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媒体时代的艺术守望与召唤——专访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

2014-03-15 02:54
中国传媒科技 2014年18期
关键词:时代艺术大学生

疏离了纸质年代“知识成团”的认知方式,日渐成为缩短时空、极迅捷的认知方式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最大变化,是审美观念

《中国传媒科技》:移动媒体时代到来,数字将成为全产业未来发展的驱动力和不可或缺的能量。电影文化在数字网络时代相较于之前,呈现出哪些新景观?您如何看待这一趋势?

周星:不可否认,新的技术和新的传播媒介促使文化发生巨大改变,移动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人类审美和认知世界的方式。

新一代人掌握世界、看待世界的工具和传播渠道在变化,疏离了纸质年代“知识成团”的认知方式,日渐成为缩短时空、极迅捷的认知方式,这一点非常重要。80后,尤其是90后00后,完全通过互联网产生世界认知,这就导致了移动互联网对人的交际、工作、心机的发展,从而改变了人的观念、生活方式、认知方式,这个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从影视角度讲,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审美观念的变化。传统的审美观点代代相传,人们相信审美意见领袖,而新一代受众完全不同。西方一研究学者称,世界有三个时代,前喻时代、并喻时代、后喻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就是所谓的后喻时代,老一辈的权威观点遭到挑战,周围充斥着老年人大量向年轻人请教的现象,这类变化很明显。年轻人使用新语词,他们自身的语言系统颠覆了传统审美,影视作品不使用新语词就不会被年轻人接受,从而失去年轻受众。现代很多影像审美感知令老一辈电影人匪夷所思,他们认为不像电影的电影受到年轻人追捧,而新一代人在“匪夷所思的审美感知”中反而觉得满足。但我认为,总体而言审美方式的基因还在,但传输方式、接受方式大量改变,这就是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审美变化。例如人们越来越多地在移动互联网上观看需要的影像,微电影随之兴起,它“短快平”的表现方式远比十年前的丑星、选秀带来的颠覆变化更大。

这个时代视觉取代纸质媒体,我们必须承认,传统媒体若不联动多媒体进行全媒体传播,必将会受影响。现在被看做“老年事业”、客厅文化的电视媒体明显衰弱,代表主流媒体的央视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现在大学生就业愿意选择网络媒体,地方电视台用人朝不保夕,就业趋势在七八年间就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用户群体在新媒体上游移,行业结构、媒体人地位、就业趋势都在发生变化,传统媒体要适应这样的变化,积极寻找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之路。

现代新词“大数据”就是互联网产物,也只有互联网能够瞬间、精确地统计线上线下数据。互联网不仅带来技术的变革,还带来新的行业判断。传统媒体的发展引入用户为先的理念,产品生产需要满足用户需求。

最近兴起的弹幕电影就是迎合了移动媒体时代青年人的变化,让观众在电影院里使用社交工具。互联网时代培育出的年轻观众观看弹幕电影,大屏幕上的交流互动远比电影的剧情、桥段、艺术表现还重要。但我认为电影发展到这地步是一种堕落,电影之路不能照此发展,只能说允许在有限的条件下给年轻人交流的空间,但不得不承认弹幕电影这种产物的出现是匪夷所思的,这种现状在以前是不敢预料的。文化审美没有对错之分,但有雅俗之别。一种群体对一类文化现象有一种把持态度,出现无所谓对错的文化现象属于正常的社会范畴。越在平和、物质发达、文化兴盛的年代,越没有文化对错之分。对于电影文化,人类应该承传,而不是非议,多元文化应该有相对理性、更完善、更高尚,至少是更正向的文化做核心价值的引领。

文化审美需要有一个向上、向善的秩序

《中国传媒科技》:移动媒体时代或者说数字时代,多元、开放是其主要特点,您认为在这个特殊时代,艺术始终要坚守的原则是什么?同时,艺术需要哪些新鲜元素来适应这个时代的变迁?

周星:首先要正视移动互联网媒体时代。世界景观发生变化,要跟上时代脚步,不能拿传统审美整齐划一要求这个世界。艺术要坚定一条原则,无论是在前喻、并喻还是后喻年代,人类承传文化始终要强化核心价值。这个思想丰富的时代生成了新的语态和传播机制,人作为高级动物,一定会在丰富的评级里寻找一个艺术文化标准,那就是正能量。艺术文化的正能量,对人类本性的、善良的、诚实的创作激励是最核心的,正能量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最重要的是既能接纳多元又能凸显自身的观点。在正能量主体追求过程中,要逐步建立一个适应传播媒介的审美规律,而旧的审美规律是时候做一些解说或者变化,否则就会处于一种焦灼状态。某些老的理论家、传统电影人,会拿一些“在过去是对的”的观点来判断现在的电影,处在一个难以服众的地位。

现在老电影人和年轻粉丝在电影观上存在失衡,但我认为会找到一个统一标准。人类的智慧会使人感知更优质的文化,寻求新的审美机制和规律,它可能是宽泛的,但只要是与人类正能量当中崇高、伟大、献身等等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新的文化审美体制就能够建立,它可以补正我们整个社会的道德失范。文化审美需要有一个向上、向善的秩序,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国家还是群体要明确一点,那就是文化不是唯利是图。虽然包括电影在内的文化产品必然为了市场生成价值,但文化毕竟不是物质产品,唯利是图的产品不是文化。我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慢慢可以达到有规则的趋利,或者说,达到人精神需要的利益。去除唯利是图对于良好的文化秩序建设特别重要,因此要建立人类可以相互制约、携手并肩向更好前景进发的文化。

传统艺术和新媒体结合是必然趋势

《中国传媒科技》:2014年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元年,您认为在媒体融合的时代,如何坚持艺术与传媒两翼齐飞 ?

