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循证治疗效果分析

2014-03-15 09:49欧阳雪莲陈晓云杨艳霞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4年7期
关键词:高龄循证心脏病

欧阳雪莲 陈晓云 杨艳霞 钟 萃

(云南省大理州人民医院,云南大理671000)

论著/心律失常

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循证治疗效果分析

欧阳雪莲 陈晓云 杨艳霞 钟 萃

(云南省大理州人民医院,云南大理671000)

目的 分析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循证治疗效果,以供参考。方法 将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5例纳入本研究,均遵循循证医学的基本要求,接受个体化治疗方案。治疗6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对比治疗前后患者心率(HR)、舒张末期容量(ED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心功能指标和血清脑钠肽前体(pro-BNP)水平的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经治疗后达到显效12例、有效3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33%。与治疗前对比,我们发现治疗后患者HR、EDV明显下降、LVEF明显上升,血清pro-BNP明显下降,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0.05)。结论 对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循证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延缓病程进展,今后可将其在临床推广应用。

高龄;慢性心力衰竭;循证医学;治疗效果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患者心脏泵功能发生损害,导致机体出现与缺血相关的症状和体征。以活动后呼吸困难、发绀、左心室增大等症状较常见。如何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缓解心力衰竭病程进展,改善患者心脏功能是临床工作的重点[1]。我院分析了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循证治疗效果,本文将结果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0年2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5例纳入本研究,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70~87岁,平均年龄(78.97±6.25)岁;体重48~74kg,平均体重(60.43± 5.68)kg;心脏病病程5~18年,平均病程(10.25± 2.87)年;其中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3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1例、瓣膜性心脏病2例、扩张性心肌病2例。

所有患者均有心率加快、呼吸困难、体倦乏力、活动受限、下肢水肿等临床表现,采用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的心功能分级标准,心功能Ⅲ级31例、Ⅳ级14例。

1.2 治疗方法

严格遵循循证医学的基本要求,应用最佳循证医学证据,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治疗方案涉及标准治疗和对病因、诱因的治疗。标准治疗包括强心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醛固酮拮抗剂等。病因、诱因治疗包括降压、抗凝、降糖、调脂、抗炎、抗感染、增强免疫功能等综合治疗[2]。

治疗6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对比治疗前后患者HR、EDV、LVEF等心功能指标和血清pro-BNP水平的变化。

1.3 评价指标

参考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的心功能分级标准,将心功能分为四级。

心功能Ⅰ级:患有心脏病,但活动不受限,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心功能Ⅱ级:体力活动受到轻度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一般体力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心功能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一般活动量即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心功能Ⅳ级: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即可出现心衰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心功能的变化,根据临床症状和心功能的改善情况评价临床疗效。

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明显缓解,心功能改善2级或2级以上;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减轻,心功能提高1级;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心功能无改善甚至恶化,或住院期间患者死亡[3]。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1.4 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数据处理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时认为组间差异结果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治疗后达到显效12例,占26.67%;有效30例,占66.66%;无效3例,占6.67%,总有效率为93.33%。与治疗前对比,我们发现治疗后患者HR、EDV明显下降、LVEF明显上升,血清pro-BNP明显下降,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0.05)。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治疗前后患者心功能指标和血清pro-BNP水平比较(±s)

表1 治疗前后患者心功能指标和血清pro-BNP水平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代表P<0.05。

时间治疗前(n=45)治疗后(n=45)HR(次/min)85.38±7.86 67.21±6.25*EDV(ml)162.35±38.65 133.47±32.38*LVEF(%)34.76±6.46 45.23±7.12*pro-BNP(pg/L)4.62±1.03 1.75±0.36*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指心脏不能搏出与静脉回流、机体组织代谢所需相称的血液供应,多由于各种心脏疾病引起心肌收缩能力减弱、心脏输出量减少,不能满足机体需要[4]。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瓣膜疾病、内分泌疾病、急性肺梗塞、慢性肺脏疾病等均可引起心力衰竭,已成为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发生于高龄患者的心力衰竭症状具有其临床特点,常见发绀、潮式呼吸、呼吸增快、湿性啰音和水肿等临床症状[5]。

循证医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医学模式,提倡将临床医生的实践经验与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有机结合,将正确的诊断、有效的治疗和精确的预后服务于每位患者。不同于传统医学的经验医学的是,循证医学强调的是将医疗决策建立于最佳科学研究证据基础上[6]。

在循证医学理论的指导下,本研究打破了慢性心力衰竭传统治疗中的强心、利尿、扩血管的药物治疗方案,将药物标准治疗和病因、诱因治疗有机结合在一起。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具有病程长、合并症多、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等临床特点,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活动受限症状,均长期连续或间断使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治疗。高龄患者心脏疾病的病程较长,在长期的心脏疾病过程中发生心肌重塑,以心肌细胞肥大、凋亡和心肌细胞外基质变化为主要病理改变。心肌细胞重塑是慢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分子细胞学基础[7]。

在循证医学治疗过程中,首先重视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标准治疗,适当使用强心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醛固酮拮抗剂等药物治疗,以延缓或逆转心肌重塑,改善心脏功能。同时重视对高龄患者的病因、诱因治疗,高龄患者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瓣膜钙化等合并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重要器官功能衰退。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病情酌情给予降压、抗凝、降糖、调脂、抗炎、抗感染等综合治疗。从各个环节减轻对心脏的损害,改善心功能[8]。本研究中的45例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过为期6个月的循证治疗后多数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总有效率高达93.33%。治疗后患者HR、EDV较治疗前明显下降、LVEF较治疗前明显上升,这一结果提示循证治疗可有效改善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脑钠肽(BNP)是由心肌细胞产生的一种肽类激素。当发生心功能障碍时体内利钠肽系统可被激活,导致心室负荷增加,BNP大量释放入血,导致血中BNP浓度增高,因此血清pro-BNP是诊断心力衰竭和判断预后的一个敏感指标。本研究中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后血清pro-BN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提示循证治疗可使心力衰竭症状得到改善,患者预后情况良好。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对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循证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心功能,延缓病程进展,今后可将其在临床推广应用。

[1] 沙艳梅.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循证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探析[J].大家健康,2013,7(2):67.

[2] 张红亮,刘定彬,王玉玲,等.引入循证医学理念治疗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 [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15(6):112~114.

[3] 刘定彬,张红亮,张渊泓.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循证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8(3):183.

[4] 姚光辉.慢性心力衰竭治疗药物的循证医学评价[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0,31(6):811~815.

[5] 张从军,段德华.用循证医学证据药物及疗法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12例分析[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4,18(3):34~35.

[6] 刘定彬,张红亮,张渊泓,等.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的循证标准治疗实践[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6,9(2):149~150.

[7] 黄若文,任延平,吕卓人,等.遵循循证医学原则规范化治疗老年重度慢性心力衰竭 [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29(33):64~65.

[8] 郑刚,刘兆昶.循证医学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现状的评价[J].中国综合临床,2001,17(1):1~3.

欧阳雪莲,1966年生,女,本科学历,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心血管、老年病科专业。

猜你喜欢
高龄循证心脏病
“心慌”一定是心脏病吗?
中医新解心脏病
《循证护理》稿约
循证护理在新生儿静脉采血中的应用
我做了七八次产检都正常 孩子怎么有心脏病?
高龄老年混合型神经梅毒1例
超高龄瘙痒症1例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Smog in Los Angeles
循证医学在中医教育实践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