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1型糖尿病学组年会总结

2014-03-17 08:06郭立新杨涛
糖尿病天地(临床) 2014年9期
关键词:版块胰岛教授

郭立新杨涛

会议追踪

201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1型糖尿病学组年会总结

郭立新1杨涛2

1型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我国人口基数庞大,1型糖尿病患者不在少数。由于发病年龄轻、带糖生活时间长、急慢性并发症发生风险高等特点,1型糖尿病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研究团队及临床医生关注到1型糖尿病。我国1型糖尿病临床和科研水平与国外差距较大,同时在临床、科研工作中,仍有许多问题亟需解决,如我国1型糖尿病患者生存时间短、成人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鉴别困难、1型糖尿病健康教育管理不足、缺乏全国性1型糖尿病流行病学数据等问题。

为促进我国1型糖尿病研究领域的发展,加强我国1型糖尿病临床诊疗技术和学术研究与国际接轨,2014年9月27-28日,在美丽的古都南京隆重召开了“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1型糖尿病学组2014南京年会”。本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办、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1型糖尿病学组和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

本次会议很荣幸地邀请到了Diabetes杂志副主编、美国免疫学专家Kathryn Haskins教授,美国Barbara Davis糖尿病中心研究部主任Howard Davidson教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翁建平教授、前任主任委员纪立农教授、候任主任委员贾伟平教授、1型糖尿病学组顾问周智广教授和1型糖尿病学组组长郭立新教授,还包括海外归国学者王从义、王庆华和赵子建教授等,共40名国内外著名的糖尿病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专家参加了1型糖尿病专题讲座的主持和讨论,带来国际1型糖尿病领域的前沿科研成果。包括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1型糖尿病学组全体组员在内、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名内分泌专家到会参加学术交流。南京医科大学沈洪兵校长在开幕式中代表会议承办单位向到会的各位专家表示诚挚地欢迎,本次会议的顺利召开得到了中华医学会学术会务部朱永赞副主任、冯博老师到会支持。会议期间同时顺利召开了“全国十城市1型糖尿病登记工作会议”。

本次会议分为《1型糖尿病临床策略》、《1型糖尿病临床研究》、《1型糖尿病国际交流》、《1型糖尿病临床问题》、《1型糖尿病基础研究》和《1型糖尿病相关疾病》6个版块,其中5个版块以《1型糖尿病:在中国能走多远》、《1型糖尿病:年龄的困惑》、《1型糖尿病病因治疗:超越胰岛素》、《T1DM和MODY:鉴别线索》和《T1DM和AITD:How Overlap》为主题进行了热烈的学术讨论。

第一版块:1型糖尿病临床策略

临床策略的制定决定并指明了临床研究的方向和基础研究的目标,对于1型糖尿病同样如此。

翁建平教授以《2014年1型糖尿病终生管理ADA立场声明》为题,详细解读了2014年6月16日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在其年会期间首次发布的专门针对1型糖尿病的立场声明。该立场声明从1型糖尿病发病率和患病率、诊断和分型、评估和随访、自我管理、心理评估和治疗、营养治疗、运动和锻练、治疗目标、血糖监测、HbA1C、胰岛素治疗、免疫治疗、胰岛移植、其它治疗、低血糖、DKA、CVD筛查和治疗、特殊人群共18个方面进行了观点阐述,并重点强调以下三个方面修订:(1)重视成人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的鉴别:对于成人1型患者应制定相应的治疗管理方案及医疗报销政策,不可与2型糖尿病患者混淆。(2)1型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性:治疗“五驾马车”的顺序为健康宣教、饮食、运动、自我监测、药物治疗,强调在1型糖尿病教育管理团队的指导下,以随访评估的形式进行健康宣教的重要性。(3)统一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将HbA1c<7.5%作为统一的治疗标准,废弃了既往按年龄段划分的血糖控制标准,以尽量避免低血糖事件的同时,达到理想的预后。

