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概念时代与中国大陆高概念电影的发展

2014-03-14 01:56
东岳论丛 2014年3期
关键词:情结概念

杨 舒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一、高概念电影的核心理念

20世纪70年代之后,“市场营销”跃入电影人的视界,成为电影人必须重视的一个重要环节。美国电影界在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意识变迁和市场经济重构之后,充分认清电影这种同时具备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创作行为,将会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具备市场可操作性的电影作品变得炙手可热,继而催生出“高概念电影”理念。

美国传媒大亨巴里·迪勒最先提出了“高概念”术语,他认为高概念的核心就是主题简单、叙述直白,亦即强调靠主题概念取胜①High concept movies and marketing in Hollywood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94 ,p8,p13,p12.。此后,影评人理查德·希尔克提出,“高概念”里的“高”恰恰是“低”的体现,因为高概念电影的叙事主题不是着力于经济内涵与深度,而是讲究浅显与简单②High concept movies and marketing in Hollywood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94 ,p8,p13,p12.,“高概念”使电影走下了艺术的高贵殿堂进入了纯粹的商业市场;派拉蒙创意总监迈克尔·艾斯纳提出,“高概念”具有原创性的、能被简洁明了传达的与众不同的制作理念;美国学者贾斯丁·怀亚特提出,高概念应具备视觉形象的吸引力、简明扼要易于理解的主题创意,以及充分的市场商机的特征,是一种高市场化的故事形式③High concept movies and marketing in Hollywood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94 ,p8,p13,p12.。一部将叙事策略简化到只要用一句话就可以描述故事、只要用一个词就可以点明主题的高概念电影,若想在票房上战胜百转千回跌宕起伏的非高概念故事片,只能在加大成本投入、提升感官效果和制造明星效应以及宣传造势上做文章。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一部电影只要符合“大投入、大制作、大营销、大市场”标准并以高经济回报为根本目的,便可以被划入“高概念电影”的范畴。

我们不难看出,成就一部成功的“高概念”电影,必须符合三个要求:从叙事主题上看,高概念电影思想内容简单,主题清晰明确;从制作特点上看,高概念电影在声光画充分结合后能够给观众带来具有冲击力的感官体验并讲求明星效应;从发行上看,以巨额经济回报为根本目的进行市场营销,追求利益最大化。此外,还要符合“高概念”衍生的三个必要条件:为确保主题的鲜明直观而放弃情节的繁复密集,追求用一句话能够完全概括整部影片的内容;为确保极致的感官体验和一线导演、演员的倾力加盟而妥协于成本的提高投入的加大;为获得巨大回报投入重金全方位铺陈卖点做地毯式宣传,并对影片可能衍生出的所有卖点进行市场操作。

而评判一部高概念电影是否成功的标准,从商业角度上来说只有一条,那就是该电影是否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的、是否取得了理想的票房成绩,而就影片本身来讲,成为一部既叫座又叫好,甚至可以集成系列在电影市场与观众口碑中均挣得一席之地的作品,才是至高目标。

二、中美高概念电影比较

1、叙事主题

“任何一部影片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主题。如果观众抓不住影片讲的是什么,那就很难指望他们去评论、分析和研究它。”①李·R·波布克:《电影的元素》,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22页。美国高概念电影始终牢牢抓住主题“简单明确”这一核心理念对叙事做文章,强调“叙述简洁”的同时,“并不意味着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就可以相对模糊。相反,‘高概念’特别强调叙事的有效性。它要求所有需要表达的观念都必须能够非常容易被传达、最大范围被理解。”②邱章红:《高概念电影:形式、风格与市场》,《电影艺术》,总第339期。无论什么题材的影片,一旦在创作初期被定位为“高概念”电影,便会被贴上一个相应的主题标签,并尽可能地使情节减少,仅通过演员的表演来讲述故事,通过画面的剪辑来把握叙事节奏。如讲述“英雄威廉·华莱士为苏格兰独立而战斗至死”的历史传记影片《勇敢的心》,全片虽涉及难以企及的爱情、险恶的阴谋、可怕的权力斗争,但这一切都是为“民族英雄”这一标签服务的,是仅仅作为强化主题的叙事元素而存在的,直接融汇在全力彰显主题的叙事节奏之中。

