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世健,王立红
电视剧《生活启示录》剧照
《生活启示录》是由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广播电视台、上海贯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在安徽、东方、江苏、深圳四大卫视播出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剧目着眼于叙述男女主人公鲍家明(胡歌饰)、于小强(闫妮饰)追求人格独立,事业成功,爱情圆满的历程,反映人间真情和小人物实现梦想的故事。自叙事学风靡世界以来,各研究者关于叙事时距及节奏形成论述有些许不同,但一般从省略、概要、场景、减缓、停顿几个方面分析节奏问题。此剧在叙事时距运用上还囿于传统叙事功能中,产生拖沓之感,与国内外优秀电视剧相比,尚有差距,值得探讨。
“概要”是让剧情快速发展的一种节奏形式,叙事时间小于故事时间。《叙事学导论》的作者罗钢说:“所谓概要是指文本中把一段特定的故事时间压缩为表现其主要特征的较短句子,故事的实际时间长于叙事时间。”[1]“概要”往往起过渡作用,有承上启下功效,在电视剧中运用很频繁。它是各个段落联结起来的衔接物,使电视剧既能保持易于理解的叙事线索,又能让各个段落有效地发挥蒙太奇作用。可灵巧控制叙事节奏,使情节紧凑,节奏变化多端,让人心旷神怡。
在《生活启示录》中,“概要”叙事形式主要用于联接不同场景,起过渡作用。如在《生活启示录》第五集中,于小强找闺蜜芳芳介绍工作,芳芳直接找到她妈妈张医生,张医生带领于小强参观妇产医院之后。镜头直接进入下一画面,鲍家明碰到于小强穿着红色女式保安服,其后的近景过肩反打镜头对话中交代了于小强准备去妇产医院当女保安。“鲍家明碰到于小强穿着红色女式保安服”这一个镜头就充当了“概要”,省去了张医生为其安排工作的无意义事件,连接了“张医生带于小强参观医院”和“已经安排好工作”两个段落、两个场景,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推动了剧情发展,加快了叙事节奏。但这里也暴露出此处“概要”叙事形式功能上的单一,仅用于场景转换及过渡,功能单一,没有有机使用“概述”叙事节奏形式配合剧情,使电视剧情节紧凑,产生多重变奏叙事节奏。
热奈特说:“概要显然是两个场景之间最通常的过渡,是二者互相映衬‘背景’,因而是小说叙事的最佳结缔组织,小说叙事的基本节奏通过概要的场景和交替来确定。”[2]在《生活启示录》中,“概要”虽然是优秀的“结缔组织”,但没有用“概要”穿插于各场景中,通过概要的场景和交替来形成跌宕的叙事节奏。相比国外优秀电视剧《越狱》“概要”手法的使用就相形见绌了,如在《越狱》第一季第一集中开头八分钟里,剧集用“概要”手法使多个场景有机连接,使纹身—销毁硬盘、纸质资料—抢银行—法庭辩论—看护室—判决入狱—进入狐狸河监狱多个段落巧妙地连接起来。通过“概要”的过渡实现了多段落的连接,使多个与越狱有关的事件交替出现,配合预叙、插叙的手法,使叙事情节上环环相扣,充满悬念。叙事节奏上产生跌宕效果,牵动观众目光,这也是《生活启示录》及国内电视剧要学习的。
“场景即叙事故事的实况,如对话和场景的记录,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大致相等。”[3]“场景”在电视剧叙事中占有主体地位,甚至可以说电视剧是依靠多个“场景”片段拼贴而成。在《生活启示录》中,“场景”叙事形式使用很频繁,一方面它可以讲述剧情,展现事件全貌,使故事自然流动,另一方面还可以起渲染气氛或表达作者真正意图的作用。如在《生活启示录》第一集中,于小强和刘光耀结婚多年没有孩子,刘母多次给于小强吃怀孕秘方。镜头详细地展现了于小强在熬怀孕秘方的药,刘光耀在旁边抱怨于小强一身中药味,之后于小强在送刘光耀出门上班时,在其衣服上发现了一根比自己头发要长的发丝。此处“场景”形式的使用就清晰地讲述刘光耀和于小强夫妇的生活状态,显现出他们面临没有孩子的困扰及家庭出现第三者的婚姻危机。这个段落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大致相等,使故事情节自然延展,令观众一目了然,形成缓慢式节奏。
但《生活启示录》中的“场景”多为展现剧情或渲染气氛,从开端到结束都是如此,不管情节强或弱拍,都大段使用场景,在周而复始的多端详尽“场景”叙事中,陷入缓慢节奏中,使剧作冗余,没有与精彩情节或“概要”相配合,进行穿插交错,形成动静交替式律动节奏,这也是国内大多电视剧“场景”使用的普遍现象。
