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争先
(北京师范大学 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
香港中学生的公民素养变迁 1999-2009
——基于对IEA两次国际公民素养研究项目的比较*
刘争先
(北京师范大学 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
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变动社会的全球背景,香港中学生的公民素养现状如何?与十年前相比,香港中学生的公民素养有何变化?香港中学生参与公共和政治生活的兴趣和倾向程度如何?哪些因素与此有关?在回归祖国、全球化等背景下,香港中学生的身份认同有何变化?对比IEA两次国际公民素养研究项目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香港中学生在公民知识、公民参与及身份认同方面的表现优异。面对全球化的冲击,香港中学生形成多重身份认同。学校教育在学生身份认同及价值倾向的型塑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CIVED1999;ICCS2009;中学生;公民素养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以及多元文化带来的认同冲击等,世界各国逐渐加强对于公民素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并通过开展跨国公民素养的比较调查和研究,以把握其公民素养在全球的位置水平,借鉴其他国家的优良经验。在众多的国际公民教育研究中,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 Achievement,简称IEA)组织的国际公民素养研究因其连续性和参与国家的广泛性而在国际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IEA先后于1971年、1999年和2009年组织了三次国际公民素养研究项目,并先后发布《十国公民教育:一个经验研究》[1]、《28国的公民教育:十四岁时的公民知识与公民投入》等调研报告[2]和《ICCS2009国际报告:38国低年级中学生的公民知识、态度和参与》[3]。香港是唯一参与了1999年和2009年两次IEA国际公民素养研究项目的亚洲地区。
进入新世纪以来,民主化、现代化和全球化带来日益深刻的社会变革,香港学生的公民素养现状如何?与十年前相比,香港学生的公民素养有何变化?香港学生参与公共和政治生活的兴趣和倾向程度如何?哪些因素与此有关?在回归祖国、全球化等背景下,香港学生的身份认同有何变化?本文即以此为主题,首先说明IEA1999年及2009年两次国际公民素养研究项目的概况,其次依据两次项目的研究报告对香港中学生公民素养的现状进行分析,最后从全球化对公民身份的冲击及学校教育在培养国家身份认同中的作用两方面讨论香港学生公民素养调查反映的问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些新兴的民主国家开始建立或重建民主制度。这些国家的普通民众和领导人都意识到需要变革正式和非正式的公民教育,以使年轻人适应新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秩序。然而,这些国家对于变革的内容及如何变革却并不清晰。与此同时,在传统的民主国家,人们认识到其培养未来公民的方法与理想状态还相去甚远。年轻人不愿意参加投票等传统的政治活动,而一些独立于政府的社会团体也难以吸引年轻人。这些议题都要求对公民教育进行反思,变革学校的公民教育。基于这一背景,IEA于1994-2002年组织了第二次国际公民素养研究项目(the Civic Education Study,又称CIVED1999)①对于CIVED1999的调查结果已有较多的介绍和分析,参阅:洪明,许明.国际视野中公民教育的内涵与成因[J].国外社会科学,2002(4);马文琴.IEA跨国公民教育研究分析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9(8);文静.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第二次公民教育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此次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一个比较的框架来识别和考察各国如何培养民主社会的公民,关注的重点为学校(包括学校的正式课程、课堂讨论和参与学校活动的机会以及教科书等)和社区(参与社区公民相关活动的机会)[2]。
CIVED1999共有来自欧洲、大洋洲、亚洲和美洲的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参加②CIVED1999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加拿大、荷兰只参加了第一阶段;智利、丹麦、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挪威、斯洛伐克共和国和瑞典只参加了第二阶段;以色列只收集了中学高年级部分数据,整个CIVED1999共有三十一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公民素养调查主要在第二部分实施,因而最终主报告为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香港是唯一参与此次调查的亚洲地区。此次测验及调查的对象为约九万名八年级的中学生,并且通过问卷收集了教师等对学生公民素养问题的资料。香港共有150所学校的4997名学生参与了此次调查。[2]
