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安琴,魏丽娜,王 伟,刘子燕,黄晓俊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甘肃 兰州 730030)
胶囊内镜检查是一种无创性诊断方法,其操作简单,耐受性好,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合并严重心脑肾多脏器疾病患者及恐惧常规内窥镜检查患者[1]。2000年由以色列Given影像公司推出胶囊内镜,我国重庆金山科技公司于2005年正式研制成功OMOM胶囊内镜,胶囊内镜检查开始在国内外广泛应用。本文对我院自2006年12月—2013年7月收治的83例怀疑小肠出血患者进行胶囊内镜检查,研究胶囊内镜在小肠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06年12月—2013年7月期间怀疑有小肠出血的患者83例,年龄在15~74岁,平均47.2岁。其中80例患者主要症状为黑便或便血,1例反复便潜血阳性十余年,2例因体检发现贫血及便潜血阳性,胃镜、肠镜检查后未见异常。病程7天~16年不等。所有患者均行胃镜、肠镜检查,其中26例行全消化道钡餐透视检查,在胶囊内镜检查前有3例明确诊断,分别为十二指肠克罗恩病、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空肠血管畸形。剩余检查均无阳性发现。
1.2.1 器械 国产OMOM胶囊内镜系统,该系统由OMOM胶囊内镜、图像记录仪和影像工作站(计算机和图像分析软件)组成。
1.2.2 检查前准备 检查之前告知患者OMOM胶囊内镜检查的注意事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于检查前2天开始进食少渣半流质食物,检查前12小时禁食,检查前6小时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散135 g(将其溶入2 000 ml温水中)。确认排出粪便为水样,无粪渣时进行检查。其中7例患者在出血24小时内进行检查,54例患者出血停止24小时~2周进行检查,22例出血停止2周以上进行检查。
1.2.3 检查方法 受试者用少量水吞服OMOM胶囊内镜,吞服后至少2小时内不能饮水,4小时内不能进食,检查全部结束后即可正常饮食。从服用OMOM胶囊内镜到排出前,避免患者接近任何强力电磁源区域,如MRI或无线电台。OMOM胶囊内镜排出体外后受试者将其洗净交还,并记录胶囊排出体外的时间。受试者吞服OMOM胶囊内镜后,胶囊借助胃肠肌的蠕动而通过消化道,并自然排出体外。其中1例胃大部切除(毕II式)术后患者吞服胶囊后应用胃镜直接将胶囊送入输出袢,8例胶囊在胃内滞留2.5~3.0小时后应用胃镜将其送入十二指肠。电池持续工作7~10小时,每例检查者中获得约5万多张图像。
1.2.4 观察指标 观察受试者对胶囊内镜检查的顺应性及不良反应,记录胶囊内镜对消化道检查的阳性发现。胶囊内镜检查所获取的视频图像资料分别经两位具有10年以上消化内镜诊治经验的医师独立进行分析。
1.2.5 统计学处理 胶囊内镜在小肠运行时间和排出体外时间以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表示。
83例患者中,1例因胃动力差,胶囊内镜在胃内滞留8小时电池耗尽后仍未进入小肠使检查失败,检查成功率98.8%(82/83)。胶囊内镜在小肠运行时间252(70,483)分钟,其中9例未完成全小肠检查。胶囊内镜排出体外时间49.2(15.0,92.6)小时。胶囊内镜工作时间534(436,589)分钟。吞服胶囊内镜前后患者均无不适。胶囊内镜检查过程中无任何不适或痛苦,耐受性好。
成功完成检查的82例患者共发现小肠病变59例,未见异常23例,阳性率72.0%。发现小肠血管畸形23例,肠黏膜糜烂10例,小肠肿瘤9例,回肠末端淋巴滤泡增生症5例,小肠活动性出血3例,小肠绦虫病1例,小肠克罗恩病2例,十二指肠静脉曲张1例,空肠上段狭窄1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例,小肠多发黄色素瘤2例,毕II式术后残胃吻合口溃疡1例。病变以小肠血管畸形,小肠肿瘤、糜烂为主。部分典型病例见图1~3。
图1 回肠肿瘤
图2 小肠绦虫病
图3 小肠多发糜烂
7例患者在小肠出血24小时内进行检查,其中3例发现小肠腔内活动性出血但未能明确病因,1例诊断为小肠癌,3例小肠未见异常。54例患者出血停止24小时~2周进行检查,其中1例胶囊内镜滞留胃内8小时检查失败,10例未发现小肠病变,阳性率81.5%(44/54)。22例患者出血停止2周以上进行检查,10例未发现小肠病变,阳性率54.5%(12/22)。
对于怀疑小肠出血的常规检查手段有胃镜、结肠镜、X线全消化道造影及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核素扫描等,但这些检查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较低。近年推出的双气囊小肠镜和单气囊小肠镜虽然提高了检查全小肠的成功率和小肠出血的阳性率[2],但是双气囊小肠镜和单气囊小肠镜一般难以确定其进镜方式(经肛或经口),并且操作复杂、检查过程中患者痛苦、耗时长,还可能有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临床尚未得到广泛应用。胶囊内镜的问世为小肠疾病的诊治带来了突破,使其“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得以实现[3-5]。
