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杨(辽河油田金马油田开发公司 辽宁 盘锦 124010)
海外河油田于1989年投入开发,属于常规稠油注水开发油田,目前处于高含水后期;受复杂的地质构造、高速开发、长期注水及油层压力逐年下降等因素影响,停产井不断增多;随着水驱开采年限的延长,轻质原油被采出的比重增大,重质原油滞留于地层中,致使地层原油密度增高;采出原油粘度增大及采液强度下降,使油井低压低产,导致常规油水井措施效果变差,油井普遍高含水,开发难度进一步加大。目前海外河油田主要的油井增产措施以蒸汽吞吐为主,但随着注汽轮次的增加,出现注汽热量利用率低,油井稳产期短,且产量递减速度快,多轮注汽效果差等问题;由于油稠、油层埋藏深和井下工具影响的因素,造成所需的注汽压力高,注汽困难等现象;注水开发后期,油层含水饱和度高,降低注汽干度,影响了注汽效果;海外河油田断裂发育构造复杂,油藏类型多,油水关系复杂造成了注汽效果逐年变差,提高海外河油田蒸汽吞吐技术效果的研究与应用意义重大。
针对影响蒸汽吞吐技术的各种问题,从优质选井、优质送汽、优质产油等各个方面入手,进行综合治理,优化注汽运行,提高注汽效率,增加注汽阶段油气比,最终达到最佳注汽的目的。
1.优质选井
优选有注汽价值的井,首先参考动液面、产液量、含水、原油物性参数(粘度、凝固点)等指标,进行综合界定,挑选符合注汽标准的油井。
(1)普通稠油<25-35℃,水平井温度小于50℃适宜注汽。
(2)普通稠油井、高周期生产井废弃产量0.5-1.0t。
(3)多轮次注汽油井,油汽比≥0.1。
从符合注汽标准井中优选潜力井:
(1)优选高粘度不出的停产井。
(2)微构造高部位低产井。
(3)位于复杂小断块内或断层附近的水下分流河道低产不出井。
(4)剩余油饱和度较高的边部地区油井。
2.优选送汽
(1)优化注汽方式,优化注汽参数
根据动态分析,实施动态配注,以“注够汽,注好汽,不注1立方米无效汽”为原则,按所需注汽量的多少将注汽井分为四种注汽方式:预处理:新投井或新生产层,在正式吞吐前进行预处理,清洗近井地带堵塞,预热地层,降低后续注汽压力;常规热处理:本周期注汽后因泵况、砂卡等多种原因未能及时生产的井;因地层有一定的储热和能量,扶产后可以先开抽,若开不起来,热处理后开,减少频繁注汽造成热量的浪费;短周期:离油水边界50-70m未水淹或弱淹井的油井。一方面利用边水能量生产,另一方面抑制边水推进速度,防止油井水淹过快;正常周期:油层认识清楚的新井、措施井,周期吞吐效果好的老井。
预处理注汽量为第一周期注汽量的1/2左右;热处理注汽量为正常周期注汽量的1/4-1/3左右;短周期为正常周期注汽量的1/3-1/2左右。对于多吞吐周期井,需逐周期增加注汽量,以扩大加热范围。水平井的周期注汽量通常根据每米完井长度确定。经过实践证明,适合海外河油井的其他注汽参数:1、直井注汽量在1000-1500t,水平井注汽量在2500-3500t。2、干度井口大于70%,井底大于40%以上。3、注汽速度选择13~18t/h。4、注汽强度选择15~20t/m。
(2)优化注汽组合
水平井周围高部位长停井恢复效果较好,剩余油较丰富,具有挖潜价值。实施直井与水平井组合注汽的模式,可加大井间蒸汽波及体积,提高剩余储量动用程度,改善低产井生产状况。针对埋深相近(压差1.0MPa以下),已发生汽窜井组合,或未发生汽窜但采出程度相近的井组合,实施一注多采注汽模式。
3.优质产油
(1)利用防砂注汽一体化技术保障注汽效果
海外河由于储层成岩作用差、油稠等因素影响,油井普遍出砂,其中海1块和海26块尤为严重,目前采用注汽降粘与防砂技术相结合的“防注一体化技术”解决油井出砂难题。
(2)实时监测油井动态技术参数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方法,是达到生产效益最优的前提
首先,在油井注汽后开采的初级阶段,油层加热使原油粘度降低,原油流动性增大,调高冲次,有效提高排液量。因为采液强度过大,近井地带压降大于油水重力压差时,底水容易锥进,所以制定合理采液强度,才能抑制底水锥进速度,确保单井产能效果最好。其次,在注汽井生产一段时间后,实时监测油井动态技术参数的变化,当地层温度低于50℃时,原油粘度急剧增加,调整油井工作参数,低压差小排量生产;防止边底水锥进,保持地层能量,为下次蒸汽吞吐或蒸汽驱油做准备。
通过对油井注汽选井,注汽参数优化,注汽后期采油的全过程优化,海外河油田2013年注汽阶段油汽比为0.37,在线性油汽比之上运行(图1)。说明油汽比递减速度下降,老井蒸汽吞吐效果大为改善。
图1 时间与油汽比线性关系曲线
1.优选有注汽价值的油井,优选剩余油潜力大的油井、层位注汽,是提高增起吞吐效果、延长油井注汽稳产时间的关键。
2.分析油井生产情况选择合理的注汽方式和注汽模式,可有效提高注汽利用率,节约注汽量,降低注汽成本。
3.油井配套措施是提高注汽效果,延长注汽稳产时间的有效保证。
4.分析每轮注汽效果,有利于确保注汽轮次良性循环。
[1]刘文章.稠油注蒸汽热采工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22~23,394~410,518~530.
[2]万仁溥,等.采油工程手册(精要本)[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62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