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及其政策效应分析

2014-03-16 08:42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张高希
中国商论 2014年31期
关键词:存款定价金融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 张高希

1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为了实现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让市场在利率的形成和变动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近年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外币存贷款利率先后完成市场化改革。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步伐也呈现加快势头,1999年,将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由原来的10%扩大到30%。2004年,先将商业银行、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利率的1.7倍和2倍,后又取消封顶,下浮幅度为基准利率的0.9倍。2012年,将贷款利率浮动下限由基准利率的0.9倍放大至0.7倍,存款利率首次打开上浮区间,允许上浮到基准利率的1.1倍。2013年,全面放开了金融机构的的贷款利率管制。到目前为止,人民币存款利率还没有完全实现市场化定价,即只保留对人民币存款利率的上限管制。

2 利率市场化的政策效应分析

2.1 存款利率水平显著提高

2.1.1 存款利率一浮到顶,银行吸储压力增大

调查显示,自2012年6月,央行允许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10%以来,大部分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利率、一年以内(含一年)定期存款利率均较基准利率有所上浮,除少数国有银行外,绝大多数银行执行了1.1倍的最高利率。部分股份制银行和个别国有银行的中长期存款也提高至基准利率的1.1倍。储蓄存款利率在限定范围内不断提高的原因:一是银行机构不断增设,对各银行机构的储蓄存款有明显的分流作用,各银行吸储压力增大。二是以“余额宝”等为代表的货币基金和理财产品层出不穷,居民储蓄保值增值的渠道增多,使得银行不得不通过提高储蓄存款利率来增强储蓄的吸引力。三是为避免突破资本充足率的红线,中小银行提高储蓄存款利率的动机强于大银行,上浮10%利率的执行时间早于大银行。四是定期存款发生额保持平稳,存款搬家现象不明显。商业银行根据自身情况都制定了自己的存款挂牌利率,存款竞争虽然进一步增强,但调查显示各机构存款基本保持平稳,存款搬家现象不明显。

2.1.2 同业存款利率创新高,银行资金成本提高

同业存款利率总体呈现上升走势,一方面是2013年银监会规范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部分银行按照要求将表外非标资产转移至表内同业资产,直接挤压了同业拆借额度。另一方面是债券市场规定“银行自营账户与理财产品债券账户,理财产品债券账户之间不得办理债券交易结算”,这使得银行无法在月末、季末、年末等时点将理财债券资产从表外调回到表内,银行资产负债表调整的灵活性下降,造成银行对市场资金需求的增多,供求失衡,市场资金明显偏紧,市场利率不断推高。

2.2 贷款利率结构分化明显

2.2.1 贷款利率微幅下滑,利率期限结构长期倒挂

从统计数据来看,短期贷款(1年(含)以下)和长期贷款(1年以上)走势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从期限结构看,银行机构贷款利率期限结构呈现“短期高利、长期低利”的利率倒挂现象。一是因为从资产安全性考虑,长期贷款多是项目贷款,贷款对象多为大中型优质客户,所以利率水平较低。二是因为短期贷款计息时间短,利率提高对利息总支出的增加影响不大,所以企业对短期贷款利率的敏感度低于长期贷款利率。

第二,从利率趋势线看,短期和长期贷款利率均呈现波动下滑走势。一方面是受降低贷款基准利率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实体经济复苏缓慢,有效信贷需求不足,银行为用足信贷规模,争夺优质客户,主动下调贷款利率。此外,银行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吸引优质客户,利用增加优质客户的中间业务收入弥补贷款利差收入的减少。

2.2.2 企业规模间的利率差别显著,小企业利息负担仍最大

虽然近年来银行机构加大了对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贷款发生额波动增加,但小企业的短期和中期贷款利率明显高于大型和中型企业。

从利率区间来看,大型企业执行利率上浮(高于基准利率)的贷款发生额占比最低,执行下浮(低于基准利率)的贷款发生额占比最高。80%以上的小型企业贷款执行的是上浮利率,几乎没有执行利率下浮的贷款。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小型企业贷款偿还风险比大型企业高,银行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来覆盖风险。另一方面是小型企业财务数据的收集难度高于大中型企业,银行耗费的贷前审查成本较高,所以银行需要通过提高利率来弥补运营成本。

