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新品牌 新营销 新传播发言人孙翔阐述四大谜团

2014-03-15 02:54本刊实习生邱亦楠整理
中国传媒科技 2014年18期
关键词:统一

本刊实习生|邱亦楠 徐 萌 整理

模式:以“造船”为主,其他模式混杂

借船,造船,买船,卖船。近日,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人民网董事长马利做了一次关于媒体融合的内部讲座,专门阐述了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媒体转型的四种模式。

其中,“造船”就是做一个自己的App,“澎湃新闻”其实采用的就是这种模式,产生一些自己的产品,有自己的网站,自己的App,同时也借用一些其他方面的渠道去推广自己的新闻内容。

“澎湃新闻”更多采用的是造船模式,其他模式之间也有衔接、混杂。“澎湃”主要是用自己的产品,也借力腾讯、新浪,用他们这些已有的渠道做推广。

报网融合实验:重新打造内部流程

一是以东方早报为班底的300人采编团队,这个团队是从东方早报创刊以来沿袭至今的。为了“澎湃新闻”的诞生,这个团队又做了一定的扩张,形成了现在新的采编团队。

二是编辑团队分开,采访团队合一。在具体的的操作上,“澎湃”的采访是统一的,不区分你是澎湃记者还是“东早”记者,所有采访都为两个平台统一供稿,且优先为澎湃新闻供稿。在编辑方面,两个编辑团队是完全分开的,网络编辑并不参与报纸编辑的整个流程,而报纸编辑也不参与网络编辑的整个流程。

三是优先网络发稿,稿分统一核算。优先网络发稿这个原则非常明确。从近期的操作来看,大约80%的稿件都是优先在“澎湃新闻”上发的。稿分统一核算就是说只要任何一个平台发稿,都会单独计算稿分,不会出现一稿多用却只算一次稿分的情况。

测试:上线前小团队深耕细作

在“澎湃新闻”上线之前,包括微信在内,很多地方就有了“澎湃”的声音,澎湃的团队早已通过多种传播渠道,传播了自己的产品和声音,部分新闻还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力。比如当时一些关于重大新闻事件、案件的新闻并没有刊发在东方早报上,当时“澎湃新闻”也没有上线,但是在微信上做了大量传播,阅读率从几十万到几百万,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稿件的来源是“澎湃新闻”,而可能是“打虎记”,或者是“饭局阅读”,或者是“纸牌屋”等等。其实,类似“纸牌屋”这些阅读品牌,都是“澎湃”内部的小团队打造出来的。

“澎湃”在上线之前,先在内容测试上做了一些工作。当时把内部团队打造成多个小团队,比如说时政新闻小组,环境新闻小组、生态新闻小组等,切分成一个个非常细分的领域,让各个小的团队去运作。这个团队可能就三到四个人,大一点的团队五到八个人。他们在一个领域深耕细作,用自己的小平台,将“澎湃’产生的新闻上线测试,查看文章的阅读量,确认读者喜不喜欢、喜欢的程度、喜欢的类别。

最终,“澎湃”上线前,这些测试都成了重要依据,有些不受欢迎的栏目被取消,有些特别受欢迎的栏目则进一步细分和深耕。

产品实验:三个角度打造完美呈现

一、客户端、手机网页、电脑网页“三统一”。与其他新闻客户端、新闻网站设置两个团队不同,“澎湃”客户端、手机网页、电脑网页是统一的,全部由一个团队完成的。这样安排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整体管理成本比别人低,不需要有三个团队去管三个不同的端口和页面;第二方面,对受众来说,对“澎湃”三个端口和页面的认知会比较统一。“澎湃”是一个新上线的平台,还没有形成阅读惯性,每次在三个端口统一推出风格统一的内容,更有利于培养受众形成稳定的阅读习惯。

二、卡片式设计符合发展趋势,视觉冲击力大。“澎湃”新闻并不像其他新闻客户端是一条条的,而是一张大图片配上一个标题这样的模式,这个模式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劣势。最大的优势是清晰,当要重点推送一条稿件的时候,用户能够看到这条新闻的信息量是比较大的,一张大的图片对他视觉的冲击也很大。当然还有一些劣势,就是比较耗流量,在非wifi/3G的情况下打开相对慢一点,但从长远来看,卡片式的设计清晰的特点是一种未来趋势,对流量的担忧以后会少很多。