纪立农教授的报告以《中国1型糖尿病管理和生存现状的基本医疗需求》为题,分享了他主持的3C研究对于北京和汕头地区1型糖尿病特点、血糖控制情况、治疗和教育现状以及卫生经济学等内容的结果分析,并提出1型糖尿病管理的四个要素是专业团队、支持治疗工具、管理路径、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其中专业团队人员构成应包括医生、护士、糖尿病教育者、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和同伴支持;治疗支持工具除必须的胰岛素注射和血糖监测设备,还应包括急、慢性并发症筛查设备;管理路径则包括住院管理模式、门诊管理模式、自我管理模式及其实施方法;糖尿病教育和自我管理包括家庭成员、糖尿病教员(医生、护士、营养师)、自我管理教育课程和组织、同伴支持(网站、小组)、患者参考书。

随后该版块以《1型糖尿病:在中国能走多远?》为主题进行讨论(主持专家:翁建平、纪立农,讨论专家:刘静、巩纯秀、杨立勇和肖新华),中国1型糖尿病“30年奖章”项目2011年至今在全国58家医院共招募病程超过30年受试者仅达到100例,相比美国Joslin糖尿病中心“50年奖章”项目1997-2007年招募到443名病程超过50年患者,深刻揭示了中国1型糖尿病患者生存时间短的现实。广东省1型糖尿病患者酮症酸中毒(DKA)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发现,DKA发生率中国是26.4次/100人年,远高于美国的8次/100人年,同时严重低血糖发生率中国是38.8/100人年,也高于美国的19次/100人年。更多的数据显示我国1型糖尿病治疗面临着预期寿命短、经济负担重、急慢性并发症高发、血糖控制情况差、胰岛素治疗方法落后、自我监测频率低以及自我管理及教育意识差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是我国内分泌专业医生和国家医疗政策制定者必须面对并亟需尽快改善的困境。专家们认为提高1型糖尿病患者生存时间,应结合1型糖尿病ADA立场声明中的内容,在以下几个方面重视并加强:糖尿病健康教育管理、制定个体化血糖控制标准、规范胰岛素治疗方案、急慢性并发症评估、筛查、干预等,同时更需要向国家卫生部门继续呼吁给予1型糖尿病患者更多的医疗费用支持。

第二版块:1型糖尿病临床研究

1型糖尿病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包括从迅速起病的暴发型1型糖尿病,到青少年起病的1型糖尿病,以及成人起病的迟发型1型糖尿病。

贾伟平教授以《暴发性1型糖尿病临床特点》为题,以具体病例为起始,介绍了暴发性1型糖尿病诊断标准、流行病学现状以及可能的发病机制。关于暴发性1型糖尿病诊断需要符合下面3项指标:(1)高血糖症状1周内出现酮症或酮症酸中毒;(2)血糖≥16 mmol/L,且初诊首次 HbA1c<8.5%;(3)发病时胰岛功能满足二者之一:24小时尿C肽<10μg/d,血清空腹C肽<0.1 nmol/L和餐后或胰高糖素刺激C肽<0.17 nmol/L。最后分享了本单位应用代谢组学研究技术对不同亚型1型糖尿病病因研究的初步结果。

周智广教授以《LADA临床特点》为题,分享了他的LADA China研究数据,中国新诊断成人糖尿病中GADA阳性率为6.2%,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与年龄、体重、胰岛功能和GADA密切相关,并提出中国LADA的诊断标准为糖尿病患者同时满足下述3项条件:诊断年龄大于18岁、糖尿病诊断后至少半年不依赖胰岛素治疗和胰岛自身抗体阳性。多种胰岛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可以提高LADA的诊断率。最后还分享了噻唑烷二酮(TZD)联合胰岛素治疗可以改善或延缓LADA患者胰岛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结果。