从期限结构看,短期和中期贷款利率(3年(含)以下期限)有明显的规模差别。其中,大型企业贷款利率最低,而小型企业贷款利率最高。但长期贷款利率(3年以上期限)则无显著的规模区别。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中长期贷款多为项目贷款,能被银行认可的项目贷款,其企业多具有较好的资信状况,所以企业规模在长期贷款利率方面的差别较小。

2.2.3 银行类型间的利率差异较大,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最高

统计数据显示,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水平比国有商业银行要高。除政策性银行外,同期限同档次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由低到高排列顺序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最高,一是因为农村金融机构拥有贷款利率定价自主权,在资金紧张的时候,可以及时通过提高贷款利率增加收益。二是因为其服务对象多为中小企业,贷款抵押物不足,所以通过提高利率来覆盖贷款风险。三是因为农村金融机构储蓄存款占比较大,且存期较长,平均资金成本要高于国有、股份制及城市商业银行。

2.3 市场流动性紧张,贴现和转贴现利率持续走高

从总量看,票据融资余额增幅不高,但贴现和转贴现发生额明显高于以往,主要是因为银行持票时间缩短,票据呈现短期化。贴现和转贴现利率趋势呈以下特点。

在企业投资意愿下降,贷款需求不旺,资金面宽松,市场利率下跌的环境下,银行一是希望通过多做票据贴现,做大贷款规模以达到季度考核要求。二是通过转贴现,贴现转出方可以融入资金,腾出规模,吸纳更多的贴现,而贴现转入方可以做大贷款规模。三是通过转贴现,贴现转出方可以谋取票据资金利差,提高资金收益。

在市场资金较为紧张的情况下,贴现和转贴现利率进入上升通道。贴现利率上涨的主要原因首先缘于银行间同业市场资金利率不断上涨。此外,人民银行从2013年7月起取消了票据贴现利率的管制,贴现利率不再是在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而是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这也给了银行机构更大的贴现利率定价空间。

2.4 利率政策变化对借贷市场的影响分析

2.4.1 利率定价标准发布,促进银行实行自主定价

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的正式运行,有助于促进定价基准由中央银行确定向市场决定。从短期看,部分银行已经开始试点定价方式由基准利率加减浮动百分比转换成以LPR为基准加减点差(BP)。从长期看,由于LPR每日公布最新价格,对银行自主定价的频度要求提高了。不仅如此,LPR的出现还将带来银行定价理念的变化,贷款利率定价模型化和精细化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2.4.2 同业存单的发行,有助于改善银行流动性

2013年人民银行发布《同业存单管理暂行办法》,宣布启动同业存单业务。推出同业存单不仅进一步确立了Shibor作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地位,还有利于引导同业存款、同业票据市场的利率定价,从而使得货币市场利率体系更为合理。此外,同业存单可以替代线下的同业存款业务,有利于银行获得稳定的存款,能够改善银行的同业负债业务,有助于改善存贷比。但是目前同业存单在发行额度、发行人条件和发行备案余额等方面有严格规定,可能会限制同业存单在二级市场的流动范围,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其在改善流动性管理能力方面的作用。

2.4.3 贷款利率下限放开,优质企业的议价空间扩大

自人民银行规定2013年7月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以来,由于信贷资源在产业链中上游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较为集中,一方面扩大了这些优质企业的议价空间,商业银行对这部分客户议价能力下降,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对银行利率风险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短期看,市场流动性较紧,贷款利率下限放开对实际贷款利率影响有限,出现低于0.7倍基准利率的贷款极少。从长期看,贷款利率下限放开,有利于银行经营模式由信贷规模数量扩张向风险收益定价模式转变。

2.4.4 货币基金对存款的分流效应明显,银行资金成本提高

货币基金对储蓄存款的替代效应越来越明显,一是因为市场利率不断攀高,货币基金的年化收益远高于同期储蓄存款收益率。二是因为余额宝等货币基金创新了网络销售模式,不仅具有实时支付功能,还提高了居民购买和赎回货币基金的便捷性。三是因为货币基金申购门槛降低,使够不到银行理财门槛的居民有机会享受更高的收益。如果存款利率上限放开,预计储蓄存款利率将会出现短暂的爆发性增长,利率水平将会与货币基金利率接近,银行机构的资金成本将大大提高。

