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艳
(四川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重庆 400039)
论新课标背景下生物问题解决方法的实践
——以“细胞的癌变”一节的课堂教学为例
肖艳
(四川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重庆 400039)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比以往的教学更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高中生物课程中引入问题解决教学法,是转变教学观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新课标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本文试图以“细胞的癌变”教学为例,提供一个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高中生物问题解决教学法案例。
高中生物 问题解决教学法
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理念,比以往的教学更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于新课标的课程改革要取得实效,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力求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的要求。
“问题解决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目的地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解决问题,以便深层理解并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实现从能力到人格整体发展,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的一种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教学法”既为学生创造一个发现、探索、创新的环境,又为教师提供一条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认为“问题解决”教学是一种有效的生物教学模式。
下面笔者以新教材必修1第6章第4节“细胞的癌变”一节的教学设计为例,从问题引入、问题探究、问题拓展三方面探讨“问题解决”教学法的应用。
问题教学需要从问题出发,创设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教学的内容上来。
(1)电脑展示视频2008年8月31日罗京生前最后一次主播央视《新闻联播》。讲解:这是大家最熟悉的新闻联播播音员罗京,中央电视台播音主持人队伍的领军人物,可是这一次是他生前最后一次播新闻联播。09年因淋巴癌去世。
(2)转切至PPT《滚蛋吧,肿瘤君》漫画节选图。讲解:近日,一副《滚蛋吧,肿瘤君》的漫画在天涯和微薄上彻底的红了。作者熊顿是一位身患淋巴癌的漫画家,她把癌症幽默的称为“肿瘤君”,并把自己患病住院的经历,通过诙谐可爱的漫画表现出来。但是就是这种轻松地表达方式也还是让我们感受到了疾病的沉重。
肿瘤分为两种: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不转移,对身体健康危害不大。而恶性肿瘤就是被漫画家称为“肿瘤君”的癌症,由癌细胞大量增殖引起。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彻底击败癌症,我们就要好好摸清他的底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癌细胞,远离癌症的困扰。
问题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产生渴求、探索知识的内动力,为后面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美国教育家G·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就能激发学习的动机。
(1)什么是癌细胞?要求学生基于这一问题进行阅读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在这个阶段,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回答出癌细胞概念。在学生的概念性回答基础上展示课件癌细胞图片,并引导学生对癌细胞分裂速度极快的特点加以注意。
(2)癌细胞除了增殖很快,还有什么样的特点?将这一问题分成三个方面分别提问:通过正常细胞图片和癌细胞的分裂次数对比提问;通过正常细胞和癌细胞的形状对比提问;通过正常细胞与癌细胞的排列对比提问。
这一组问题的参与性比关于癌细胞概念的提问更强,课堂气氛开始活跃,学生对分裂次数对比和形状对比上很容易通过图片找到对应的癌细胞特点,但对于最后一个细胞排列对比揭示的癌细胞特点(癌细胞的表面发生了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导致癌细胞容易在体内扩散和转移)则必须通过研读课本并思考才能得出答案。通过这一点还可以启发学生,有些问题可以通过直观的感受得出结论,而有些问题则需要找出隐藏在现象之下的本质。
(3)癌症会是一种遗传病吗?会有哪些因素导致癌症的出现?在对癌细胞本身有了概念与特点的了解后,提出第三组问题。这部分涉及到课前预习作业。课前已经安排学习小组进行了两组报告整理,第一组为走访小组,负责走访有癌症患者的家庭并汇总走访情况以回答问题1;第二组是致癌因子研究组,负责查阅资料整理致癌原因,以回答问题2。两个学习组分别做出报告后,教师再和学生一起归纳出两个问题的答案。
