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淼[信阳师范学院大学外语部, 河南 信阳 464000]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简·奥斯汀后期的代表作,呈现了作者女性意识的嬗变,但学术界对她女性主义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傲慢与偏见》《爱玛》和《劝导》三部小说上,忽视了《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笔者经过研读发现,《曼斯菲尔德庄园》对于探究奥斯汀女性意识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它正处于奥斯汀女性意识发展的承启期。
简·奥斯汀一生共创作了六部小说,其中《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 、《傲慢与偏见》(Pride and Prejudice) 、《诺桑觉寺》(Northanger Abbey) 三部都写于18世纪90年代,是作者早期的作品,当时奥斯汀还生活在家乡斯蒂文顿。而《曼斯菲尔德庄园》(Mansfield Park) 、《爱玛》(Emma) 、《劝导》(Persuasion) 这三部则写于19世纪初,是作者后期的作品,这时奥斯汀已迁居肖顿。奥斯汀早期和后期的作品创作中间时隔十年之久,而这十年也成为其女性意识嬗变的关键期。尽管从小说叙述的故事表面来看,六部小说都写的是英国中产阶级绅士与淑女的爱情婚姻,故事构架也似乎千篇一律:女主人公初涉爱情,继而经历曲折,最后终成眷属,但仔细阅读会发现,奥斯汀在她的小说创作中或隐或显地透露了她女性意识的发展变化,而《曼斯菲尔德庄园》即是其中最具承启作用的一部。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奥斯汀搁笔十年后的创作,这一时期,作者的生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境况也大不如前。1800年底,奥斯汀随父母、姐姐离开家乡来到了巴斯,同年,她与当地一位牧师恋爱,但时隔不长,牧师却突然去世。两年后,奥斯汀同意了牧师哈里斯·比格威瑟的求婚,但隔天便反悔了。1805年,父亲去世,生活也由此陷入困顿。而直到中年,她仍然未婚,生活也一直贫困,感情生活的空白和生活的困顿逐渐改变了奥斯汀的性格,由原来开朗活泼转而变得沉静多思,这些变化其实在她的小说中也有所表露,同时也促使奥斯汀的女性意识发生了一些变化。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奥斯汀转型时的作品,与以往小说相比,呈现出更为强烈的女性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奥斯汀不再过度专注于传统女性的才艺,而将关注重心放在了女性的才智、修养和尊严方面。《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女主人公范妮·普莱斯,并不像一个才艺出色的女子,她对音乐、绘画等高雅艺术一窍不通,甚至还遭到了表姐们的嘲笑。但作者却让她成为了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女主人。与之相对应,玛丽·克劳福德善弹竖琴,也因此才艺而让埃德蒙·伯特伦对之倾慕,但是,她本性中对于利欲的追求最终让她错失幸福。在这里,奥斯汀打破了传统的淑女观,有才艺未必会赢得幸福,而缺少才艺也未必不会获得幸福。
第二,女性同男性一样,具有精神引导者的力量,她们不再软弱或柔弱。范妮·普莱斯一向对埃德蒙崇敬有加,但是面对关键性的问题,范妮却可以保持冷静,拥有清醒的头脑。当埃德蒙被玛丽迷惑要加入演戏的队伍时,范妮成了他精神的引导者和支柱。
第三,女性对父权制发出了挑战。小说描述了玛丽亚·伯特伦和朱莉妞·伯特伦担心自己选择的婚姻不被家庭认可,于是便选择了以私奔的方式来对抗父亲。还有范妮,养父托马斯多次要求她嫁给亨利,但她没有同意,宁可被驱逐,也不愿违背自己的内心和情感。这里,女性不再是父权制的附属品,而成为传统婚姻的叛逆者。她们不惧威胁,也不委曲求全,而是希望能以自己的内心为归属,来自由选择属于自己的幸福。这正是女性意识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小说中的范妮也正是奥斯汀的化身,呈现了这一时期作者的心理变化。
第四,奥斯汀还塑造了一些负责的母亲形象,以反叛传统家庭中对妻子的定位和约束。传统婚姻中,女性附属于男性,主要负责家庭内部事务,比如指导仆人做家务,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过问子女的教育,帮助丈夫建立各种关系,等等。但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母亲们身上,却没有一个能做到这些。如伯特伦夫人对于女儿的学习从不关心,丈夫要出门,也不担心他的安全,只考虑自己是否过得安逸舒服。还有范妮的母亲只顾操持家务,对女儿的事从来不上心,还在范妮很小的时候就把她送出去,以后更谈不上关心了。