反观国产高概念电影,那些耗费巨额投资却未能取得全面成功的范例,往往都是喜欢在影片的叙事主题中掺入过多的所谓“内涵”,导致核心思想不突出,使观众的外在感官在接受声光画冲击的同时,内在思维还纠结在“这电影是想说什么?”的疑问之中,难以厘清故事的来龙去脉。如2005年以特效著称且大牌云集的影片《无极》,主题看似关于“尊严”与“爱”,但试图展现两者的剧情却头绪万千,每一个角色都在影片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位置且亦正亦邪,影片内容更是很难用一句话概括清楚,最终落得叫座不叫好的结局。

主题的时尚性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高概念电影成功的砝码。“在以消费为社会生活和生产主导动力的现代社会中,大众文化的生产和消费遵循着市场法则。在资本增值逻辑的推动下,大众文化产品迎合并助长人们的潜在心理和本能欲望满足。”③苗元华:《消费主义时代电影的怀旧叙事与文化记忆——兼论<山楂树之恋>》,《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因此,高概念电影的主题如果能顺应时代潮流,符合时下受众品位、欣赏习惯和心理诉求,并以此为基础引领时尚,必然会顺理成章地成为受众所喜闻乐见的产品。成功的例子包括“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之战略防御计划”大热时期的美国电影《星球大战》,迎合已经走上社会舞台成为社会主流群体的八零后的怀旧情结的国产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等。

2、叙事手段

对于大多数高概念电影来说,电影化叙事所占的比例往往高于文学叙事,其多注重画面的叙事性,强调视觉冲击效果;注重音乐的辅助叙事作用,强调气氛烘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影的制作技术和放映介质都日趋高科技化,高概念电影带给观众的感官体验也愈加极致了起来。在美国,从早期的特技技术《007》系列,到数字技术《泰坦尼克号》到3D技术《泰坦尼克号》的转变,再到3DIMAX电影《阿凡达》、《地心引力》,无一不是依赖高科技技术给电影观众带来视觉盛宴。而先确立一个音乐主题,再在影片中反复使用以加强戏剧效果、烘托情节气氛、提高影片辨识度的做法亦在美国高概念影片中屡见不鲜。如《变形金刚》系列影片,当其片头曲响起时,观众便能立刻调动情绪细胞快速进入接下来将要感受到的电影化叙事中,并始终以不断改变的节奏和调性辅助剧情的起伏,陪伴观众体会影片叙事的高潮。也正是因为在影片中的高频出现,主题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影片的标签,美国的电影制片方往往会抓住机会将经典的电影配乐制作成为电影原声大碟在音乐市场进行推广,通过销售作为电影衍生品的音乐制品的版权,进一步扩大利润,如《指环王》等。

中国的高概念影片在其兴起的初期,也以视觉冲击为主的感官效果作为追求目标,不惜投入重金用于电影的场景搭建与后期的数字技术介入,甚至将电影画格内的色彩设计用到极致以求对观众的眼球形成刺激,如《画皮》系列影片,即将服化道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加之精湛的后期技术,使整部影片的画面质量升级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此后延续了第一部制作风格与叙事策略并同样取得不俗成绩的《画皮2》,更是印证了《画皮》在制作上的成功。不过,这些在感官体验上高人一筹的影片,多数都落得叫座不叫好的尴尬境地。其根本原因在于,国产高概念电影的特技水平相较好莱坞高概念电影而言堪称悬殊,无法依靠数字技术掩盖叙事策略上的不足。此外,中国高概念影片中的配乐多停留在“背景音乐”阶段,常以为叙事服务为目的,少有制作精良可以独立出版的配乐作品,迄今为止,只有《画皮》的主题曲《画心》、《满城尽带黄金甲》的主题曲《菊花台》等极少数电影配乐,以单曲的形式做了版权发行,这又在无形中令国产高概念电影丧失了部分盈利阵地。