2.4.5 存款利率上浮,对银行存款拉动作用不明显

绝大多数银行反映利率上浮对拉动存款没有明显作用。主要原因:一是各行利率政策虽有差异,但差异不大,客户对小利差不敏感;二是对公存款客户更在乎的是银企业务合作关系;有近一半的被调查企业表示将继续选择原存款银行,主要原因是原银行其他配套服务更高,与之有长期的合作关系。三是储蓄客户的一些收益需求可以通过银行推出的其他理财类的替代性产品予以满足。

3 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3.1 利率定价机制不够完善

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给予金融机构更多的定价自主权,调查显示金融机构有外部利率定价方式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方式两种,金融机构均有外部利率定价系统,但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外部利率定价信息系统较为简单,利率定价方式较为粗放,定价主要采用基准利率+浮动利率的方式。政策性、国有、股份和城市商业银行均有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对商业银行完善利率定价机制,科学评估贷款风险,加强负债管理提出了新挑战。

3.2 信用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一方面,为应对利率市场化后利差收窄、盈利下滑的趋势,银行可能会扩大信贷投放规模,甚至放松信贷标准;银行可能会倾向于发放长期限、收益高同时风险高领域的贷款,从而加大了信用风险管理的压力。另一方面在容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增加收益的同业业务领域,由于市场资金流动性紧张,同业市场利率波动幅度加大,容易出现准备金透支和债券回购违约等情况。

3.3 商业银行经营效益面临下滑

目前,金融机构主要收入来源仍是存贷款净利息收入。从统计数据看,金融机构利息净收入/营业收入占比在80%左右。一方面绝大多数金融机构将存款利率上浮10%,同业市场利率也不断攀升,银行资金成本不断提高。而进一步放宽贷款利率浮动下限的举措,使银行面临更严峻的利差收缩,这对银行收益有较大影响。另一方面,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短期和长期贷款利率波动下滑,使得银行依靠利息差盈利的能力有下降趋势。

4 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建议

4.1 完善定价机制建设,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

首先,银行机构尤其是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充分认识到内外部利率定价机制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对银行抵御流动性风险和转变经营方式方面的重要作用。其次,银行机构需要引进利率定价的专业人才,完善内外部利率定价制度,包括内控制度、审批制度和管理制度等。根据市场供求,自主制定产品价格,增加价格弹性,实现金融资源更合理配置;同时,应认真梳理自身经营管理体制,对照国际先进银行进行改革,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业务结构,提升综合收益能力。

4.2 加强流动性管理,强化同业业务水平

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利率波动幅度必将不断加大,为避免流动性风险,银行机构应提高防范流动性风险的意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避免过度依赖同业资金进行融资,合理匹配银行资产的期限结构、信贷产品结构以及客户结构,避免过度杠杆化和过度授信,避免过高的同业负债集中度和客户存款集中度。在自身不出现流动性问题的同时,做好市场违约事件恶性连锁反应的应急管理。

4.3 加强负债管理,转变经营方式

一是通过发行债券、协议存款等方法争取长期资金来源,锁定长期资金成本;二是继续改善资产配置结构,在信贷风险与收益既定前提下,把握直接融资发展的时机,提高债券类产品收益,优化资产结构;三是商业银行应减少对传统业务的依赖,加速业务转型,不断创新产品,在投行、资金运营、综合金融服务、金融衍生品、股权融资和顾问理财等业务和领域进行拓展,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比重。

4.4 防范信贷风险,提高资产质量

一是树立风险管理价值理念,增强资本对资产的风险约束,调整信贷结构,提高风险缓释能力。二是增强系统性风险研究、分析、预判能力,领先一步进行风险预警、应对与防控,减少风险暴露造成的损失。三是加强客户信贷基础管理。合理审批额度,确保信贷真实业务背景;缩短授信期限,减少客户经营不确定性;加强资金监控,保证信贷用于合同规定的用途;提高走访频率,及时掌握客户经营财务动态。

[1] 邵宇.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之路[J].金融市场研究,2013(12).

[2] 连平.协同推进利率市场化[J].中国金融,2012(15).

[3] 王靖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区域分析[J].中国金融,2014(14).

猜你喜欢
存款定价金融机构
存钱意愿不减,前5月居民存款累计增加7.86万亿
重要更正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负利率存款作用几何
利用Fabozzi定价模型对房地产金融衍生品定价的实证分析
基于分层Copula的CDS定价研究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
自主定价基本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