新世纪以来,恐怖袭击等民主社会受到的外部威胁日益增多;国际移民使得国家认同以及社会凝聚力备受关注;民主化、现代化和全球化带来日益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经济不平等、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以及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新时期的公民教育面临变动的背景和挑战。这些挑战也使得我们要修正关于权利、义务和归属的概念与实践,也有必要通过实证调查研究这些新环境对学校公民教育产生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下,IEA于2006年启动了第三次国际公民教育研究(简称ICCS2009③ICCS的正式调查从2009年开始实施,因而被称为ICCS2009。)。此次研究项目旨在通过大规模国际调查,研究各国怎样培养青少年以在未来承担公民角色。
在借鉴IEA第二次国际公民素养研究评价框架的基础上,研究小组设计出ICCS2009的评价框架。评价框架包括两部分:公民素养评价框架和背景框架。公民素养评价框架主要包括公民知识内容领域(content domains)、公民情感-行为领域(affective-behavioral domains)以及认知领域(cognitive domains)。而公民知识内容领域又分为公民社会与系统、公民原则、公民参与和公民认同。经过系统整合,以知识维度为横轴、能力维度为纵轴,形成ICCS2009公民素养评价框架表(表1)。而背景框架则包括国家、学校/课堂、学生个人和家庭环境四个层面(表2)。
ICCS2009共有来自欧洲、大洋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三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参加(其中二十一个国家参加了1999年研究项目),亚洲有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和我国香港④由于香港在2009年爆发禽流感流感,因而参与此此调查的学校数目比预定数目少。、台湾地区。此次测验及调查的对象为超过十四万名八年级的中学生,并且收集了六万二千多名教师及校长等人的调查资料。香港共有76所中学的2902名中学二年级学生和101所中学的1446名教师参与了此次调查。[3]
鉴于IEA两次国际公民素养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以及香港关注的重点议题,本部分主要从公民知识、公民参与和身份认同三个方面对香港学生参加两次调查项目的表现进行对比分析。①本部数据除另外说明外,分别来自CIVED1999 报告,ICCS2009国际报告及香港报告。Torney-Purta J, Losito B, Mintrop H. Citizenship and education in twenty-eight countries: Civic knowledge and engagement at age fourteen[R]. Amsterdam: IEA, 2001; Schulz, Wolfram, et al. ICCS 2009 International Report: Civic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engagement among lower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thirtyeight countries[R]. Amsterdam: IEA, 2010; Lee, W .O, et al. International Civic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Study 2009 HongKong Report[R]. Amsterdam:IEA,2011.
(一)公民知识
CIVED1999公民知识部分的测评项目由38个问题组成,包括两个类型:知识内容(25个问题)和技能阐释(13个问题)。香港学生的平均得分为107分,在CIVED1999参与国家中排名第五,前四名分别是波兰(111分)、芬兰(109分)、塞浦路斯(108分)和希腊(108分)。香港学生的表现显著高于参与国平均水平(100分)。
表1 ICCS2009公民素养评价框架表②对于ICCS2009公民素养评价框架的各项指标内涵的具体描述,可参阅王正青.国际学生公民教育测评理念与方法——ICCS国际学生公民教育测评框架解读[J].比较教育研究,2009(11).*
表2 ICCS2009背景框架变量表
表3 IEA 两次国际公民素养研究项目CIVED1999与ICCS2009对比表
ICCS2009公民知识内容领域包括公民社会与系统、公民原则、公民参与和公民认同。而根据ICCS2009公民素养评价框架表,将认知过程(理解、推理和分析)和内容维度结合,就构成了公民知识部分的测评项目(共计80个问题,见表1)。在公民知识方面,香港学生的平均得分为554分,在ICCS2009参与国家中排名第五,前四名分别是芬兰(576分)、丹麦(576分)、韩国(565分)和中国台湾(559分),显著高于参与国平均水平(500分)。此外,调查发现,在公民知识方面,香港学生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564分)的表现优于男生(543分)。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香港学生在公民知识方面仍然保持较高的水平,在两次IEA国际公民素养研究项目中均有优异的表现。此外,调查显示,父母的职业地位、受教育程度、家庭文化资源(如藏书量)都对学生的公民知识产生一定影响。调查显示,香港学生中的藏书量比其他表现相当的国家或地区少一半。值得指出的是,父母对政治和社会议题的兴趣程度对学生公民知识的影响相对较高,即父母对政治和社会议题越感兴趣,学生的公民知识表现越好。根据数据分析,这种影响相对独立于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
