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菲
(赣州卫生学校,江西 赣州 341000)
护理专业教师在上课时做示范动作和讲解有关动作技能的要领、原理、规则以及动作概念,都是在向学生传授护理动作技能的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可以用语言来表达。动作技能的程序性知识是指如何去完成某种动作技能的知识,动作技能是通过动作练习而获得的活动方式,而练习的过程正是获得动作技能程序性知识的过程。有时程序性知识也被称为执行知识,可以用实际操作的方式来测定。目前,注射实验课的教学安排是先进行理论课,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说,理论课的学习正是开始学习一种新的动作技能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的发展依赖于陈述性知识,但必须花时间去练习,即与活动相联系[1]。
注射教学总共安排24学时,其中理论课8学时,实验课12学时,考核课4学时。
注射器手法练习2学时;静脉输液模拟手臂练习2学时;输液器排气示教练习2学时;兔耳缘静脉注射2学时;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真人互注4学时。
全班学生共分为4个小组,每小组12~14人,一位教师带一个小组,注射药物为无菌的0.9%的生理盐水,每次操作前教师先进行示教。进行真人互注前,示教教师先在每个小组中抽取一位学生进行演示,然后让学生自愿配对进行真人互注,轮流扮演护士与患者。教师进行巡视,及时纠正指导。
动作的术语、要领、原理、规则等知识即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在真人互注中,注射原则、注射方法、注射部位的定位、注射的注意事项等都属于陈述性知识,领会陈述性知识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关键。如果不掌握陈述性知识或不在正确的护理知识指导下练习动作技能,是无法形成熟练的动作技能的。中职学生学习主动性、自控性比较差,很难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且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这些都是造成学生陈述性知识不熟练的原因。
程序性知识是指如何去完成某种动作技能的知识,即什么时候运用或怎样选择适当的动作技能知识。加加耶娃创立的动作技能学习的纯生理学联结理论中把动作技能的获得过程分为3个相互联系并各具特点的发展阶段,初期为掌握局部动作阶段,中期为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后期为动作协调完善阶段。学生在学习动作技能的初期主要是通过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进行模仿练习,即借助于视觉来直接控制自己的动作[1]。在课堂上,教师示范动作是在一段时间内连续以正常速度完成的,如果学生对于连续的若干个局部动作的视觉观察及模仿能力不强,即很难通过教师的一次示教就掌握动作要点,这就要求教师反复示教,但这与教学时限相矛盾,也容易引起教师的示教倦怠。
尽管在学习注射时已经学习并考核了无菌技术,但是在实验课上,仍然有不少学生没有无菌观念,表现在不能正确消毒、不能意识到注射器针头保护套的作用、消毒后棉签随地乱扔、不会处理注射后的用物等。
实验教师在进行实验指导时,没有足够的精力再进行课堂秩序的管理,部分已经完成注射的学生不复习相关知识反而玩手机、嬉戏、聊天等。
真人互注要求学生分别扮演患者和护士,学生对于执行真人注射充满期待,但是由于是第一次进行真人注射,学生会感到焦虑、害怕、不自信,害怕自己或同学操作失误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2.6.1 刺伤 真人互注是学生第一次真实地进行注射,由于操作时不熟练、紧张,学生在注射过程中经常发生注射器针头刺伤手指,尤其是被已经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刺伤,由于缺乏处理经验,很多学生表现为惊恐和不知所措。
2.6.2 晕针 在注射过程中,患者突然发生头晕目眩、心慌、恶心甚至晕厥的现象称为晕针。晕针产生的原因常由于接受注射者的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接受注射或是接受注射时体位不当所造成。在真人互注过程中,晕针的现象也是较常见的,主要是因为一些学生空腹接受注射,或不按规定的注射体位进行注射所造成的。
护理实验室按照功能分区一般分为实验准备室、示教室以及操作练习室,操作练习室的布局通常按照医院多人病房格局进行布置。与一般的护理操作不同的是,注射有非常严格的无菌要求,不能局限于单一整体空间内去完成整个操作过程,注射室的室内墙面通常也应张贴药物配伍禁忌表及过敏性休克抢救流程等画报。
任何操作技能都有其理论基础,如果不掌握陈述性知识或不在正确的护理知识指导下练习动作技能是无法形成熟练的动作技能的。任课教师应及时通过课堂提问及课后布置作业等形式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应注意把书本知识与临床实例很好地结合,引导学生思考。
任何一种动作技能都具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和一定的空间结构,目前使用的教科书以文字形式为主,配有少量手绘黑白图片,操作以流程形式描述,不直观,这不利于学生对于动作技能的学习。教师示教是对一个完整的操作过程进行演示,在演示过程中学生很难看清楚关键动作,在练习课中,学生往往不知道该如何练习。制作关键技能动作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能帮助学生掌握动作要点;制作配有文字的操作流程图,能让学生在练习当中知道如何与患者进行语言交流,而不是进行机械式操作;制作适合于学生互评的操作评分表,能让学生在练习时互相指导,指出操作中的不足,互教互学。
在注射课前,教师应该把注射的注意事项告知学生,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后再接受注射,并告知学生被针刺伤的应对措施。另外,注射练习室应备有床铺以及葡萄糖水,以防意外情况发生。
医疗垃圾分类在临床上是非常普遍又极为重要的,理论课教学抽象,很难让学生掌握,在互注的实验课当中模拟医院临床实际的情景,在这种情景下学习到的用物预处理知识是最令学生记忆深刻的,同时学习效果也是最好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示教时严格规范示教。
教学关系本质上讲仍然是一种师生人际关系,教师首先应该尊重爱护学生。在真人互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在初次注射时会紧张,甚至由于担心操作不当给同学带来伤害而放弃注射练习,这时作为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让学生有自信,同时给予耐心指导。对于学生注射,在技术要求上要严格,在指出学生操作不足之处的同时要多肯定,缓解首次注射给学生带来的紧张情绪。
注射实验课采取小组教学的形式,要充分发挥小组教学的特点,让学生之间互相监督,并制订严格的实验室教学纪律,对于违反者给予相应处理。
校内真人互注教学的课时安排是有限的,教师要及时对实验课中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总结。
相比于其他的护理技术而言,开展真人互注所需要的条件较易满足,虽然存在一定的操作风险,但也较易控制。在真人互注实验课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可以学习到很多,譬如真实情景的护患沟通、真人注射体验、职业防护知识、医疗垃圾的处理等。
脱离实践的学习是枯燥而乏味的,在真人互注中,学生知道了无菌操作的重要性,加强了无菌观念。
真人互注增加了操作的难度,提高了对操作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在操作时态度更加认真,操作技能得到了有效提高[2]。因为是真人真做,操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要立刻做出判断并加以解决,所以能够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3]。
随着社会文明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以及护理模式的转变,人们已逐渐意识到关怀护理的重要性[4]。积极开展“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关怀护理,是临床护理发展的方向。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需要从教师做起,教师规范娴熟的操作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责任感、优秀的专业素质以及对学生的关心和体贴均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中职护理教育是我国护理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职学生在就业市场是极具竞争力的,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调整,中职学生生源素质大幅度下降,教学质量也呈明显下滑趋势。面对严峻的现实情况,中职院校应从提高教学质量入手,以培养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
[1]范秀珍.教育心理学与护理教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龙芳.角色扮演在注射法教学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08(27):89-90.
[3]蔡碧辉.真人真做模拟实验教学的优点[J].中等医学教育,2009(8):39.
[4]黄行芝,刘义兰,杨春.关怀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