郭立新教授以《老年1型糖尿病临床特点和管理》为题,介绍了老年1型糖尿病是一个被广泛忽视的问题,原因包括三个方面:(1)全球1型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1型糖尿病患者成人占多数,其中包括老年人,如美国估计有300百万1型糖尿病,其中儿童及青少年患者人数只有16.7万;(3)随着1型糖尿病患者生存时间延长,老年1型糖尿病患者群体逐渐增大。因此,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需要重视对于BMI低、代谢综合征不明显且胰岛功能较差的病人考虑胰岛自身抗体的检测以鉴别出老年1型糖尿病。因此提出对于老年1型糖尿病低血糖发生率高、自救能力差等特点,需要制定老年1型糖尿病患者教育计划,并设定个体化治疗目标。

随后该版块以《1型糖尿病诊断:年龄的困惑》为主题进行讨论(主持专家:贾伟平、周智广,讨论专家:马建华、苏本利、袁莉、刘建英),讨论从2个初诊1型糖尿病病例分析开始,患者甲,男性,63岁,BMI 21.9kg/m2,初诊时随机血糖14.4mmol/L,HbA1c 8.0%,IAA、GADA、IA-2A和ICA均为阳性;患者乙,男性,21岁,BMI18.5kg/m2,初诊时随机血糖 15.7mmol/L、尿糖4+,酮体4+、HbA1c 14.4%,IAA、GADA、IA-2A和ICA均为阴性。该病例提示,成人糖尿病患者胰岛自身抗体阳性要考虑1型糖尿病,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具有典型1型糖尿病临床特征,即使胰岛自身抗体阴性也可以诊断。不少临床医生认为1型糖尿病主要发生在儿童青少年,实际1型糖尿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只是临床特点不同。由于儿童青少年1型糖尿病起病急、常常伴有酮症或酮症酸中毒很容易确定诊断,而成人1型糖尿病起病慢、不常出现酮症酸中毒,不容易识别和确诊。因此,应重视1型糖尿病免疫学诊断技术的建立,应用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的胰岛自身抗体检测技术,以提高1型糖尿病诊断率。

第三版块:1型糖尿病国际交流

我国1型糖尿病临床和基础研究较西方国家差距较大,为提高与加强国际交流,该版块邀请了Diabetes杂志副主编、美国免疫学专家Kathryn Haskins教授、美国Barbara Davis糖尿病中心研究部主任Howard Davidson教授以及从事1型糖尿病研究的海外归国学者王从义和杨涛教授介绍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Haskins教授以《Chromogranin A-1型糖尿病的新自身抗原》为题,介绍了她新近发现Chromogranin A(嗜铬粒蛋白A,ChgA)是1型糖尿病一种新的自身抗原。对于1型糖尿病致病性自身抗原及其表位的研究主要是两个目的,一是寻找1型糖尿病致病性T细胞抗原标志以帮助诊断,二是通过诱导自身抗原特性的免疫耐受,探索1型糖尿病免疫治疗的方法。Haskins教授从这两个方面对Chg A逐步进行了系列研究,为将来建立基于Chg A的免疫诊断和免疫治疗技术打下了基础。

Davidson教授演讲的题目是《1型糖尿病生物标记物》,从1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发展来看,胰岛功能衰竭的速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异质性还体现在包括胰岛自身抗体在内的多种免疫学指标的差异。在自然病程不同的临床阶段,需要关注不同的生物学标记物,如在最初尚无自身免疫发生的遗传易感阶段,强调对HLA易感基因的检测;在临床糖尿病前期,需要检测胰岛自身抗体、致病性T细胞和细胞因子等;而临床糖尿病阶段,则还需要增加对胰岛功能衰竭相关的生物标记物的检测。多种包括基因、免疫和胰岛细胞功能标记物在内的多种生物标记物联合检测可以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指导效果。

王从义教授以《SUMO化修饰对T1DM自身免疫应答和胰岛损伤的调控》为题介绍了本人在小泛素化样修饰(SUMO)在1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这一研究结果对了解糖尿病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视野。