(二)公民参与
公民参与是一个民主社会的核心特征。著名政治学者普特南(Putnam, Robert)指出,公民参与是带来社会资本增加的重要机制,而“公民参与规范和网络的社会资本可能是保持经济发展和政府效能的一个基本前提”[4]。因而,测量学生的公民参与就成为国际公民素养研究的核心目标之一。IEA认为不应将公民参与限定在政治领域,而是包括与广泛的公民参与及典型的政治参与相关的公民态度、公民行为和行为倾向。公民参与不仅包括学生个人实际参与的此类活动,还包括学生的参与动机、对于参与效果的信心等。
1.香港学生关注政治社会议题
已有的研究表明,个体的心理投入(如兴趣、自我效能感等)是政治参与的一个重要预测指标。[5]特别是,对政治议题的兴趣被看做是参与任何政治活动的前提条件。
CIVED1999的调查显示,37%的香港学生对政治议题感兴趣;而ICCS2009的结果显示,大部分香港学生对政治和社会议题感兴趣,但相对于国内政治和社会议题,关注国际政治和社会议题的比例仅有45.6%。香港学生认为自己的自我效能感较高,如68.2%的学生认为对有争议的观点进行辩论感觉良好;57.8%的学生认为作为候选人参加学校相关选举感觉良好。
2.学生参与校外活动比例和机会有待增加
很多关注社会资本和公民参与关系的研究将加入协会组织或社区群体作为公民参与的指标。[6,7]尽管对于青少年而言,参与校外活动的机会非常有限,但政治学家维巴(Verba, Sidney, et al.)等人非常强调青少年的社会参与和成年后的社会参与之间的联系。[6]根据普特南的社会资本理论,校外活动可以积累学生未来公民参与的社会网络。因而,学生对于校内外活动的参与不仅是当前公民参与的重要指标,也是未来公民参与的资源。
表4 香港学生参与校外公民相关活动情况(%)
调查数据表明,在过去十二个月,香港学生参与最多的校外活动依次是社会慈善组织、社区志愿者组织和环保组织,在两次调查中均是如此。对比CIVED1999和ICCS2009的调查数据,十年来,香港学生的环保意识有了显著的提升,参加环保组织的比例从12%增加到29%。然而,参与人权组织比例仍旧只有6%。值得指出的是,香港学生参与校外活动的整体比例显著低于ICCS2009参与国平均水平,且有46%的学生未参与过任何此类组织,这应该引起香港政府及学校的反思。
3.学生广泛参与校内活动
相对于较低的校外活动参与率,学生在校内有更多的参与机会,而且这些参与经验可以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已有的研究表明,民主的学校治理方式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水平。[8,9]虽然CIVED1999和ICCS2009在学生参与学校活动方面调查的侧重点和问题不同,但两次调查的结果都表明,绝大多数学生承认了参与学校活动的价值以及学校教育的作用,仅有10%参加ICCS2009的学生表示从未参与过任何学校活动。在参与校内公民相关活动类别方面,香港学生主要参加的是文艺活动(70%)及班级或学校的学生代表选举(74%);而积极参与辩论活动的学生仅有35%,作为候选人参与班级或学校的学生代表选举的学生仅有32%,参与了学校管理决策的学生仅有28%。总体而言,学生在参与校内活动方面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表5 学生相信其在学校收获情况(CIVED1999)(%)
表6 学生参与校内公民相关活动情况(ICCS2009)(%)
4.学生的预期参与意愿较高
对于青少年而言,学业是其首要任务,参与校内外活动的机会是有限的,因而收集他们参与未来活动的预期就显得非常重要。IEA将未来的参与活动分为传统的参与(如投票、参与竞选等)和非传统的参与(与社会运动相关的参与,如草根运动、抗议活动等),合法的抗议活动(如在请愿书签名、拒绝购买特定商品等)和非法的抗议活动(如在墙上喷绘抗议口号、堵塞交通等)。
表7 香港中学生预期参与公民相关活动的对比(1999-2009)(%)
从表7可以看出:在传统形式的参与方面,香港学生对国家选举仍保持较高的预期参与率。CIVED1999的调查显示,80%学生表示将可能或肯定参加国家选举,这一比例在十年后基本没有变化,为81%,在CIVED1999和ICCS2009两次调查中等于或略高于参与国平均水平。参与合法活动方面,香港学生对“因社会原因而筹款”的预期参与度急剧降低,这是需要政府及学校予以重视的。而在参与合法活动提升的同时,香港学生对非法活动的参与度均有较大幅度的降低,表明香港学生对于参与公民相关活动的态度日趋理性。
(三)国家认同与亚洲认同
国家认同是公民对政治共同体的心理支持,是健康的民主社会的重要因素。[10]国家认同通常通过公民对国家的积极态度而表达。已有研究表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常表现出对国家的强烈自豪感。[11]因而,国家认同成为IEA国际公民素养项目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IEA将国家认同测试分为两部分:一是对保护国家防止外国影响的态度;二是爱国主义的维度,包括对国旗、国家的态度等。[2]
自1997年回归祖国,香港特区政府积极推动国民身份认同教育,培养香港学生的国家认同感。IEA调查显示,1999年时,香港学生对国家的态度相对不是很积极,低于CIVED1999参与国平均水平。而在ICCS2009中,香港学生对香港政府的信任度从1999年的49%提升到2009年的70%。香港学生对国旗感到自豪的比例从1999年的53.1%提升到2009年的79.8%,对国歌感到自豪的比例1999年的45%提升到2009年的78.5%。此外,绝大多数香港学生对中国的历史及中国在科学、体育以及经济发展的成就感到自豪,这显示出香港政府自回归以来在培育学生国民身份认同的努力已经收到一定成效。
