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建明
在湖南郴州骑田岭山脉之中,隐藏着一条骡马古道,这条古驿道,自古就是打通湖南至广东的咽喉要道,通过路面青石板上清晰的骡马蹄窝,可以看出它的悠久历史。面对经过千百年的践踏而留下深深骡马蹄印的古道,文物专家们感慨万千,惊呼它是“现代公路的老祖宗”,是“名副其实的历史脚印”。 这就是古代的一条“国道”。
这条骡马古道从何而来,它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郴州志》载:“骡马古道,即城区裕后街南关上至宜章县的九十里大道,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石板路面,宽2-3米。古为中原通往岭南的交通要道。”
其实原本并没有湘粤古道,秦始皇统一中国时五十万大军远征南粤,其中十五万人的一只分队从现在湘粤古道的位置由湖南开往广东,湘粤古道正是这十五万大军硬踩出来的,后修建成路。
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五岭南北都有水路,唯独被五岭截断改道流入大海。古代坐船南下广东最远只能到郴州,便要换走湘粤古道继续南下;同样,从广东坐船北上也只能到达乐昌坪石附近,再从湘粤古道的南端宜章北上了。因此,人和马成了这条古道上搬运的重要工具。
如今在郴州市苏仙区邓家塘乡邓家塘村哲头岭组保存一段完好古驿道,沿着石板路走去,不时可以在石板上找到骡马留下的深深蹄窝。这表明了这条路在古代是相当繁忙的,经过的骡马很多。其次,形成这么深的蹄窝需要时间。据考证,这条骡马古道,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道所铺青石板都是从外地统一调来,可见工程规摸之大。历史上湘粤古道经过了各朝各代翻修,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明朝时期重新翻修的湘粤古道。
古语云:“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从这条骡马古道青石板上负重的蹄窝印就可以看到,曾有多少匹马累死在这条道上。
在这条古驿道上,当时的劳动者南北往返,翻山越岭,穿村过垌,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把沿途的村庄地名编出路程歌谣边唱边走,唱走一天的疲劳,一直从十里编到了百里路程。如今知道唱它的都是近百岁的老人了。
九十里大路歌
十里哟就要上山坡,(指起步就是山坡);
二十里两路岔平禾,(指有两条路,通向两路村和平禾村);
三十里哲岭高万丈,(今哲头岭组)
四十里歇脚酒树下,(今苏仙区一村地名)
五十里良田不还晌,(指到良田还没吃饭)
六十里万岁逢八角,(指今万岁桥村)
七十里走在走马岭,(今哟上一地名)
八十里爬上十八坡,(今一地名)
九十里逛在南街上,(今郴州的裕后街一带)
城里打转身百里多。(今郴州城)
岁月的流逝,曾是中原人通粤达海的通衢,如今早已风蚀成遗迹,历史把古驿道封存在记忆之中,在它左右的是新崛起的“京珠”高速公路和“武广”铁路客运专线。近年来,徒步行走成了现代人们的一种健身休闲方式,这条古驿道的历史轨迹深深地吸引着全国各地来徒步行走探索的人们。多少遗存延续着昨天与今天难以割断的联系,抚今追昔,在感激历史馈赠文物古迹的同时,我们是否会有更多的发现、更深的思考和更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