创作《曼斯菲尔德庄园》时,正值奥斯汀的转型矛盾期,所以小说中,我们看到女性意识时而显示出强烈的一面,时而又存在着软弱的一面。这种矛盾是在继承以往作品基础上的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从奥斯汀整个小说创作着眼,可以看出《曼斯菲尔德庄园》已经透露出作者女性意识的嬗变,但并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的女性观,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1.独立意识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具有过渡性质的作品,以之为界,前期小说鲜明地体现出了金钱在两性婚姻中的主导性地位,后期小说则将爱情因素与金钱结合,体现了女性对于自我内心的重视,高扬了女性的独立意识。
奥斯汀第一部作品《理智与情感》中,夏洛特嫁给了有钱有势的帕尔默,聚会时,帕尔默夫人多次在众人面前主动和丈夫搭话,但帕尔默先生却始终没有回应,对此,她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自嘲地说丈夫很滑稽。从夏洛特身上,可以看出当时女性意识中,女子嫁人并不是为了情感的需要,而只是要找一个可供衣食住所的人,至于夫妻二人感情如何,有无共同语言,都无所谓。这从小说中的另一位人物形象也能看出,即贝内特太太,她虽然以喜剧形象出现,但仔细看来,她在丈夫面前既没有共同话题,也得不到丈夫的尊重,经常被丈夫揶揄。她的地位和处境不免让人感到心酸。奥斯汀通过这些女性形象,展现了当时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她们在婚姻中完全没有自我,只是男权压迫下的羔羊而已。随着奥斯汀经历的丰富,对两性有更多的认识后,她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塑造的夫妻形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伯特伦夫人并不像《理智与情感》中的女性受到丈夫的冷遇,而很受托马斯的疼爱,儿女也非常敬重她。还有普莱斯太太,她对丈夫并不言听从,而是有自己的生活追求。尽管在这部小说中,奥斯汀的两性平等意识和女性独立意识并没有那么强烈,但是也明显地向这方面发展,是其女性意识发展的嬗变期、过渡期。到了《爱玛》,奥斯汀的女性意识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她塑造的泰勒小姐因才智而得到他人的尊重,她的判断力和处事能力也不逊于丈夫。
2.审美意识
奥斯汀对女性人物的审美从《曼斯菲尔德庄园》开始有了明显的变化。前期她钟爱于塑造那些活泼、热情的女性,如《理智与情感》中的玛丽安即是一位漂亮活泼的女性,她的悲伤与欢喜都表现得很外在,不掩饰,尽管经历了爱情的波折,但奥斯汀还是给了她一个完满的归宿。相比而言,小说中的埃丽塔,美丽温柔,但性情冷静理智,尽管最后也获得了爱人的求婚,但丈夫却被剥夺了继承权,只能靠当牧师糊口。对比之下,奥斯汀更偏爱于活泼热情的玛丽安。《傲慢与偏见》中作者的偏爱更加明显,塑造了伊丽莎白这样一个美丽聪明、活泼可爱的女子。而到了《曼斯菲尔德庄园》,奥斯汀的审美开始发生变化,小说中的玛丽,尽管还是以活泼的性格出现,但奥斯汀所赋予她的命运却并不那么美好,而是受到上流社会的毒害,将金钱视为婚姻的唯一。而主人公范妮,性情温顺善良,长大后对诸事洞明,在他人威胁规劝她嫁给亨利时,她能够有自己的想法,并顶住了压力,选择了不顺从。就是这位睿智、有一定独立思想的女主人公赢得了奥斯汀的钟爱,从而赋予了她美好的婚姻。可见,奥斯汀的女性审美意识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她开始钟爱于那些具有独立思想的女性,她们拥有对爱情、对婚姻的自我追求,不再仅仅满足于金钱物质,更要求在精神上获得满足。这一特点在奥斯汀后期作品《爱玛》与《劝导》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和鲜明。如爱玛以机智赢得了奈特的尊重和爱;安尼同样也是以冷静的处事、博学的知识赢得了三位男性的爱慕。由此可以鲜明地看到,奥斯汀审美意识的重大变化。
[1] 朱虹编选.奥斯丁精选集[C] .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
[2] 朱虹编选.奥斯丁研究[C]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3] [英] 艾琳·鲍尔.女性与上帝[M] .乐爱国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
[4] [英] 马吉·莱恩.简·奥斯丁世界:英国最受欢迎的作家的生活和时代[M] .郭静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4.
[5] 鲍晓兰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C]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6] 雷韵.范妮·普莱斯的精神肖像:《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女性自我塑造与自我实现[D] .上海交通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