此外,ICCS2009调查了亚洲参与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对于亚洲身份的认同感。结果显示,93%的香港学生认为我是一个亚洲公民,86%的香港学生认为作为一个亚洲人我感到很骄傲,85%的东亚学生认为我对整个亚洲经济的发展感到骄傲,87%的香港学生认为我对亚洲的文化传统感到骄傲,84%的香港学生认为我对整个亚洲的民主进程感到骄傲,82%的香港学生认为我对整个亚洲关于人权的进程感到骄傲,80%的香港学生认为我觉得我和其他亚洲年轻人有很多共同点。
通过对比分析香港中学生在IEA两次国际公民素养研究项目中的表现,可以发现,香港中学生整体公民素养优异。十余年来,经过香港政府及学校教育的努力,在一些重要议题上,香港中学生表现出了积极的进步趋势。总结前述研究发现,香港中学生在以下几个议题中的表现值得思考与讨论。
1.全球与本土:香港中学生的多重身份认同
全球化作为一个教育现象意味着民族国家的教育系统不再是相互隔绝的单元。全球化也挑战了经典的以民族国家合法性和疆界为核心的公民身份及公民教育概念。全球化主义者认为全球化已经侵蚀了民族国家和公民身份的界限,并带来新的价值、文化和认同[12];而反对者则认为,民族国家和公民身份在全球化时代仍然保持生命力,指出在全球化时代,公民身份扩展为超国家层次、民族国家层次和亚国家层次[13],进而产生相应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如此次调查显示,香港中学生普遍认同自己拥有的多重身份,认同自己是香港人、中国人和世界公民的比例分别为91.1%、86.6%和86.1%。
与此同时,在全球化的冲击下,绝大多数香港学生认为应该传承传统文化。ICCS2009设计了相关问题以评价初中生对保持传统价值观的态度。调查显示,87%的香港中学生希望有更多机会学习传统文化,80%的香港中学生认为需要保留传统文化特有的文化认同以抵抗其他文化的影响,90%的香港中学生认为传统文化代表我们文化的遗产,传统文化的所有部分都应该被保留,90%的香港中学生认为我感到有责任保存国家的传统文化。[14]
英格尔哈特等学者指出,民族文化在塑造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特征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15]东亚国家由于文化传统、发展模式等与西方国家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东亚国家的一个重要共同点就是,对特定的西方价值观拒斥,尤其是当其与本土的传统文化发生冲突时。[16]亚洲领导人(如李光耀)宣称,亚洲社会的价值观不同于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对于东亚社会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儒家文化的强调使得从西方早期城市中发展而来的公民及公民教育在东亚国家的产生方式、发展路径等方面也因之而存在诸多差异。一项亚太六国公民教育研究指出,西方国家强调自由主义的公民教育观,而东亚国家则具有浓厚的道德教育色彩,倾向于社群主义的公民教育观。[17]
2.学校教育与学生身份认同及价值倾向的型塑
在对香港人的国家认同的历次调查中,“香港人”和“中国人”两种身份始终被置于重要位置。[18]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的追踪调查显示,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包括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和认同自己既是香港人也是中国人)的比例从1997年的61.5%上升至2012的70.5%(见表8)。香港人对于“中国人”身份认同的增强得益于学校教育的针对性举措。
青少年对祖国的感知和理解发展受到其认知过程和政治与文化环境的影响,而学校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由于受到英国长达一百五十五年的殖民统治,香港人在文化习惯、政治模式等方面受到英国的强烈影响。香港回归祖国后,香港学生的文化认同、政治认同等议题就成为香港政府和学校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回归前夕,香港政府公布了《学校公民教育指引》,并决定在一九九九年开始实施,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公民态度。此后,又于二○○二年成立“德育及公民教育专责委员会”,推动香港的德育与公民教育。香港近年来的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培育学生的国民身份认同。例如,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二○○二年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指引》将“认识自己的国民身份,致力于贡献国家和社会”列为七个学校课程宗旨之一;将“国民身份认同”确立为“德育及公民教育”的五个优先培养的价值观之一。[19]
表8 香港/台湾民众的身份认同趋势分布(1997-2012)
如果我们将香港与有着相似情形的台湾加以对比(见图1 ),更能突显香港人国家认同的变化趋势以及教育对于增进国家认同的重要作用。
图1 香港/台湾民众的“中国人”身份认同趋势分布(1997-2012)
[1] Torney J V, Oppenheim A N, Farnen R F. Civic education in ten countries: An empirical study[M]. Halstead, 1975.
