情境,即使无法脱口就说出二者之间有何异同。熟悉的情境可以作为供参考的先例或比喻。”[1]116因此,情境先行成为资料库区别于“方法复制”的根本性特征。由此本文总结了教师资料库的几种特征:(1)必须是专业工作者亲历的实践经验,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经验库,只是这种经验是具有反思性的,是从感性经验中提炼出来的有益的东西。(2)具有情境性,而不只是策略(方法),也不是理论知识。专业工作者在遇到新的情境的时候,将在资料库中寻找相似的情境,为自己提供案例或备择方案。也即“相似地看待着”和“相似地解决着”。(3)动态生成,不断丰富。“每一次行动中反映的经验都让他的资料库更丰富……在特例中的行动中反映,可能也适用于其他的例子,这并非产生了一个普遍性原则,而是让实践者的资料库变得更丰富,以便日后处理新情境时,创造出新的做法。”[1]117

三、教师资料库的形成与丰富

“经验是认识或活动主体在与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或内在体验而获得的关于各种事物之间联系的感性认识,它们是未经逻辑整理的原初知识。”[3]而教师的资料库知识是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情境中对自己的教学案例进行感知、体验、反思和反映的经验知识。显然,教学经验的累积堆砌并不成其为资料库,而资料库又与教学经验密切相关。那么,教师如何在实践中构建并丰富自己的资料库?

(一)备课:在虚拟世界中形成、丰富资料库

备课,是教师“在行动中反映的媒介”[1]129。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利用“纸上谈兵”的行动和语言,描绘和讨论他们的做法,留下一些表示在教学实践中可能存在的构想和行动。舍恩认为“在现实世界中局限或阻碍实验的各种限制,在绘图的虚拟世界中则大幅减少了。”[1]130首先,备课相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教师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以最小的代价迅速而及时地产生,然后由教师慢慢地思考和检测;第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随意调整课堂教学的步骤和做法,让各种设想在教案中立即发生或调整;第三,相对于课堂教学,备课过程中没有任何做法是不可逆转的,教师可以尝试各种设计和创新,这种方案不可取,那么换一张纸,便可以重新尝试。而在审视以致重新尝试的过程中,教师会将各种之前没有预料到的实践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一一纳入,然后修改、审视、再修改,因为备课之后形成的教案必须能够转化到课堂实践中去。但是另一方面,在备课过程中,实践过程中的一些限制因素更容易被忽略,如课堂纪律、学生心理,甚至天气等因素。因此,当教师重新审视教案时,更需要重提那些被自己事先排除或忽略的因素。

因此,备课是教学实践的探索方式。它尽可能地反映着教师已有资料库中各种情境下的规则和方法,需要教师们在对实际情境的揣测和设想过程中将资料库中相似的情境及其问题解决策略进行筛选、过滤甚至创造。舍恩说:“‘虚拟世界’是一种实验的工具,在这样的背景下,实践工作者可以调整或控制日常生活中的某些限制,以进行严谨的行动中反映。虚拟世界所呈现的实践世界是具有双重‘实践’意义的。而这种建构、维系和使用虚拟世界的实践,可以发展出行动中反映的能力,亦即我们所称的艺术性。”[1]133教师备课的双重实践意义就在于:一方面,在备课中,教师基于对课堂情境的设想和理解,结合资料库中已有的相似情境的对比,创造出基于各种可能情境的问题解决方法,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实践经验的反思和获得。另一方面,在真实的教学实践中,备课最终形成的教案指导着课堂教学,备课过程中所设想的基于各种情境的问题解决策略也将成为课堂中教师面对独特情境时的又一批备择方案。

(二)教学及反思:在实践中形成、丰富资料库

陈向明在《对教师实践性知识构成要素的探讨》中讲述了一个高中地理教师向高一学生讲授大气散射现象的例子[4]。在关于案例的陈述中,本文总结了那位教师课堂实践的步骤:

·纯粹的讲授和板书教学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教师根据专家提示将问题重新框定在“是否有办法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和发现”上,紧接着教师回应情景中的问题并设计了一个教学实验:关灯(给学生一个可感知的情境)—教师提问—引起学生讨论、探究和发现的兴趣;

·实验效果令教师满意;

·教师反思:学生发现=可感知的学习情境+教师提问;

·教师在其他类似于此的自然现象解释课堂中,“相似地看待着”并“相似地解决着”。

这个案例正是教师构建属于自己的资料库并将资料库中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困,重新框定问题,根据重新框定的问题,设计教学实验并验证实验,这个成功的案例成为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师对此案例的情境、问题解决策略的反思,则归档入自己的资料库。在遇到相似的情境问题时,即“需要学生发现的自然现象解释课”时,“相似地看待着”并“相似地解决着”。

因此,根据舍恩关于实践工作者资料库的形成理论(如图1所示),教师在“问题情境”中,会试图寻找现在的情境的特别之处,通过理解并改变情境试着解决他所设定的问题,这个过程中并不会套用已有的规则或问题解决策略,而是针对情境问题的独特点进行解决,在行动中对已有的相似的情境和现在的情境进行对比,即在“行动中反映”,借鉴相似情境中的问题解决策略,而问题解决之后,现有的“问题情境”与“问题解决策略”都将归档入教师的资料库中,成为下一个相似情境的参照和备案。

图1 资料库的形成

因此,每一次行动中反映的经验都让教师的资料库不断丰富,资料库中每一个案例都将有可能成为下一个问题情境的范例,但并不是普适性的规则或方法,只是提供一个可以相似看待的情境,教师面对特定的情境过程时,有似曾相识的熟悉感,从而能动地创造相似问题解决策略的变体,即新的做法。而这一过程既是行动中反映的过程,也是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

教师资料库的丰富是一个聚少成多并不断反思归档的过程,“一位实践工作者的才华,得益于他资料库的广度和多样性,这样他在面对独特案例时有更多的选择。因为他能够把这些新事物看成是资料库里的元素,所以他便能理解它们的独特性,无需将之一项一项归纳到以往既定的标准类型之中。”[1]117优秀的教师具有丰富的资料库知识,在面对新的情境时,在熟悉的元素中提炼问题情境的独特之处,回想已有资料库中相似的情境,相似地看待着,并借鉴已有情境的问题解决策略,结合独特的情境形成新的问题解决策略,将这一独特的情境和问题解决策略,扩充到已有的资料库中。因此,教师的资料库并不是一个或一组标准的模具,可以为教学实践提供生搬硬套的模仿。它涵盖的是亲身经历的教学案例,或在教学实践经验中形成,或创造于备课反思过程中。

四、教师资料库的应用:“相似地看待着”并“相似地解决着”

上文提到教师在情境和问题解决过程中反映,最终归档成为资料库知识。当实践者遇到新的情境的时候,便将新情境在资料库中进行归档,试图寻找资料库中已有的相似的情境来“相似地看待着”,并对比这种相似的情境中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相似地解决着”新的情境中的问题。而重新得出的与已有情境相似或相异的结果也将归入到资料库中,成为实践艺术的源泉。如图2所示:当教师遇到独特的“新情境”时,实践者会在自己的资料库中寻找到相似的已有情境,这时候,已有情境就可以作为供参考的先例,在思考的过程中“相似地看待着”新情境。一旦认为新情境和资料库中某个已有情境相似,教师会在新情境中做出与在已有情境中相似的行动,即运用与已有情境配套的“问题解决策略”来“相似地解决着”新情境中的问题。资料库涵盖着已有的“情境”和相应的“问题解决策略”,而最终,新情境与形成的新的问题解决策略依旧归档在资料库中。

图2 教师如何利用资料库解决实践问题

舍恩认为,当教师遇到新的问题并尝试解决时,“在解决的过程中,采用的可能是之前类似问题同中有异的问题解决方式,因为新问题是旧问题的类似题,所以他的问题解决方法也是旧的问题解决方法的变体。”[1]116而这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抓住问题情境的独特性,也即关注新问题区别于其他问题的独特之处。