三、新闻问答和新闻追踪功能。一条新闻被发现之后,用户可以提问,“澎湃”有专门的团队对提问回答,知情网友也可以参与回答。新闻追踪功能是指“澎湃”将会按照事件进展将最新的情况不断推送,让受众不错过一条新闻的后续发展。

营销推广试验:新品牌新思路

据孙翔介绍,在推广方面,“澎湃”做了四个方面的尝试。一是创新新品牌定位。对某一个“报”,或者名字当中带着某个“报”的传播载体,大家可能有一种厌倦感,而新一代网民对于新生的事物比较开明,能接受一些新产生的事物。“澎湃”把自己的产品定名为“澎湃新闻”,实际上是打开了上海以外的市场,摆脱了原有报纸名称在地域上的束缚,其影响力早已远远超过了其母体东方早报的品牌度。

第二个,创刊词话题营销。“我心澎湃如昨”作为一个创刊词是非常另类的,讲的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作为一个创刊词,首先大家不知道它在说什么,感觉和创刊没什么关系;其二,在互联网时代,这种很奇怪的事情反而引发大家的各种讨论和争论,正是因为看不透,人们才会去讨论它,才会有更多的解读,才会有更多的分析,这方面的争论对“澎湃”的传播是非常有益的。“澎湃”内部做了一个估算,仅创刊词的这个营销,至少节省了三五十万的费用。

第三个,优质新闻对外植入营销。“澎湃新闻”在比较优质的、很容易被其他网站转载的新闻文本上,都植入了“‘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向‘澎湃新闻’表示”、“‘澎湃新闻’了解”等字条,依靠这种“基因”植入,造成大家认为澎湃是千万量级的印象,其实“澎湃”用户量才刚过百万。

第四,各大分发渠道合作营销。“澎湃新闻”刚刚上线的时候就在苹果的App Store被作为优秀的新产品做推荐,此后又和360 、腾讯、豌豆荚等一系列安卓市场进行合作,做首发推荐,为它们准备各种版本,使“澎湃新闻”这个App能在各个分发市场上,有一个比较好的位置,能够被更多人看到,被更多人下载,被更多人讨论。此外,澎湃也做了一些和自媒体的合作,让他们对“澎湃”的产品进行测评和分析,进一步优化“澎湃”的阅读感。

解释四大谜团,分析自身盈利模式

澎湃上线后,有四大谜团一直被提及。第一个,创刊词到底是什么意思?第二个,澎湃的后台到底有多硬?第三,澎湃到底砸了多少钱(外界传言说澎湃砸了几亿或者多少)?最后一个,澎湃到底靠什么盈利?

前面三点很好回答,创刊词已经解释过了,更多是跟话题营销有关;第二个,澎湃的后台其实没多硬,就是上海报业集团,大家能够做的他们也都做了,大家不能做的澎湃也不能做。第三个,“澎湃”至今还没有开始真正“砸钱”。

说到盈利模式,“澎湃”最主要的运营模式,一是广告,二是原生广告,三是优质内容的输出。广告顾名思义,容易理解。原生广告就是说“澎湃”可能会接一些品牌进行合作,在他们一些特定的栏目,为这些品牌定制一些有趣的稿件,但是这些稿件并不是以新闻的形式出现,它会以适合互联网传播的方式出现,大家会在微信圈、朋友圈转发。

在优质内容的输出方面,实际上“澎湃”的内容是有产权的,现在被到处转载,绝大多数其实还没有获得官方授权。目前,澎湃正在和合作商对授权进行商谈,将来,“澎湃”对优质内容会采取收费模式,这也会成为自身盈利的重要渠道之一。

猜你喜欢
统一
中考省级统一命题意味着什么?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通分是不是统一分数单位?
合理构造 简洁求解——协调统一解决复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
简单性与复杂性的统一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一个统一的爱尔兰:爱尔兰统一的可能性正在增大
统一数量再比较
需要建立统一的健康价值观
UC统一通信在高速公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