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程等
摘要: 在西部地区农产品物流发展模式现状与供需失衡程度分析基础上,构建了西部地区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发展水平评价。以评价结果和供需失衡程度为标准,对西部地区生鲜农产品进行了分类及分层聚类。研究表明:不同地区、不同产品类别的供需失衡程度及聚类层次不同,物流发展模式的主导模式存在差异,可供选择的模式存在多样化趋势。
关键词: 西部地区;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模式;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3;F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4)02-0136-04
引言
西部地区①面积约占全国的72%,人口占全国的28%,是我国生鲜农产品的主要产地。根据生鲜农产品定义的范围,选择蔬菜、水果、肉类、奶和水产品五类生鲜农产品作为研究对象。西部地区幅员辽阔、生鲜农产品产量规模巨大,而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发展生鲜农产品物流,选择合理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对于适应西部地区农产品大规模流通、降低流通环节损耗,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具有积极意义。
最早对农产品物流研究的是美国学者J.EGrowell,他在《农产品流通产业委员会报告》中第一次论述了影响农产品配送成本的各种因素[1]。国外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农产品物流模式,亚洲日本等国主要以批发市场为主渠道,以拍卖为手段。美国、加拿大形成了农工商联合体的物流模式。与北美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特点相比,欧盟的农业生产规模相对较小,农场主倾向于市场化经营,建立了垂直合作一体化的市场运行体系[2~6]。
[JP3]国内,吴珂提出建设江西特色农产品物流“绿色通道”[7];黄宇红分析了我国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存在的问题[8]。张倩等、黄福华等和王道平等分析了农产品物流的几种模式:自营配送、农户加企业的配送模式、农产品批发商主导型模式、大型零售商主导型模式、农产品共同配送和第三方配送[9~11]。朱鹂等通过分析物流模式对物流成本的影响,提出了降低物流成本的直线—矩阵复合型物流模式[12]。李平指出了生鲜产品采用连锁经营的优势,分析了生鲜连锁物流与供应链的模式,基于生鲜产品的特点,以冷冻肉、真空预冷蔬菜、冷冻水产品为例构建了生鲜三品冷链模式[13]。
总体而言,生鲜农产品物流研究已经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但结合地区实际,从西部地区生鲜农产品供给和需求角度出发,进行物流发展模式选择的研究文献不多。另外,不同类别生鲜农产品需要不同的物流发展模式,现有对于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选择的研究过于笼统,区分不同种类生鲜农产品的物流发展模式选择的研究不足。因此,本文从供求两方面分析入手,定量分析西部地区主要生鲜农产品供求关系,并提出相应发展模式。
1 西部地区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模式现状与供需分析
1.1 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模式现状
西部地区生鲜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偏少、冷链产品加工规模较小,冷链物流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一是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主体,农超对接、农产品连锁超市参与的多种模式。物流企业在农产品销售模式作用不显著,尚未形成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模式。二是缺乏以生鲜农产品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物流企业,本土物流企业缺失,导致农产品物流模式服务主体弱、竞争力低。三是农产品仓储、运输及车辆设施投资不足、技术落后,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未成为农产品物流模式的有效支撑。
1.2 生鲜农产品供需失衡程度分析
[JP3]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标准,我国居民平均每天需要消耗肉类50~75克、水产品50~100克、蔬菜300~500克、水果200~400克、奶类300克。以此测算出居民对几种生鲜农产品的需求量,整理2003~2012年西部各省(市、区)对应生鲜农产品的总产量,用总产量表示供给量,供求差/需求量来表示各生鲜农产品的供需失衡程度,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西部地区五种生鲜农产品的总量供求失衡程度逐年增加,表现为供大于求的态势。其中,肉类和蔬菜的供需失衡比均逐年增加,供需失衡比为正,蔬菜的数值呈均匀上升趋势,而肉类呈现波动上升趋势。
水产品和鲜奶的供求失衡比的变动幅度较小,且均为负,表明水产品和鲜奶的供给小于需求。水果的供需失衡比由负转正,表明西部地区的水果先由供不应求转为供过于求,且这种供大于求的程度有不断加大的趋势。
2 西部地区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评价
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借鉴国内外物流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构建方法[14],结合生鲜农产品的特点及对物流服务的要求,从基础设施、企业水平、供需状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四个方面,构建西部地区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JP3]考虑到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评价的指标由定量和定性两部分构成,而且部分指标有一定的不确定和模糊性,为实现评价指标的量化计算,选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endprint