第一组学习小组把收集到的身边真实的几例患者家庭患病情况向同学们做了详细的陈述,包括家庭成员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并初步分析了可能的致病原因。第二组学习小组则采用了自制的PPT向大家做展示汇报。听着这些我们身边鲜活的事例,看着同学们收集到的形象的图片,课堂气氛愈加活跃,有些学生对患者情况扼腕叹息,有些同学对癌症成因的图片发出惊呼,有些一边阅读材料一边议论,教师再次及时出示问题并请大家回答,使学生内心产生认知冲突,激发问题意识和探究的欲望,引发学习的兴趣。根据学生自己的走访报告和课题研究,明确问题的答案属于新大纲对学生分析能力要求范畴,是本知识点教学的难点,要求学生参与程度更高。在我的课堂教学中,这部分教学用时10分钟,讨论最为深入,学生在前面几组问题的引导下思维更加活跃。
(4)如何区辨患病原因属于细胞癌变的外因还是内因?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些什么样的诱发癌症的因素?根据前一组问题中的走访报告和研究结论,明确癌症出现的原因并引入的第四组问题。本组问题我准备了大量日常生活中大家时常遇见但毫不注意的癌症诱因图片,在图片一张张呈现给大家时让同学们自己分析他们的利弊。看着学生们瞠目结舌的表情,我知道这组问题的答案学生们已经牢记在心了。
第一、当我们体内有一两个细胞发生突变一定会引发癌症吗?(学生回答:免疫系统会自动清除)第二、如何预防癌症?(师生共同归纳:增强体质,强大我们的免疫系统,让癌症没有可乘之机;注意饮
食营养健康;定期体检等)。
这一组问题是对本节所涉知识点的完善,同时,达到本节课情感教育的目的: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至此,“细胞的癌变”一节的新大纲知识要点已经全部解决,为下一步问题拓展打下基础。
通过问题探究过程完成学习过程,符合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使抽象、枯燥、高深的生物学理论知识鲜活起来,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只是接受知识的载体,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资料收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精神等都得到了提高和培养。
生物学课堂中,在熟悉教材和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的同时,要突破时空限制进行适当的迁移延伸,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思维力和理解力的提升,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方面获得和谐统一发展。第六组问题即为拓展问题,本组问题通过补充知识点和发散提问交互进行。
(1)癌细胞具有“不死”“变态”“分散”的特点,目前难以治愈,是否一旦癌症出现,人们就只有精神崩溃,束手就擒了呢?(学生在回答此部分问题时除了谈及积极治疗,更多谈到良好心态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2)对于癌症的诊断和治疗,大家了解多少呢?(师生共同归纳);补充知识点:病理切片的显微观察,是从细胞形态的角度进行判断,而CT、核磁共振是从器官组织病变的方面诊断,为疾病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癌基因检测则是针对遗传物质进行甄别,从而使治疗更有针对性。(3)目前医院比较成熟的治疗手段有哪些?补充知识点: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型的癌症治疗方法正在悄然兴起,比如伽马刀技术,以射线为工具,功能尤如一把手术刀,彻底摧毁病灶组织,却对正常组织毫无伤害,并且无创伤、不需要全麻、不开刀、不出血和无感染。比如生物细胞免疫治疗,它通过调动宿主的天然防卫机制来取得抗癌细胞的效应,几乎没有副作用。目前,科学家还在更进一步的在细胞和基因水平上对细胞癌变进行深入的研究。(4)如果你们是科学家,对于治愈癌症你们会有哪些设想呢?请同学们大胆假设,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并在课堂上分享。(同学们奇思妙想,例如:微型机器人进入癌症细胞去除癌症基因;在婴儿时期在身体中植入辨识细胞,当有细胞癌变时加以消灭……)
在本节学习中,学生围绕层层铺设的六组问题串,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在课堂上分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师生共同归纳、完善。学生为自己能发现规律而感到高兴,同时又分享了别人的成果和思维方式,不但完善了知识树,而且强化了思维能力。
问题解决教学法把学习自主权交回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以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辅助者、参与者身份,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了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师生关系更融洽、和谐,防止了教而不会、学而无用的情况屡屡发生,训练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大提升了生物课堂教与学的质量。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2] 刘恩山,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3] 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崔得胜.激疑思问教学策略初探[J].中学生物教学,2005,(5).
[5] 陆敏刚,生物学课堂呼唤有效拓展,《生物学教学》2010年第10期.
肖艳(1979-),女,汉族,重庆涪陵人,本科,生物教师,研究方向:生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