国外文献报道,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小肠出血的总体诊断率为53%~74%[6]。国内胶囊内镜专家戈之铮等报道[7-8],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总体诊断率在50%~81%之间,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75%、95%和86%。胶囊内镜所发现的最常见的出血原因为血管病变和克罗恩病,其他如间质瘤、小肠恶性肿瘤等。
本研究组共发现小肠病变59例,阳性率72.0%。其中小肠血管畸形和黏膜糜烂较为多见,其次为小肠肿瘤。1例患者两周内反复消化道大出血,胃镜、肠镜检查未明确出血灶,胶囊内镜检查确诊为十二指肠静脉曲张出血,后经手术证实,病因为区域性门脉高压症。1例患者反复鲜血便5年,被证实为小肠牛带绦虫病。但3例小肠出血患者虽然观察到活动性出血,却未能明确出血原因。
与传统检查方法仅检出3例病变相比,胶囊内镜检查阳性率远高于传统检查。但胶囊内镜检查发现的病变有时不能解释出血原因,如本组5例回肠末端淋巴滤泡增生症的患者及2例小肠多发黄色素瘤的患者的消化道出血原因。
选择何时进行胶囊内镜检查目前尚存在争议。大量活动性出血时,肠腔内的积血可能影响胶囊内镜对病灶的观察,本组3例患者发现小肠活动性出血但未能明确病因,而出血停止时间过长、末次出血病灶痊愈则可能掩盖胶囊内镜对病变的发现。这也是许多文献对小肠出血胶囊内镜检出率的报道不一致的因素之一。戈之铮等[9]研究得出结论:应用胶囊内镜诊断OGIB(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最佳时机是患者少量活动性出血时(黑便或血便不超过4次/天)及出血刚停止两周内。本组研究发现,出血24小时~2周发现小肠病变的阳性率较高(81.5%)。
胶囊内镜检查虽然是一项安全性高的检查方法,但也有一定的并发症,其主要并发症是胶囊内镜滞留于小肠或胃腔。有文献报道过胶囊内镜检查中发生胶囊内镜滞留小肠或滞留胃腔导致不能完成小肠检查[10]。本组有1例发生胶囊内镜滞留胃腔8小时致检查失败,8例应用胃镜将胶囊内镜推入小肠完成检查。由于胶囊内镜自身无动力,是随胃肠运动向前推进的,其中9例电池耗尽时未能完成全小肠检查,从而可能导致疾病诊断率下降。但本研究组无胶囊滞留于小肠的并发症发生。
胶囊内镜检查是目前诊断小肠出血的一项新技术,由于其无创伤、操作简便、安全及患者的耐受性好,在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但是胶囊内镜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如无法进行活检、无固定姿态、无方向、无目标、缺乏自主动力、随胃肠蠕动而动、部分患者不能完成全小肠检查等,而且对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如何选择合适的检查时机尚在摸索中。
[1]陈孝,张子其,吴本俨. 胶囊内镜的临床应用[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2,21(2):152-153.
[2]Yamamoto H,Kita H,Scenada K,et al.Links clinical outcomes of double-balloon endoscopy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mall-intestinal diseases[J].Clin GastroenterolHepatol,2004(2):1010-1016.
[3]冯桂建,刘玉兰. 胶囊内镜的发展和应用[J].中国消化内镜,2007,1(2):16-21.
[4]张子萁,陈孝.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5,25(3):218-220.
[5]褚晔,吴云林,张曙,等.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胶囊内镜检查[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5,25(9):886-888.
[6]Eliakim R, Sharma VK, Yassin K, et al. A prospective study of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PillCam ESO esophageal capsule endoscopy versus conventional upper endoscop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s[J]. Clin Gastroenterol,2005(39):572-578.
[7]戈之铮.正确认识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8,20(4):206-208.
[8]颜綦先,王军,李丽,等.胶囊内镜在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应用[J].重庆医学,2011,40(13):1281-1282.
[9]戈之铮,陈海英,高云杰,等.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最佳检查时机的研究[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8,7(1):26-29.
[10]张朋彬,王雷,樊超强,等.胶囊内镜滞留原因及处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9):1281-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