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凤琴
在农村初中从教二十多年,我一直在探索如何给农村学生布置切实可行又有效的语文作业。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条件等与城市学生比起来相对要差一些,他们的知识面较窄,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较少,再加上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留守儿童,从小就缺少父母亲的教育。因此,要这些学生不折不扣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再加上许多教师布置作业时又不加以思考,形式单一、内容陈旧、不分层次,导致许多学生不能按时保质地完成。这些都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对作业感兴趣,又能高效率地完成呢?
一、形式多样,激发兴趣
每学一篇课文,首先要掌握一些字词、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掌握好基础知识是学好课文的前提。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巩固这些知识,布置家庭作业时就让学生抄写五遍、十遍,然后默写,以为这样学生就掌握了。对这样的作业学生实在是提不起精神,劳神费力,又没有效果。对于生字词,我让学生找出它的一些形近字、多音字,加以比较记忆。如“拾”,在“拾金不昧”中读“shí”,而在“拾级”中读“shè”。再如“烦躁”中的“躁”和“干燥”中的“燥”比较:性急,不冷静,用“足”字旁的“躁”,而缺少水分,用“火”字旁的“燥”。这样,学生不用死记硬背,又不需要浪费时间抄写,还能牢固地记住这些词的读音、用法,何乐而不为?布置成语作业时,我让学生先查字典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再用这个成语造句,然后说出可能会用错的地方。如“天伦之乐”,它的意思是父子、兄弟等之间的快乐。造句:每天晚上,我们全家人围在一起讲故事、猜谜语,尽情享受着天伦之乐。避免用错在同学之间、邻居之间等。对于文学常识方面的知识,我要求学生找到相关内容,整合记忆。如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布置了这样的家庭作业:杜甫是哪个朝代的诗人?这个朝代还有哪些出色的诗人?我们已学过杜甫的哪些作品?“歌”指什么?它和《陋室铭》中的“铭”,《爱莲说》中的“说”有什么关系?这样的作业形式不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多彩的;不再是枯燥的,而是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不再是机械的,而是能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辨别能力的。
二、层次分明,调动主体
短文阅读理解是学生较为头疼的家庭作业,农村学生阅读量小,有的甚至从不阅读课外书籍,他们的理解能力参差不齐,有许多教师一刀切,要求每个学生完成同样的题目。因此就会有许多学生不愿意也不能完成这样的作业,还有一部分学生草草完成差事,作业质量极差,这样的作业布置下去完成情况实在是糟糕。教学中,我要求每个学生都要通读文章,归纳每段大意,找出文章中心。然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如在阅读2012年江苏宿迁中考题《何为书》时,针对学困生,我布置了两道题:(1)怎样的书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书”呢?请从文中找原话回答。(2)请找出选文第一自然段中加点词语“这些”所指代的内容。以上题目都可以直接从文中找到答案。针对中等生,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我们为什么要读那些有真切感情的书籍?(2)文章第六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这些题目学生可以根据文章的相关内容概括出答案。针对优生,我布置了这样的任务:(1)联系平时的阅读体验,说说“真正意义上的书”能够带给我们怎样的阅读感受?(2)你能向同学推荐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书”吗?请写出推荐理由。这样的问题,要在弄懂全文的基础上,再结合自身实际,整合出答案。这样的设计优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并从中获得成就感。
三、活动丰富,提高能力
作文可以说是绝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做的作业,农村学生生活单调,经历少,来来回回就那么几句话,这样的作文写出来空洞乏味,没有生趣。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创造机会,让学生多与别人沟通交流,尤其是长辈和出外求学的大学生,他们的见闻较多一些,经历的事情也多一些,这样学生可以从他们身上获得一些最直接的写作素材。我经常布置这样的作业:详细叙述一件别人讲述的事情。其次紧抓课本,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叙述事情。如教完《我的叔叔于勒》后,我让学生给课文续写一个结尾,这个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样的作业学生非常感兴趣,而且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发挥想象。最后,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如我带着学生观察雪花的形状以及它们飘落的情景,把看到的景象形成文字,并谈谈自己的体会。还让学生说说这样的雪景可以放在什么样的作文里,放在作文的什么位置合适等。这样,学生不仅找到了素材,还会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真是一举两得。
总之,教师布置的作业,一定要是学生愿意做、乐意做的作业,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