周星: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的视觉感观发生变化,我们把持的第一个关键点就是新媒体不可转移的、无可替代的会对传统媒体产生影响。电视媒体仅仅依靠单屏失去了受众,所以必须和新媒体结合,向多屏变化寻找生机,这是趋势使然。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结合的大趋势下,艺术同样会受到影响。

从《喜洋洋与灰太狼》在电视、书籍、电影等传播领域中大获成功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跨媒介的影响力,电影也是如此,现代电影更多的受到互联网和移动媒体的影响。“酒香也怕巷子深”,上映电影需要在互联网上投入巨资做相关宣传活动以吸引观众赢得预期利益,这就是利用新媒体迅速传播,能抓住受众眼球的优势。实践证明,观看影片的粉丝量不是电影本身的粉丝量,而是演员、角色个人微博、微信上的粉丝量,这是电影粉丝经济。从艺术的角度来说,电影已经无可避免需要借助新媒体的力量。

传统媒体受众到达率不高,受众水平越来越低,优秀的艺术文化就要有效地通过新媒体传播,这需要优秀艺术介入到新媒体,运用年轻人接受的方式,趋利避害,增强审美能力。新一代人必然是新媒体的主导受众,他们接受优质的文化成长起来,会慢慢把握优秀艺术的精神,从而提高整体文化水平,因此这种结合是必要的。

总之,传统艺术和新媒体结合是必然趋势,积极主动地传播正能量,保持核心骨干不变,人类的媒介素养、审美能力、正能量感受度提高,借助新媒体会影响更多的人。

大学生电影节,打通电影和教育

《中国传媒科技》: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被一些业内人士誉为“中国电影界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奖”,这艘承载着中国电影学术和文化的大船,其发展航道与您设立电影节的初衷是否在一个方向上?

周星:发起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初衷是在影视传播领域确立自身品牌。围绕高校创建大学生电影节的自身特性,我们确立的使命是充分发动大学生这个观看电影、创作电影的主体(因为电影是年轻人的世界),在电影界和学术文化之间搭建桥梁。一是在综合大学建立发展艺术文化创作的电影学科,二是在中国电影的衰退期,坚持文化的旗帜,坚守本土电影的东西,激发青年人观赏创作电影能力,打通电影和教育之间的关系。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还举办专题讨论、专题讲座、社会调查等学术活动,今年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是唯一一届召开“百年香港电影”大型学术研讨会的电影节。针对大学生年轻群体,电影节每年组织相关调研活动,力求客观体现电影在青年人的话题、意念、视野中的呈现姿态。我们最早开拓大学生原创作品评奖,这是国内唯一面向大学生的影视文化赛事,每年征集上千部大学生自创作品,这对年轻人创作鼓励意义重大。同时电影节启用大学生担任操持活动,培养众多组织能力、专业能力强大的大学生队伍。

历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有多部获奖影片后来在华表奖、金鸡奖、百花奖和东京、柏林、西班牙等国际电影节获得各种奖项。另一方面,电影节利用校园辐射电影界,利用大学生的参与引导电影的发展,在教育、文化和影视三界产生广泛影响。

我认为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走过21年是成功的,电影节设立的初衷基本都已实现。我个人希望在环境宽松的情况下,电影节能得到国家的扶持,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办大办强,成为国际电影节。

电影节与技术的结合主要有以下几点:(1)电影节组织调研活动使用大数据技术。以前是纸质调研,填写问卷,但目前样本量过大,传统调研方式很难做到迅速精准。运用大数据技术,线上线下同时调研,通过网络收集计算,瞬间了解什么年龄段的受众喜欢什么类型的电影。与过去的相比,大数据多快好省。(2)在与新媒体合作方面,电影节与中国数十几家视频网站合作,对网站好评率高的优秀微电影进行二次评奖。电影节原创作品在互联网上展播,点播数据作为评奖参考,视频网站获得点播收益,达到双赢效果。(3)电影节开闭幕的舞台呈现、网络电视现场直播等等效果的实现都与新技术有密切关系,舞台设备也大量运用先进技术手段。(4)新技术、新媒体带来原创作品拍摄技术的变化,先进设备、网络剪辑和传输技术、众多传播媒介的运用降低了电影节的门槛。

中国大学之路,不是纯粹艺术之路,而是文化培养之路

《中国传媒科技》: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自建院以来,为业界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请问贵院在培养优秀人才方面有着怎样的培养模式和理念?多元的数字时代又带来怎样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周星:1993年创办的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伴随着北师大艺术和传媒学科的建立,学院聚合多样学科,是中国高校第一个全学科艺术学科汇聚、艺术与传媒结合的新兴学院,始终坚持“艺术和传媒结合”的学科理念,着力打造传媒文化氛围下的艺术田园 。

其次是技术创作和文化理论相结合。中国大学之路,不是纯粹艺术之路,而是文化培养之路,凸显艺术学科的文化气质,培养面向媒介高文化素养的、理论和创作结合的人才。尽管专业人才还是被需要,但移动互联网行业更需要有思想、有文化的复合型人才。

我个人一直倡导成立新媒体中心,培养的人才到业界能有宽厚的视野,适应性强。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案坚定了学院教育体制。头脑型人才在新的传播媒介里发展,长远优势会慢慢凸显而出,从而对业界起到良性作用。

猜你喜欢
时代艺术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纸的艺术
大学生之歌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