[2]Torney-Purta J, Losito B, Mintrop H. Citizenship and education in twenty-eight countries: Civic knowledge and engagement at age fourteen[R]. Amsterdam: IEA, 2001.
[3]Schulz, Wolfram, et al. ICCS 2009 International Report: Civic knowledge, attitudes and engagement among lower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thirtyeight countries[R]. Amsterdam: IEA, 2010.
[4] Putnam R D, Leonardi R, Nanetti R Y. 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M].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37.
[5] Verba, Sidney, et al. Voice and equality: Civic voluntarism in American politics [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48.
[6] Maraffi, Marco, et al,. Social capital and European democracy[M]. Routledge, 1999:15.
[7] Putnam, Robert D. 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M]. Simon and Schuster, 2001:148-182.
[8] Mosher, Ralph. Preparing for Citizenship: Teaching Youth To Live Democratically[M]. Praeger Publishers, Westport, 1994: 23.
[9] Pasek, Josh, et al. Schools as incubators of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Building long-term political efficacy with civic education[J].Applied Development Science, 2008 (1): 26-37.
[10] Dalton, R.J. Critical citizens : global support for democratic government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57-77.
[11] Hess R D, Torney-Purta J V.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attitudes in children[M].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05:5.
[12] Bottery, Mike.The End of Citizenship? The Nation State, Threats to its Legitimacy,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M] // James Arthur and I. Davis (Eds). Citizenship Education. Lso Angeles: Sense Publishers,2008:57-78.
[13] Law, Wing Wah. Citizenship, 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the state in China in a global age[J]. 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 ,2006(4): 597-628.
[14] Fraillon J, W Schulz and J Ainley. ICCS 2009 Asian Report:Civic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among lower secondary students in five Asian countries[R]. Amsterdam: IEA, 2012:57.
[15] Inglehart R, Baker W E. Modernization, cultural change, and the persistence of traditional values[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000(1): 19-51.
[16] Kennedy K J& Fairbrother G P. Asian perspectives on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review: Postcolonial constructions or precolonial values? [C]//W O Lee, D L Grossman, K J Kennedy& G P Fairbrother (Eds). Citizenship education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Concepts and issues.Hong Kong,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Kluwer Academic, 2004: 289-301.
[17] Karsten, Sjoerd, et al. 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the reparation of future teachers: A study[J]. 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 ,2002 (2): 168-183.
[18] 刘兆佳.“香港人”或“中国人”:香港华人的身份认同1985-1995[EB/OL](2002-10-31)[2014-02-09]. http://www.usc.cuhk.edu.hk/ PaperCollection/Details.aspx?id=1847
[19]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基础教育课程指引——各尽所能·发挥所长[R].香港: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署,2002.
Changes of Civic Literacy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Hong Kong: Analysis Based on two Civic Literacy Survey Programs of IEA
LIU Zheng-xian
(Center for citizenship and moral education,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100875)
In the new century, How about the level of civic literacy in Hong K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Are there any changes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en years ago? How often these students take part in public and political life and which factors are related to these? Are there any changes in identities of these students after 1997? This article compares two survey programs on civic literacy conducted by IEA and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Hong K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erform excellently in civic knowledge, participations and identities. Confronted the challenges of globalization, Hong K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form multilevel identities. And school education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dentities and formation of their values.
CIVED1999; ICCS2009; Students; Civic Literacy
G631
A
10.3969/j.issn.1005-2232.2014.04.014
(责任编辑:李家成,姚 琳)
(责任校对:朱振环,姚 琳)
2014-04-10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檀传宝教授主持“985”资助项目“中国公民教育发展年度报告”。
刘争先,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博士生。E-mail:lzx64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