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晓娟,张爱莲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艾滋病防治
艾滋病歧视的原因及对策—以医护人员为主的分析
令狐晓娟,张爱莲
(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艾滋病歧视是艾滋病防治的主要障碍之一,笔者主要对医护人员对艾滋病歧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归因分析,指出艾滋病歧视的社会文化深层次因素,并提出消除艾滋病歧视的建议。
医护人员;艾滋病;歧视;对策
艾滋病歧视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相关研究也不少,但是艾滋病歧视现象不仅没有杜绝,反而有增无减。这种歧视严重阻碍了人们对艾滋病的了解,不敢去做咨询和进行HIV测试,相当一部分艾滋病患者隐身社会,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艾滋病的防控。一般研究认为歧视主要是因为“无知”,但实际上发生歧视最严重的场所,就是医疗机构,因为只有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才有可能获知病人感染艾滋的信息。本文根据山西省艾滋病歧视状况的调查报告,主要对医护人员的艾滋病歧视现状进行归因分析,查明艾滋病歧视的深层次原因,以期减轻甚至消除对艾滋病的歧视。
1.1 艾滋病早期宣传的“恐惧效应”所导致的歧视
中国首次发现艾滋病病例始于1985年,而诉诸“恐惧效应”则是当时艾滋病防治宣传的主要手段。这种过分强调“病症”以达到一定“恐吓效应”的宣传,一开始就让公众认为艾滋病不同于其他疾病。这种对艾滋病的歧视跟公众对于其他疾病的歧视无异,如很多地区存在的对性病、精神类疾病的歧视,都是由该疾病所具有的生理特性(如不可治愈性和高病死率)所引起的歧视。
1.2 因为“无知”而导致的歧视
近年来我国艾滋病病例已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展。虽然我们始终没有放弃对艾滋病防治的宣传,然而,与其他传染性疾病相比,公众对艾滋病的了解还太浅。大部分人对艾滋病预防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不高,科普教育对于艾滋病相关问题的普及,也收效甚微[1]。本调查中医护人员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81.8%,其中艾滋病基本知识的知晓率为79.8%。“常用消毒药品可杀死艾滋病病毒”知晓率较低,仅为47.2%。医护人员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知识掌握程度较好,总体知晓率为96.2%。艾滋病非传播途径知识的总知晓率仅为73.0%,其中对“蚊虫叮咬”、“共用马桶”、“共用浴池”的知晓率分别为56.1%、63.9%、46.9%[2]。
1.3 医护人员职业防护知识和技能的缺乏
如果严格遵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规定,可以很大程度防止职业暴露,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医护人员在普通患者的诊疗及操作中没有严格按规定戴手套、口罩等,职业防护意识不足[3]。在面对艾滋病患者时,又过高估计职业暴露风险,从而存在过度防护现象,甚至推诿病人。这种“差别待遇”即是一种歧视,而造成这种歧视的原因就在于医护人员防护知识的欠缺。
1.4 艾滋病特殊的传播途径违背了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
艾滋病患者深受道德判断和传统认知的“双重夹击”,主要原因则在于艾滋病易感人群是传统文化普遍不能接受的同性恋者、性工作者和吸毒人员,他们在社会上的被歧视地位,导致所有的艾滋病患者普遍受到歧视,艾滋病更被视为一种“道德病”。由于传统文化中对这些行为的不宽容,不少人认为,他们既然违背了道德原则,就“罪有应得”。这种价值观并非完全不合理,但可惜的是,大部分针对艾滋病的报道宣传,不仅没有尝试降低这种观点中所带有的抵触情绪,甚至甚少将其隐含的不合理性提出来,以引起公众注意[4]。
1.5 反歧视的相关法律的缺失
目前的《公务员录用体检标准》、《公安机关录用人民警察体检项目和标准》以及保险相关的条款中,均对艾滋病患者有明显的歧视条款。虽然《传染病防治法》和《艾滋病防治条例》均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传染病病人”,但它们并未对“歧视”做清晰地界定,没有说明在何种情况下的何种行为能够被界定为“歧视”,因此其可操作性不强[5]。这两部法律法规也没有对实施歧视的个人和单位的法律责任做出明确的规定。因此,某单位或个人即便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实施了歧视,也不一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其“违法成本”很低[6]。
由于歧视产生原因的复杂性,决定了消除歧视的艰难,要想消除艾滋病的歧视,需要多方的努力,如政府的支持,媒体的正确引导、法律的健全等,而且,这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具体的对策如下。
