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艳贾 虹路永红蒋存火
父子同患口周色素沉着-肠息肉综合征
刘 艳1贾 虹2∗路永红1蒋存火1
口周色素沉着-肠息肉综合征又称Peutz-Jeghers综合征(PJS),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以口唇、手指、足趾等部位黑、褐色色素沉着和胃肠道多发息肉为主要特征。1笔者诊治2例,报道如下。
病例资料 例1男,11岁。因口唇、面部、双手指色素沉着斑9年,于2011年08月就诊。患者2岁时口唇处开始出现数个黑色斑疹,针头大,无任何不适,后逐渐增多,延及唇上至整个面部,以及手指,无消化道症状,因色素沉着斑增多变大影响美观而就诊。查体:一般状况好,发育正常,智力正常,心肺、肝脾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口唇可见针尖至芝麻粒大、密集黑色斑疹,部分融合成片,以下唇为重;双侧颊黏膜、整个面部、双手指腹、指背可见散在分布类似的褐色及黑色斑疹,境界清(图1),足趾未见皮疹。既往无腹胀、腹痛等不适,无恶心、呕吐、便血等症状。1个月前曾在外院行肠镜检查示:乙状结肠起始处各见直径约0.8 cm有蒂息肉2枚,表面充血,予圈套+电凝切除,镜下诊断为“结肠息肉”。术后无不良反应。患者父亲同患此病,患者姐姐及家族中其他人均否认有类似病史。
例2男,40岁,例1之父。患者4岁出现口周黑色斑疹,渐增多,至20岁皮损基本稳定无增多,一直无消化道症状。查体:一般状态正常,口唇可见针头至粟粒大黑褐色斑疹,以下唇为重;口腔颊黏膜、面部、双手指散在分布大小类似的淡褐色斑疹。足部未见皮疹。皮损严重度明显轻于病例1(图1)。患者先后2次肠镜检查均发现多发性息肉,已行电切治疗。
图1 父子口唇密集黑色斑疹、面部散在斑疹
讨论 PJS于1896年由外科医生Hutchinson首次报道,一对孪生姐妹在口唇和口腔黏膜有咖啡色色素沉着。1921年Peutz研究了一家三代7例患者,发现有皮肤色沉斑的同时还伴有胃肠道多发性息肉。1949年Jeghers在详细观察和研究了l0例PJS患者的胃肠道息肉和皮肤黏膜黑色素沉着斑点后,提出该病是一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1954年此综合征被命名为Peutz-Jeghers Syndrome(PJS)。目前对PJS的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明确,认为该病是一种常染色体单基因显性遗传性疾病,在PJS家系患者中STKll的突变率为70%,散发病例中的突变率为30%~67%;其他尚在研究中的基因包括: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ragile histidine triad,FHIT)基因、19q13.4区带基因、Axin蛋白(轴蛋白)和IFITM1 (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1)。经过反复研究,PJS的诊断标准定为:(1)胃肠道发现3个或3个以上的、经组织学诊断证实的PJS息肉;(2)任何数目的胃肠道PJS息肉合并有PJS家族史;(3)皮肤黏膜黑斑合并PJS家族史;(4)任何数目的胃肠道PJS息肉合并典型表现的皮肤黏膜黑斑;(5)STK11基因突变合并任何数目的PJS息肉或典型表现的皮肤黏膜黑斑。2
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和胃肠道造影示多发胃肠道息肉者诊断PJS不难,但仍需要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1)Laugier-hunziker综合征(LHS):没有明确的遗传倾向,中青年发病,有类似于PJS的口腔黏膜、下唇、手指及脚趾的斑状黑色素沉着,60%的患者有甲的色素沉着,不伴有结肠息肉;(2)Cronkhite-Canadn综合征:又称息肉-色素沉着-脱发-指甲营养不良综合征,病因不明、未发现家族性发病,系胃肠道息肉病伴外胚叶异常,该病色素沉着发生于面、四肢、掌跖,偶发生于口唇部,指甲变形,指甲营养不良甚至脱落,伴广泛脱发,80%以上患者有腹泻,患者因蛋白质丢失性肠病而呈低蛋白血症,息肉性质主要为错构瘤性息肉,无癌变倾向;(3)Gardner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表现为多发性结肠息肉伴有骨、齿或软组织肿瘤,息肉性质以腺瘤为主,有高度恶变倾向。皮损是皮脂囊肿或表皮包含囊肿,后者多见。
该病无特效治疗方法,口周色素沉着斑多采用调Q开关Nd:YAG激光。PJS患者一生中癌症发生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出10~18倍。半数患者在平均年龄40岁时发展为癌。发病率最高的是结肠和十二指肠及直肠恶性肿瘤。亦可发生于胃肠道以外部位,如胰腺、乳房、肺、子宫颈、子宫和甲状腺。3胃肠道息肉没有临床症状可以不予治疗。胃、结、直肠息肉常采用内窥镜电灼切除为主,小肠息肉以手术切除为主,辅助用内镜下治疗。对已恶变的息肉,一般要求行肠段切除术。手术中内镜治疗的目的主要是用于治疗胃镜、肠镜难于到达的小肠息肉,减少小肠切开的数量和减少术后肠黏连。4本次两例患者没有接受激光治疗,建议长期随访。
1Mehenni H,Resta N,Guanti G,et a1.Molecular and clininal characteristics in 46 families affected with Peutz-Jeghers syndrome.Dig Dis Sci,2007,52(8):1924-1933.
2Maqbll A,Lintner R,Bokhari A,eta1.A norectalmelanoma 3 case reports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Cutis,2004,73:409.
3William DJ,Timothy GB,Dirk ME.安德鲁斯临床皮肤病学. 10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912-913.
4 Dai YC,Song YG,Xiao B,et a1.Clinical classification of Peutz-Jeghers syndrome.Nan Fang Yi Ke Da Xue Xiao Bao,2006, 26(1):79-81.
(收稿:2012-10-24)
1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四川成都,610017
2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江苏南京,210042
∗通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