3、对市场的把控能力

在同样是在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核心目标的前提下,好莱坞高概念电影对市场的把握往往更加稳妥。这得益于在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实践经验为好莱坞高概念电影建立的相对稳健的市场模式。一、严格遵循“高概念”核心理念的影片份额占据较高比重,而有成功先例可循的影片又占据其中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比重。如2008年,国内票房排名前五的好莱坞电影,依次为《007大破量子危机》、《木乃伊3:龙帝之墓》、《全民超人汉考克》、《钢铁侠》、《纳尼亚传奇2:凯斯宾王子》,这些电影不仅都是完全遵从“高概念”核心理念的感官精品,而且除《钢铁侠》外,无一不是有成功先例可循的系列电影,而《钢铁侠》则是2010年《钢铁侠2》、2013年《钢铁侠3》的成功先例本身。二、同样的主题标签不断重复出现必定会给受众带来审美疲劳,对此,好莱坞的应对方式是持续进行应用于电影制作的新技术探索,不断创造更为新颖的感官模式。如拍摄技术上从胶片摄像到与数字摄像相结合,制作技术上从2D转3D数字技术到全3D摄像技术,放映介质上从普通银幕到IMAX巨幕,甚至连3D眼镜也从时分遮光3D眼镜到偏振分光式3D眼镜等等。三、注重周边市场的开发。当一部高概念电影获得巨大票房成功之后,制片方会第一时间推出周边产品,包括ios游戏、手伴、主题公园等,甚至在此基础上对周边产品再次进行深度开发,如出品蓝光DVD机。

相比之下,虽然中国的电影公司为了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已经逐步建立“大电影产业”概念,使电影产业链不断向前后端和周边延伸与细分,并不断拓展其发行、放映渠道,但是,宏观上的产业链构建并不能直接改善“高概念”这一电影类型的状况。对“高概念”电影本身的制作模式和发行流程不够明确精准,很难使一部“高概念”电影取得全面成功。结合上文提到的高概念的定义,我们可以将2002年上映的《英雄》看做是中国高概念电影的开篇之作。这部以3000万美元投资斩获近1.8亿美元票房收入的国产电影,成为追求经济利益的电影制片方的榜样,随后大投入、大场面、大制作、大明星阵容的国产“巨片”接连出现。可遗憾的是,它们的票房成绩每况愈下。究其原因,电影主创团队试图将《英雄》看作“成功的先例”加以模仿,但模仿的对象却仅限于不惜成本的巨额投资以及制作华美画面、打造明星阵容这些外在的表现形式,至于受众对其褒贬不一的独特叙事方式和模凌两可的主题内容这些内在的成功诱因却未曾进行深入分析。或者说,《英雄》在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标准的高概念电影,它的成功,并不应该被看做是“可以遵循的先例”——在当下高概念电影市场中,受欢迎的永远是独树一帜的声光画体验加简单明确的主题,二者缺一不可。可喜的是,在历经2007年国产高概念电影的沉寂期之后,2008年起,中国高概念电影开始真正以市场为指向,紧扣高概念核心理念做文章,理性投资,步入正轨。在应对可能出现的感官体验审美疲劳方面,国产高概念电影也做出努力,除了改善3D制作技术、制作国产3D电影之外,还包括研发出将矛头对准IMAX的中国巨幕产品——DMAX。不过,关于国产高概念电影的周边市场开发问题,似乎并没有引起业内广泛关注,目前,除了传统的音像制品出版和隶属该范畴的VOD视频点播、个别影视基地打造的旅游项目之外,虽然出现了电影周边网游开发,如张艺谋担任艺术指导的页游《十面埋伏》等,但多只停留在版权合作方面。由此可见,中国目前的“大电影产业链”仍停留在传统电影产业链范围内进行布局,高概念电影周边市场深入开发之路任重而道远。

