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之花让课堂闪光

2014-03-15 22:30万惠惠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4年6期
关键词:司马光工具性人文

万惠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019-02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经说,如果教育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有悟性,却没有灵魂;有知识却没有精神;有活力却没有道德欲望。无论什么教育改革,都要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里的“人文性”既包括人的文化性,又包括文化的人性,它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体现人文性,就得变“教师强加体验”为“学生亲历体验”。如分角色表演:变“讲授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变“课堂权威”“话语霸权”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教学的本质就是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的过程。学生作为具有文化个性的人,在语文课程中就应该受到人文关怀,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他们的体验和个性心理特征应该受到尊重。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才能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

我带的是低年级语文,虽然我学习过儿童心理学,也了解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知道他们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持久性差。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心理,要想方设法地开展教学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人人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在实际的教学操作中,虽然我也能采用一些方法,如游戏、运用多媒体,但却由于种种原因常常简单化、单一化,往往用教师的权威强制学生去参与学习。认为那只不过是新课改的一个举措,评价体系没发生根本的改变,考试还是考学生,语文工具性掌握得怎么样,谁还去考人文性掌握的怎么样?所以,在教学中,我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这种学习方式是单一的,学生往往是惧师威而敷衍,掌握的效果并不好。反观之,我发现很多课堂的思想教育是游离于教学之外的。窦老师有一个观点让我很有感触:本是一篇文情并茂、激情洋溢的文章,却被“字词句篇”分解得支离破碎,变成了寡情乏味的文字拼凑物;一些含义深刻、富有美感的教材内容,被教师“蜻蜓点水”式的讲解一带而过;为了完成思想教育,通常在课即将结束的时候,问上一个问题:“这节课你有什么启发?”学生便以一些假大空的回答来迎合教师。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就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教学的教育性根本没有体现。而一些我所知的优秀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从多种角度、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将检查寓于玩字卡的游戏当中,学生学得既主动,又愉快。我想,教师多动一下脑筋,学生就多一份收获。作为教师,学生就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扪心自问,我的课堂闪烁了人文之光吗?对此,我惭愧不已。

记得讲《司马光》时,一个学生突然冒出一个问题,“老师,如果掉进缸里去的是司马光,旁边又没有人砸缸,那该怎么办?”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一下子懵了,根本没去细想,就随便回了一句:“这个问题提得好,你很会思考!”课上完后,我还暗自庆幸自己有灵活的课堂随机应变能力,没有因学生的质疑而出纰漏,课上得还算成功。现在想起来,我真是自作聪明!其实学生的意思是,如果司马光是溺水者,旁边又没有能想出砸缸办法来救人的另一个“司马光”,该怎么办?多聪明的一个孩子,多好的一个施行“自救教育”的问题呀,却被我三言两语打发了,忽略了,说到底,这是语文的人文性被我忽略了呀!

还有一次,一个平时成绩不出众的学生跟我展示自己搜集来的资料,却跟我记忆中的内容有出入,孩子兴致勃勃的举手发表意见,却被我严厉的批评为资料错误。回到办公室,正好办公桌上有刚到的《小学语文教师》,我随手翻开看看,真是无巧不成书,里面正好有一篇相对应的文章,看完后,我才知道,是我错怪了孩子。这次是我戴“有色眼镜”看人,错怪他了。直到现在,他那种委屈的眼神,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在教材情感因素挖掘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刻地理解了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人格形成的过程。教学是一种价值引导,更是一种自我建构,是受教育者精神世界自主能动生成的过程。现在,我对新课改提出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目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好的差的都一视同仁,让他们都在课堂上有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都能得到尊重,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民主,才是真正的和谐,才是真正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啊!

反思自身,我真的是该仔细地审视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真的是到了要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某些观点的时候了,也许过去我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工具性,只把人文性放在了纸上,总觉得学生如果听说读写的能力没上去,没法跟他们的父母交代。因此,我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去提高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而很少去真正顾及人文性。

再次研读《新课标》之后,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尤其是提出了语文的人文性这一基本特点,使孩子们能够拥有更加自由、充满活力与创新的课堂。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我豁然开朗。教学的过程就是培养人的过程,把情感与认知这两个客观过程有意识地统一于教学活动中,才会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我觉得,只有让我们的课堂都闪烁起人文的光芒,让人文的光辉洒满我们的课堂,才能让我们的教育结出丰硕之果!

(责任编辑 刘 馨)endprint

猜你喜欢
司马光工具性人文
清官廉吏(二)
——司马光
司马光砸缸之谜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司马光砸缸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