摘要: 在西部地区农产品物流发展模式现状与供需失衡程度分析基础上,构建了西部地区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发展水平评价。以评价结果和供需失衡程度为标准,对西部地区生鲜农产品进行了分类及分层聚类。研究表明:不同地区、不同产品类别的供需失衡程度及聚类层次不同,物流发展模式的主导模式存在差异,可供选择的模式存在多样化趋势。
关键词: 西部地区;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模式;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3;F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4)02-0136-04
引言
西部地区①面积约占全国的72%,人口占全国的28%,是我国生鲜农产品的主要产地。根据生鲜农产品定义的范围,选择蔬菜、水果、肉类、奶和水产品五类生鲜农产品作为研究对象。西部地区幅员辽阔、生鲜农产品产量规模巨大,而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发展生鲜农产品物流,选择合理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对于适应西部地区农产品大规模流通、降低流通环节损耗,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具有积极意义。
最早对农产品物流研究的是美国学者J.EGrowell,他在《农产品流通产业委员会报告》中第一次论述了影响农产品配送成本的各种因素[1]。国外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农产品物流模式,亚洲日本等国主要以批发市场为主渠道,以拍卖为手段。美国、加拿大形成了农工商联合体的物流模式。与北美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特点相比,欧盟的农业生产规模相对较小,农场主倾向于市场化经营,建立了垂直合作一体化的市场运行体系[2~6]。
[JP3]国内,吴珂提出建设江西特色农产品物流“绿色通道”[7];黄宇红分析了我国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存在的问题[8]。张倩等、黄福华等和王道平等分析了农产品物流的几种模式:自营配送、农户加企业的配送模式、农产品批发商主导型模式、大型零售商主导型模式、农产品共同配送和第三方配送[9~11]。朱鹂等通过分析物流模式对物流成本的影响,提出了降低物流成本的直线—矩阵复合型物流模式[12]。李平指出了生鲜产品采用连锁经营的优势,分析了生鲜连锁物流与供应链的模式,基于生鲜产品的特点,以冷冻肉、真空预冷蔬菜、冷冻水产品为例构建了生鲜三品冷链模式[13]。
总体而言,生鲜农产品物流研究已经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但结合地区实际,从西部地区生鲜农产品供给和需求角度出发,进行物流发展模式选择的研究文献不多。另外,不同类别生鲜农产品需要不同的物流发展模式,现有对于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选择的研究过于笼统,区分不同种类生鲜农产品的物流发展模式选择的研究不足。因此,本文从供求两方面分析入手,定量分析西部地区主要生鲜农产品供求关系,并提出相应发展模式。
1 西部地区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模式现状与供需分析
1.1 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模式现状
西部地区生鲜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偏少、冷链产品加工规模较小,冷链物流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一是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主体,农超对接、农产品连锁超市参与的多种模式。物流企业在农产品销售模式作用不显著,尚未形成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模式。二是缺乏以生鲜农产品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物流企业,本土物流企业缺失,导致农产品物流模式服务主体弱、竞争力低。三是农产品仓储、运输及车辆设施投资不足、技术落后,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未成为农产品物流模式的有效支撑。
1.2 生鲜农产品供需失衡程度分析
[JP3]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标准,我国居民平均每天需要消耗肉类50~75克、水产品50~100克、蔬菜300~500克、水果200~400克、奶类300克。以此测算出居民对几种生鲜农产品的需求量,整理2003~2012年西部各省(市、区)对应生鲜农产品的总产量,用总产量表示供给量,供求差/需求量来表示各生鲜农产品的供需失衡程度,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西部地区五种生鲜农产品的总量供求失衡程度逐年增加,表现为供大于求的态势。其中,肉类和蔬菜的供需失衡比均逐年增加,供需失衡比为正,蔬菜的数值呈均匀上升趋势,而肉类呈现波动上升趋势。
水产品和鲜奶的供求失衡比的变动幅度较小,且均为负,表明水产品和鲜奶的供给小于需求。水果的供需失衡比由负转正,表明西部地区的水果先由供不应求转为供过于求,且这种供大于求的程度有不断加大的趋势。
2 西部地区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评价
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借鉴国内外物流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构建方法[14],结合生鲜农产品的特点及对物流服务的要求,从基础设施、企业水平、供需状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四个方面,构建西部地区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JP3]考虑到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评价的指标由定量和定性两部分构成,而且部分指标有一定的不确定和模糊性,为实现评价指标的量化计算,选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endprint