三、高概念电影的发展之路

1、“奇观”高概念阶段

“奇观”高概念阶段是高概念电影发展的初级阶段。“该类电影在色彩、用光、构图、场景、声画处理等方面,围绕‘悦目悦耳’的目的增强观赏性,具有华丽和炫目的试听迷幻效果,是以追求‘声色之美’为市场号召,以视觉震惊、视觉奇观为美学追求的一类电影”①吴敏:《我国视觉奇观电影的发展脉络与市场出路》,《当代电影》,2010年第6期。,特点在于将电影的表现重心放在画格之内银幕之上,对故事本身以及如何讲故事并未精雕细琢。“奇观高概念”多围绕“大投入、大制作、大场面、大明星、大市场”的理念进行创作,不惜斥巨资追求视觉冲击力和声光画相结合的感官体验,并不计成本地进行宣传。而一部好的高概念电影所包含的远远不止这些。虽然它强调主题简单和故事形式的线性叙述,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永远在经典叙事模式、线性因果结构中“老瓶装新酒”地循环下去。而不重视叙事策略的运用,也恰恰是这个阶段的高概念影片不为电影批评界看好,认为其是只讲商业性不讲艺术性的纯商品,甚至从艺术角度看,是根本不入流的电影,也是电影“快消品”化,普遍叫座不叫好的原因。

在好莱坞,“奇观高概念”的票房成绩并不理想,除却投资2亿美元的《2012》取得了7.3亿美元的票房以外,《环太平洋》、《超级战舰》等均不乐观。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投资两亿美元的科幻片《环太平洋》的全球总票房约为4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贡献了1亿多美元,为全球之最,由此看来,“奇观高概念”在中国并不是没有市场,而是中国的电影创作者没有把握住作为“奇观”高概念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使国产“奇观高概念”输给了好莱坞“奇观高概念”。

必须说明的是,我们只能说“奇观高概念”是“高概念”发展的一个相对原始的阶段,绝不能说“奇观高概念”是失败的高概念电影。首先,绝大多数“奇观高概念”都是盈利甚至是谋取到巨额利润的,仅此就可以认定它们是成功的了。第二,即使高概念电影发展到顶级阶段,也仍然需要“奇观”的助阵——毕竟高概念电影的价值在于娱乐大众,在于造梦,在于让寻求放松与享受的观影者邂逅脱离平凡世界的感官刺激。

2、“情结”高概念阶段

电影作为造梦使者,长于通过制造幻象,使观众在现实中难以满足或无法实现的某种心理与情感需求得到替代性满足,观众的这种心理与情感需求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荣格所指出的“人类终究无法成为完人的道德冲突”所造成和出发的“情结”,“从临床意义来看,情结多属于心灵分裂的产物。意思也就是说,它们原本是一个完整体,但由于原型作用、创伤性经验、情感困惑或道德冲突等,都会导致某种情结的形成。当外界生活中或内心生活中某些‘扳机’式的诱因一旦撞及这些内在情结,就会引爆。事实上,存在于人们人格中的情结很多,但不一定个个都被引爆,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在世界的诱因。但在另一方面,即使它不被引爆,可能也会以更加不为意识所注意的方式在发生作用。情结爆发后,可能事情已经过去了,它的作用并不一定就及时结束。”②范红霞,申荷永,李北容:《荣格分析的心理学中情结的结构·功能机意义》,《中国心理卫生》,2008年第4期。,从这个角度上看,“情结”高概念电影恰好就是外界生活中撞及并引爆这些内在情结的“扳机”。

大多数好莱坞电影创作者对于“情结”高概念电影的“扳机”作用的运用,实际上是分为两个进程完成的。一是瞄准人类由于种种内在或外在因素导致的情结,而创作出能够引爆这种情结的电影,以求通过影片来迎合人们的这些情结,并通过高质量的感官体验给拥有这些情结的人提供一个情感发泄口,以达到吸引观众、赢取利润的目的。但是在这个进程中,电影的主题往往是基于“高概念理论”中关于“创新与时尚”这个部分生发而来的,表现方式也是“奇观”高概念式的,也就是说,其出发点是“奇观”高概念而并非“情结”高概念,但是却在事实上起到了触发受众某种“情结”爆发的“扳机”作用;二是利用受众“情结”被触动爆发后情绪和心理上持续波动的那一段时期,再就同一“情结”做文章,也就是开始宣传该“扳机”影片的第二部,继而在受众的期待中尽快将第二部推上银幕,并根据市场情况决定是否进入下一个相同的循环模式。而那些拥有某种特定情节但不知自的受众,由于他们的特定情结在以不为意识所注意的方式发生着作用,所以,都极有可能或早或晚地在影片一而再再而三的冲击之下引爆,从而成为该影片的忠实拥簇,这也正是“情结”高概念电影比“奇观”高概念电影在笼络受众群体、扩大收益上的高明之处。而为了不断地吸引观众,为了避免审美疲劳的产生,系列电影的创作者会在视觉特效上下更多的功夫,力图每一部续集都比前一部更富视觉冲击力,更富声光表现力。如瞄准人们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技术困惑如“千年虫”问题、引爆人们数字恐慌情结的黑客题材系列电影《黑客帝国》等。

