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周壮志
周壮志,湖南长沙人,号浒阁,斋名羡鸥馆、万禧堂。案牍之余,雅好书画篆刻,能篆刻,富收藏,精鉴赏,书法诗词师从刘世善先生。作品曾多次入展全国书法展览,出版有《肖形印精品赏析》(与安多民合著)、《高速公路项目管理手册》(与人合编),入编《湖南印人传》。曾任湖南省省直书画家协会副秘书长,现任中国公路养护协会常务理事、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湖南省水运局工会。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问业于刘世善先生。在先生的书房中,看见先生壁上,挂着他老人家行楷抄录苏东坡《和子由论书》中堂。我问先生:您被公认为三湘楷法第一人,为什么您还抄写苏诗,说不善书呢?先生谦逊地回答:写好字是一个读书人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条件。我这辈子没有想到我会成为一个书法家。写好字是基础,道德文章事业才是头一等的大事,你要干好本职工作,在事业上要有新作为,多读书,再写好字。当时口诵苏东坡《柳氏二外甥求笔迹》诗句:“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来勉励我。后来我才知道,先生是晚清骈文大家李肖聃(李淑一的父亲)的弟子,后投笔从戎。抗战时期,他在陪都重庆,按现在的通俗话来说,参加全国县级干部考试,获得第一名,分选湖南省安仁县任县长。后追随程潜到南京,直到湖南和平解放。众所周知的原因,先生余事做诗人,在诗词、书法、史学、书画鉴定皆有所成就。
先生的教诲,深深地影响我的书法观。先生要我写字从颜鲁公入手,说颜鲁公书气体质厚,如端人正士,不可亵视。写好了颜字,写榜书就不难了。颜字的丰筋,并不是要写得肥,“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要细细体昧,由颜上溯到二王。在写好楷书的同时,临写一种行草书,增加笔势的灵动性。现在回想起来,先生的教诲都是度人金针的,可惜我没有认真按先生的教诲实践,现在真后悔。参加工作后,因工作原因,书法的学习时断时续。我先后临过颜、柳、赵、欧、褚、大王、贺知章、孙过庭、苏、黄、米、蔡、王铎,都是浅尝辄止,没有沉下来,“多好竟无成”想不到的是,书 法成为了我的清心的伴侣,成为我涤除烦恼的手段。每当我工作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我就会临窗展帖,写上几行字,排遣身心的不适。
回想学书以来的经历,我对书法的认识是矛盾的。我认为,书法必须继承传统,继承传统的目的是创新。如何创新,我则还没有找到手段和方法。书法创新是历史潮流。但我又认为,能把传统的书法写像就不错了。端庄、流丽、刚健、婀娜,这是我写书法的境界追求。我对书法学习的态度:
一、书法的学习必须和文史哲结合起来。随着电脑的普及、信息化手段的增强,书法作为每一个读书人必须具备的技能,逐步在退化,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就会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了,很有可能就会被列为手艺行列。现在搞书法的队伍有如不尽长江滚滚来,一方面,可以把我国优秀的独有的中国书法传承下去。另一方面,书法与传统的文学、史学、哲学相脱节,单独成为一个纯技能的载体,在今后的社会会被电脑字体所取代。虽然,当初陆维钊、潘天寿、沙孟海建立书法学科体系,旨在拯救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殊不知,他们个个都是胸罗锦绣,学富五车,卓有建树的人,书法只是他们的余事。更令老先生们没有想到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只是可以移花接木,还可以偷天换日。书法已被信息技术彻底玩转了。书法只能回归,回归到传统人文,与文史哲结合。脱离传统文学、史学、哲学的书法,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大家知道,根深才叶茂,源远才流长!
二、书法的学习必须讲传承重气息。当今社会,工作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加大,人人都显得浮躁。这种心态也反应到当今书坛,学习书法,不临帖,不摹古,任笔为体,奇形怪状,堕入野狐禅。不知体势,不别笔墨,不知顿挫使转,不知点画波磔。笔法乖谬,错误层出。既沉不下心来学习传统,更谈不上做学问了。“书画之法,不学古人者不能工”“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轶等伦者也”甚至批评大家来抬高自己。曾经有段时间批评沈尹默先生书法,沈尹默先生的字,是二王书派在当代的复兴。与沈尹默先生同时代的还有白蕉、潘伯鹰、顾随先生等一批人,都是二王书派的人。这其中,白蕉先生写二王成就最高,风神萧散,有晋人风致,超过了沈尹默先生。而今,又有谁能望沈先生项背?有人曾评论,沈先生的字的气息写到了明朝,白蕉先生的字的气息写到了宋代。这种气息是时代造就的,都是老先生们在自有的天赋上,继承二王的传统,靠学问滋养起来的。所以,清梁山舟谓学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杨守敬又增以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现在能把一体写得形似就相当不错了,能够达到神似,有原帖的气息,这是我们学习书法共同追求的目标。
三、书法学习必须推陈出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书法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传说仓颉造字,依类象形,从兹以后,由篆而真,由真而隶,由隶而草,逐步简化。古不用笔,而是用刀,以刀代笔,刻竹木金石之上。随着笔墨纸的发明,刀漆竹木皆被废弃,书法由汉晋六朝隋唐宋元明清至民国到今天,万花齐放,异彩纷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时代不同,风尚习惯不同,书法的表像就不同。“唐之学晋,唐自成唐,晋自为晋;宋之宗唐,宋自为宋,唐自为唐。下及元明清,无不皆然。当风尚习惯既成之后,自非命世之杰,出死力下死功夫与之强争,必不能另辟世界,脱其蹊径。洎乎另辟世界之后,又成风尚矣。此盖递邅变迁而无穷者也。”(张宗祥先生语),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历史的经验证明中国的书法必定会朝着一个新的历史潮流前进。
万禧堂主人周壮志撰于京华旅次
2014年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