随后该版块以《T1DM病因治疗:超越胰岛素》为主题进行讨论(主持专家:王从义、杨涛,讨论专家:余学峰、肖建中、张梅、严晋华)。胰岛素治疗对于胰岛功能持续衰竭的1型糖尿病只是功能替代治疗,延缓和预防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但无法阻止自身免疫损伤导致的持续性胰岛细胞破坏而最终出现血糖巨幅波动的脆性糖尿病。因此,治愈1型糖尿病需要两个方面的联合治疗,一是阻止或延缓胰岛损伤的免疫治疗,二是补充已损失功能的胰岛移植治疗或将来的胰岛再生治疗。这一目标的实现虽尚需时日,但国际上已开展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较多,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四版块:1型糖尿病临床问题

1型糖尿病诊断依靠临床特征和免疫学证据,同时尚需要与特殊类型糖尿病相鉴别,另外在慢性并发症方面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有着不同的特点。该版块邀请了肖新华和赵志刚分别就上述命题做了专题学习报告。

肖新华教授以《1型糖尿病与特殊类型糖尿病鉴别》为题,介绍了特殊类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和致病原因及与1型和2型糖尿病的鉴别。由于患病率低,据国外统计约80%的特殊类型糖尿病患者曾被误诊为1型或2型糖尿病,从诊断糖尿病到确诊的平均时间为13年。而特殊类型糖尿病的明确诊断对患者的治疗选择、预后判断和遗传咨询均有重要意义。部分特殊类型单基因糖尿病在治疗方面不同于1型糖尿病,有的甚至不需要胰岛素或药物干预。因此,明确特殊类型糖尿病的诊断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治疗指导意义,而且一些特殊单基因糖尿病是遗传模式比较明确的疾病,明确诊断可为患者及亲属进行遗传学咨询,也可为生育健康宝宝进行指导。

赵志刚教授以《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神经并发症异同》为题,介绍了1型糖尿病神经并发症的特点。首先是1型糖尿病较易患植物神经病变,表现为尿潴留、阳痿、心脏植物神经变化、体位性低血压和胃轻瘫,控制血糖对1型糖尿病神经并发症的预防效果优于2型糖尿病。多项临床试验表明,T1DM和T2DM神经病变的基础不同,在T1DM中血糖控制对神经病变的预防非常有效,相反血糖控制对T2DM的神经病变预防效果则相对较弱。1型糖尿病血糖波动大,在治疗过程中容易造成低血糖出现糖尿病低血糖脑病。1型糖尿病较2型糖尿病单神经受损者较少,包括上下肢单神经病,如近端(躯干神经根病、马尾神经病)、远端神经病及单颅神经病。另外2型糖尿病中枢神经受损较1型糖尿病多见,包括糖尿病性老年痴呆、糖尿病性脑梗死、糖尿病性脊髓侧束硬化综合征。

随后该版块以《T1DM vs MODY:鉴别线索》为主题进行讨论(主持专家:苏本利、王长江,讨论专家:冉兴无、冯波、石勇铨、陆颖理)。MODY是青少年发病的成人型糖尿病的简称,从三个临床病例展开的讨论,提出了较为困惑的临床问题,如MODY是否一定不会发生酮症?如何解释可能伴有的胰岛抗体阳性?MODY是否会合并存在1型或2型糖尿病?MODY临床特征为常发生于非肥胖儿童或青少年,明显家族史,多代遗传。不同的MODY亚型临床特征有所差别,如MODY 2出生时可有空腹血糖轻度升高,数年后可有糖耐量异常;不足一半表现为显性糖尿病,50%可能有GDM,血管并发症少且轻。MODY 1和MODY3早期空腹血糖可正常,餐后血糖升高明显,高血糖情况随年龄逐年加重,肾糖阈降低,甘油三酯、载脂蛋下降。MODY 4非常罕见,伴发作性腹痛、腹泻。MODY 5血糖呈进展性升高,容易合并肾功能损伤及肾糖阈降低,可伴有多囊肾、内生殖器发育畸形。