2.1 媒体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艾滋病
随着对HIV病毒和艾滋病研究的不断深入,艾滋病患者已经可以在服药控制得当的情况下维持数十年的正常生活,所以它和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病没有区别。各种媒体在报道艾滋病时,不必强调它的高病死率,更不必用一些艾滋病患者的消瘦的照片来吸引人们的眼球。媒体对待艾滋病患者要和其他慢性病患者相同,多强调他们与疾病抗争的精神,强调他们顽强生活的信念等,以此来引导公众消除艾滋病的恐惧,以平常心来对待艾滋病患者。
2.2 加强艾滋病基本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相当一部分医护人员对艾滋病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到位,更不用说一般的社区居民,所以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还是很有必要的。人的天性之一就是对未知的事物感到恐惧,艾滋病知识的片面了解使人们恐惧艾滋病,害怕艾滋病患者,用不一样的眼光对待艾滋病患者,使其受到歧视及羞辱。如果我们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知道日常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毒,可以放心的与艾滋病患者日常交往,对于消除艾滋病的歧视,艾滋病毒携带者甚至艾滋病患者融入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3 树立正确的职业防护意识,完善职业防护措施
消除医护人员对艾滋病患者的“差别待遇”,需要医护人员掌握职业防护和HIV传播的知识。可以通过培训,使医护人员深入、全面地了解艾滋病的传播,如何在诊疗过程中保护自己。只有医护人员消除了对艾滋病的恐惧,才能减少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在最新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中,把艾滋病职业暴露列入职业病,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后顾之忧,相信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在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
2.4 加强防范艾滋病的社会配套措施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预防慢性病―一项至关重要的投资》中预防慢性病的十大误区提到:当一个人有公平的机会获取健康的生活,并在做出健康选择方面获得扶持的情况下,个人才能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完全责任。吸毒者、同性恋者、性工作者是艾滋病的高危人群,但他们之所以成为高危人群,也非其本意。我们可能禁止不了吸毒、同性恋、卖淫嫖娼行为,但并非所有的吸毒者、同性恋者等都会感染艾滋病。政府应加强禁毒力度及健康教育使吸毒者不共用注射器,免费发放或低价销售安全套,也可以避免高危性行为中感染艾滋病。
2.5 加强“反歧视”相关法律的执法力度
有关艾滋病的反歧视条款基本是以原则为主,操作细则并不明确,直接导致了该法律的执行力度不够。建议各地制定实施《艾滋病防治条例》的相关细则,并细化有关内容,确实保证艾滋病病人及其感染者的基本权利。
[1] 张爱莲,董海原,康丽娜,等.山西省3类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与歧视态度的对比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2,29(3):172-173.
[2] 朱小根,朱其良.艾滋病歧视的归因及建议[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6(3):118-122.
[3] 聂俊雄,江 荣.论艾滋病歧视及反歧视对策[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5):50-52.
[4] 陈 晶,方鹏骞.艾滋病羞辱和歧视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9,15(3):318-320.
[5] 谢 磊.AIDS相关歧视产生的原因及对防治工作的负面影响[J].职业与健康,2010,26(14):1610-1612.
[6] 薛文娟,王明旭,张平川.消除艾滋病歧视的社区关怀和支持策略[J].卫生软科学,2007,21(3):244-245.
(本文编辑:杨红梅)
R521.91
A
1003-2800(2014)09-0613-02
2014-02-21
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8011084)
令狐晓娟(1978-),女,山西临猗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慢性病预防与控制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