一切的方法都因问题而生。教师作为专业工作者,在情境中如何框定问题?舍恩提出:“实践者尝试设定他能解决的问题……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情境……对情境的框定,取决于他所信任的一个探究方法。”[1]112案例中的教师因为“观课的大学研究者课后问教师,是否有办法让学生更充分地参与进来?”[4]而框定问题。而大学研究者为什么能提出这个问题?案例中陈述了这样的情境,“教师通过板书将基本原理写在黑板上,然后向学生提问。部分坐在前排的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做了回答,但后排有学生明显没有参与进来,有的在睡觉,有的在做其他的事情”[4],而大学研究者正是基于对此情境的框定和思考而提出问题。问题的框定来自于对情境的框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至关重要的是对自己面临的情境的理解和捕捉。

问题框定之后,教师会设计一系列的教学实验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这一过程中因为情境的不确定可能会产生一些意料之外的结果。“进而赋予情境新的意义”。教师需要重新框定情境。这是评鉴、行动、再评鉴三个环节依次循环、周而复始的过程(如图3所示)。

图3演示了教师解决具体实践问题的路径,因为实践情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教师在“框定问题”之后,利用资料库“回应问题”,并基于回应“尝试(一系列实验)”,对于既定的问题,可能出现两种结果:意料之中的结果和意料之外的结果,对于意料之外的结果,教师会对变化的情境“重新框定问题,回应问题”,利用资料库再次“相似地看待着”并“相似地解决着”。这是一个两条路径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作,而最终以达到教师满意的教学效果为止。

事实上,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学的内容年复一年,于是某种层面上,教学是一件重复劳动、简单的事情。另一方面,教学又是一次性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教育背景、所处时代背景等的不同,会导致教学情境的多种多样。因此,教师的教学工作是以案例的方式呈现,每个案例是独特的,而有些案例也会因为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的联系而具有相似点。因为是一次性的教学,没有任何一种既定的方法能事先预料教学情境的独特和变化。因为教学内容的相似性、学生心理等的相似性,每一个案例又都有被借鉴的可能。因此,除非有一种“万能的理论”可以由外而内地解决教师教学实践的问题,否则我们只能借助于教师自己教学实践过程中对每个案例的情境和策略的反思,形成自己的专业资料库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没有既定的方法,教师在教学情境中遇到了问题,就如同在黑暗而浩瀚的海面行驶,而那个指明灯便是来源于教师找到资料库中相似情境时的灵光一现。

图3 教师解决实践问题的路径

[1]唐纳德·A.舍恩.反映的实践者—专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M].夏林清,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汪明帅,胡惠闵.教师专业发展:教学法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7(7/8B):31-33.

[3]王天思.理性之翼—人类认识的哲学方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32-133.

[4]陈向明.对教师实践性知识构成要素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10):66-73.

Schon’s Theory About Databas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ducation

SUN Yan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062)

Practice-reflection orientation claims that the knowledge which affects a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mes from his/her reflection of experience.Teachers'education experience is a magic weapon for them to improve their education practice.Schon puts forward that practitioners have a collection of knowledge-in-practice-database to guide their practice in his book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A practitioner’database contains all the personal experience,and situation leading i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 to tell the diffirence between database and copying of methods.Database provides examples and guidance for teachers to“seeing-as”and“doing-as”in the education situation.

education experience;teaching practice;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database

G40-01

A

10.3969/j.issn.1005-2232.2014.01.003

(责任编辑:张国霖,李 敏)

(责任校对:肖 鑫,李 敏)

2013-10-16

孙岩,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生。E-mail:yansun891020@163.com

猜你喜欢
资料库经验案例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基于内容与协同过滤的GitHub学习资料库推荐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今字’资料库建设与相关专题研究”成果鉴定会顺利召开
施工企业技术资料库的建立与完善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实现科学教材中资料库的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