摘要: 在西部地区农产品物流发展模式现状与供需失衡程度分析基础上,构建了西部地区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发展水平评价。以评价结果和供需失衡程度为标准,对西部地区生鲜农产品进行了分类及分层聚类。研究表明:不同地区、不同产品类别的供需失衡程度及聚类层次不同,物流发展模式的主导模式存在差异,可供选择的模式存在多样化趋势。
关键词: 西部地区;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模式;层次分析法;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3;F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4)02-0136-04
引言
西部地区①面积约占全国的72%,人口占全国的28%,是我国生鲜农产品的主要产地。根据生鲜农产品定义的范围,选择蔬菜、水果、肉类、奶和水产品五类生鲜农产品作为研究对象。西部地区幅员辽阔、生鲜农产品产量规模巨大,而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发展生鲜农产品物流,选择合理的农产品物流模式,对于适应西部地区农产品大规模流通、降低流通环节损耗,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具有积极意义。
最早对农产品物流研究的是美国学者J.EGrowell,他在《农产品流通产业委员会报告》中第一次论述了影响农产品配送成本的各种因素[1]。国外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农产品物流模式,亚洲日本等国主要以批发市场为主渠道,以拍卖为手段。美国、加拿大形成了农工商联合体的物流模式。与北美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特点相比,欧盟的农业生产规模相对较小,农场主倾向于市场化经营,建立了垂直合作一体化的市场运行体系[2~6]。
[JP3]国内,吴珂提出建设江西特色农产品物流“绿色通道”[7];黄宇红分析了我国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存在的问题[8]。张倩等、黄福华等和王道平等分析了农产品物流的几种模式:自营配送、农户加企业的配送模式、农产品批发商主导型模式、大型零售商主导型模式、农产品共同配送和第三方配送[9~11]。朱鹂等通过分析物流模式对物流成本的影响,提出了降低物流成本的直线—矩阵复合型物流模式[12]。李平指出了生鲜产品采用连锁经营的优势,分析了生鲜连锁物流与供应链的模式,基于生鲜产品的特点,以冷冻肉、真空预冷蔬菜、冷冻水产品为例构建了生鲜三品冷链模式[13]。
总体而言,生鲜农产品物流研究已经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但结合地区实际,从西部地区生鲜农产品供给和需求角度出发,进行物流发展模式选择的研究文献不多。另外,不同类别生鲜农产品需要不同的物流发展模式,现有对于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选择的研究过于笼统,区分不同种类生鲜农产品的物流发展模式选择的研究不足。因此,本文从供求两方面分析入手,定量分析西部地区主要生鲜农产品供求关系,并提出相应发展模式。
1 西部地区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模式现状与供需分析
1.1 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模式现状
西部地区生鲜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偏少、冷链产品加工规模较小,冷链物流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一是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主体,农超对接、农产品连锁超市参与的多种模式。物流企业在农产品销售模式作用不显著,尚未形成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模式。二是缺乏以生鲜农产品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物流企业,本土物流企业缺失,导致农产品物流模式服务主体弱、竞争力低。三是农产品仓储、运输及车辆设施投资不足、技术落后,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未成为农产品物流模式的有效支撑。
1.2 生鲜农产品供需失衡程度分析
[JP3]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标准,我国居民平均每天需要消耗肉类50~75克、水产品50~100克、蔬菜300~500克、水果200~400克、奶类300克。以此测算出居民对几种生鲜农产品的需求量,整理2003~2012年西部各省(市、区)对应生鲜农产品的总产量,用总产量表示供给量,供求差/需求量来表示各生鲜农产品的供需失衡程度,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西部地区五种生鲜农产品的总量供求失衡程度逐年增加,表现为供大于求的态势。其中,肉类和蔬菜的供需失衡比均逐年增加,供需失衡比为正,蔬菜的数值呈均匀上升趋势,而肉类呈现波动上升趋势。
水产品和鲜奶的供求失衡比的变动幅度较小,且均为负,表明水产品和鲜奶的供给小于需求。水果的供需失衡比由负转正,表明西部地区的水果先由供不应求转为供过于求,且这种供大于求的程度有不断加大的趋势。
2 西部地区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评价
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借鉴国内外物流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构建方法[14],结合生鲜农产品的特点及对物流服务的要求,从基础设施、企业水平、供需状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四个方面,构建西部地区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JP3]考虑到生鲜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评价的指标由定量和定性两部分构成,而且部分指标有一定的不确定和模糊性,为实现评价指标的量化计算,选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