热奈特说:“详尽场景和概要叙事之间的运动对立关系到戏剧和非戏剧内容的对立,根据菲尔丁阐述原则,情节的强拍与叙事最紧张的时刻重合,弱拍却似乎从远处用粗线条加以概括。”[4]“场景”的使用应与情节的强拍配合,才能产生戏剧化效果。美国优秀电视剧《迷失》就很好地运用了这点,使“场景”段落产生类似电影密集叙事效果,形成起伏的叙事节奏。在《迷失》第一季第一集开头七分钟内,一直采用场景手法叙事,详尽展现飞机失事全貌,在这种慢节奏叙事中,观众却不觉得剧情拖沓、缓慢。主要原因是导演让观众在感受岛的环境和飞机失事事件的同时,把飞机失事的惨状及幸存人员面临的生死问题等情节上的强拍与“场景”展现环境段落重合,产生了戏剧化效果,在清晰叙事的同时,避免观众陷入心理倦怠,与电视剧中动态叙事的场景、概略相互配合,交替并置,形成复沓回旋的节奏律动。
“在停顿时,对事件、环境、背景的描写极力延长,描写时故事时间暂且停顿,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比值无限大,当叙事描写集中于某一因素,而故事却是静止的,故事重新启动时,当中并无时间轶去,这一段描写便属于停顿。”[5]“停顿”叙事节奏形式叙事时间极慢,甚至为零。在电视剧《生活启示录》中,最为明显的“停顿”是有议论和解释作用的画外音。在第十三集中,鲍家明打电话给于小强聊天,于小强慢慢的在屋里行走,来到窗户旁边的时候,她赫然发现鲍家明在窗户外面的树上,于小强惊声尖叫,这时画外音出现了,“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就算再艰难,也有雨过天晴的一刻,总有一个人在你深陷谷底的时候,拉你起来往前奔跑,总有一个人让你夜深人静时,可以会心一笑,总有一个人会让你觉得未来有无数可能。”这段议论式画外音是在故事剧情之外的,没有使剧情往前发展,在叙事时间上是接近于零的。它拉近了观众与电视剧作品距离,保持一种亲密交流姿态,使观看者受到电视剧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让叙事节奏陷入极缓境地,默默接受剧作者的说教。
但在《生活启示录》中“停顿”仅仅用于解释、评论,没有利用停顿创造悬念,从长段落的慢节奏或快节奏中跳出来,产生叙事速度的差异,这种功能虽能推动叙事或使导演占据“主导——霸权式”传播立场有良好效果,但对形成快慢分明,错落有致的节奏毫无功效,甚至会有说教嫌疑,无法给观众带来心理起伏及高峰体验。而国外电视剧及港剧恰好有效利用“停顿”画龙点睛,提升了剧作质量,在新媒体播放平台及电视上抢夺了更多观众。
如在《迷失》第一季第一集12分钟时,就展现了海潮涨落、落日余晖、老人望海及黑夜星尘等镜头使叙事上产生停滞,此处“停顿”手法配合上文交代的前七分钟产生的戏剧化效果及搭配了情节紧凑段落,避免了节奏上一味的紧张或者松弛产生的审美疲劳,使节奏快慢有度,给人“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诗意美。
通常,我们把叙事时间小于故事时间的叙事形式称为快节奏,有“省略”和“概述”两种。而叙事时间大于或等于故事时间的叙事节奏形式为慢节奏,有“场景”、“减缓”、“停顿”三种。
在《生活启示录》及国内同类电视剧中,悬念密集度过低,叙事节奏偏缓,应该学习美剧或港剧肆意搭配“场景”、“停顿”、“概述”等快慢叙事节奏形式,创造悬念,形成强节奏。如2014年TVB翡翠台首播的《使徒行者》在第一集中前三分钟就让“概要”、“场景”、“减缓”、“停顿”快慢叙事节奏合理搭配:开端30秒使用“概要”讲述香港警方遭到恶意报复,绝密档案被发放到互联网,潜伏罪恶温床的一千名卧底危在旦夕。接着用“场景”手法记录了两名卧底被大批黑帮人员追杀。然后在追杀段落中,用慢镜头展现博斗过程,这就使用了“减缓”手法发挥了放大镜效果,放慢叙事节奏,为接下来的悬念和矛盾做铺垫,最后用“停顿”收尾,用一个黑场镜头使叙事时间停滞,创造了悬念。这三分钟内,剧作者完美使舒缓式慢节奏与紧张的快节奏有机搭配,剧情显得更紧凑,形成了高密度的逻辑阻遏点和逻辑转折点,真实感强,让观众随着剧情的变化发生密集性情绪波动,产生强烈节奏感。
朱光潜先生说过:“节奏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它是内心生活(思想和情趣)的传达媒介,把各种不同的要素递进般的刺激着受众的注意力并将之导向预定的情感矢向。”[6]电视剧创作者也一样,要知晓如何利用叙事时距理论营造好的叙事节奏,钩起情绪起伏点,创造剧情戏剧点、营造情节悬念点,从生理和心理上给观众带来冲击,实现“中国文化、国际表达”,才能体现出电视剧文艺作品的真正魔力。
[1][3][4][5]罗钢.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148,149,70,150.
[2](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61.
[6]朱光潜.谈美书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