第五版块:1型糖尿病基础研究

在1型糖尿病基础研究领域,我国与欧美国家的研究差距较大,该版块邀请三位国内外学者做了专题学术报告。

洪天配教授以《胰岛干细胞研究进展》为题,介绍了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前景。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要从基础研究走向临床应用,需要建立诱导干细胞定向分化为成熟胰岛内分泌细胞的规范化方案,这是目前必须加以克服的技术瓶颈。国内外学者近年来开展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的尝试。初步临床研究显示,自体造血干细胞治疗对于新诊断、无酮症酸中毒的1型糖尿病患者具有较好的效果,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似乎也有一定的疗效。然而移植的自体干细胞可否在糖尿病患者体内分化为胰岛β细胞,目前尚无研究证据加以支持。此外,关于自体干细胞治疗糖尿病患者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目前也缺乏设计严谨的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洪天配教授结合其课题组的研究工作经验,对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评论。

王庆华教授报告题目是《γ-氨基酪酸对胰岛再生的影响:从基础到临床》,通过促进胰岛再生而扩增β细胞量是治疗糖尿病一种有效的途径,因此了解调控胰岛β细胞量、动态更新和凋亡的影响因素是非常必要的,遗憾的是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正常生理状态下β细胞有较低的再生更新能力,新近发现γ-氨基酪酸(GABA)可以促进胰岛β细胞的增生,它在β细胞大量表达,与胰岛素协同抑制α细胞胰高糖素分泌,同时也促进β细胞胰岛素分泌。重要的是GABA对于人胰岛β细胞增生有营养作用,这对糖尿病治疗提供了可能的新途径。

赵子建教授介绍了《通过平衡多不饱和脂肪酸代谢逆转糖尿病的发生》的研究,一系列的流行病学研究确定食物中的ω-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可以预防心血管病和糖尿病,最近的两项大规模临床研究发现从1岁起长期摄入鱼油可以降低1型糖尿病和胰岛自身免疫的发生,其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对于1型糖尿病一级亲属的预防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第六版块:1型糖尿病相关疾病

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1型糖尿病常常伴有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尤其是自身免疫甲状腺疾病,如桥本甲状腺炎。

巩纯秀教授以《儿童1型糖尿病临床问题多中心研究》为题,介绍了中国儿童1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分析了酮症酸中毒发生的诱因,以及暴发性1型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刘煜教授以《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早期筛查》为题,介绍了糖尿病自身抗体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认为对于GADA阳性的1型糖尿病患者更需重视甲状腺疾病的筛查,对于ZnT8A抗体阳性的Graves’病患者,也应监测糖尿病的发生。

随后该版块以《T1DM vs AITD: How Overlap?》为主题进行讨论(主持专家:肖建中、李红,讨论专家:曾龙驿、罗飞宏、贾晓凡、朱宇)。讨论从T1DM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两个病例开始,病例一先有T1DM,病例二先有桥本甲状腺炎,提示二者合并存在不分时间先后,临床上应重视对胰岛自身抗体和甲状腺自身抗体的筛查。

总之,此次大会是从事1型糖尿病临床和基础研究人员相聚的一次盛会。国内外糖尿病学界著名的专家学者、医学同仁集聚一堂,在此次会议中博采学术、畅所欲言、增进交流、开拓视野、收获友谊。本次会议将会对促进我国1型糖尿病领域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10.3969/j.issn.1672-7851.2014.09.009

1.卫生部北京医院

2.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猜你喜欢
版块胰岛教授
临床胰岛制备研究进展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科学与社会》“STS研究”版块2021年征稿启事
加大对“无抗”、“替抗”的产品的研发,润盈明年要在中草药版块再度发力
1型糖尿病小鼠胰岛微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受损
非编码RNA在胰岛发育和胰岛功能中的作用
胰岛移植的分子影像
恐怖的教授
心不在焉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