在中国,历经2002年至2006年“奇观”阶段高概念电影口碑与票房的可悲“双失”之后,沉寂了一年的国产高概念电影在2008年重新步入观众的视野,并直接进入了“情结”高概念阶段。国产“情结高概念”开始更多地追求电影化叙事与文学叙事的有机统一,将视觉影像与情节叙事看做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不再单纯为了追求视像感官而忽略文本的叙事,同时摒弃了此前对文学叙事的应用追求陌生化与疏离感的做法,转而强调叙事的有效性,并重视语言的冲击作用。因此,“情结高概念”在主题内容上将“简单的主题和时尚的创意”作为结构故事的出发点,同时注重所选创意与时下某种情结挂钩;在表现形式上,根据故事内容或时代特色更加细致入微地调整画面色调,依靠画质细节的衬托作用来辅助叙述故事;语言上,注重口语和流行语的使用,以消除一切可能存在的间离感,使影片所传达的“情结”与受众自身所拥有的“情结”融洽地合二为一。同时,该阶段的国产高概念电影不再盲目追求高成本大投入,而是开始核算所需成本的合理性。作为高概念电影来说,除去技术上的“大制作”、场景上的“大场面”,其高额投资部分一般仅剩明星班底的费用,目前,在国内,一线明星班底的票房号召力往往会高于一个口碑好故事的票房号召力,因此,国产“情结高概念”展现出的特点就是“时尚主题+特定情结+明星效应”,而这个组合确实也取到了令人满意的票房成绩。如2008年,相亲节目的电视收视率一路飘红,“相亲”成为彼时社会热议问题,“相亲”成为一种流行也成为适龄单身男女绕不过去的情结,以相亲为主题的《非诚勿扰》系列电影应运而生,这部以绚丽的祖国风光为画面特色、云集一线班底的影片的正集与续集,总共投资1亿人民币,取得的票房收入为8.3亿人民币。当然,“情结”阶段的国产高概念影片也并不都是放弃画面的视觉冲击与声光的感官体验的,如2014年初的3D影片《大闹天宫》,就是以3亿人民币投资换取约10亿人民币票房收入的大投资、大制作的实例,但是,这部影片的创意和题材均来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古典文学名作,这便会使多数受众产生一种对于传统文化的亲切感,甚至引发部分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观众对于童年的回忆,加之影片又是以高科技渗入下的别样感官体验为卖点,“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自然也就形成了对观众的双重吸引力,而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影片无疑是“奇观”与“情结”相互叠加的产物,可以视为“情结”高概念阶段的高端电影作品。

“情结”阶段的高概念电影由于将叙事重点放在了寻找与目标受众“情结”相契合的主题、营造与目标受众“情结”相契合的气氛上,故而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影片叙事的故事性,而不注重叙事策略、没有把故事讲好的影片,注定难以获得理想成绩——如投资2.5亿人民币、云集各路明星、用心打造视觉效果、以“饥饿”触及中国人难以挥去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天灾人祸”情结的影片《一九四二》,就仅以3.7亿人民币的票房惨淡收官。

3、“故事”高概念阶段

这个阶段的高概念电影在秉承“高概念”核心理念的前提下,大致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奇观+故事”,二是“奇观+情结+故事”。相比之下,后者的数量少于前者,因为当一部影片所讲述的故事和其讲述方式足够吸引人的时候,便不会再过多方便依赖触发受众内心情绪来吸引受众,而视听享受却依然在受众需求中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在好莱坞,最为成功的例子就是以2.3亿美元投资斩获27亿美元的《阿凡达》。这部将3D技术发挥到极致的视觉大片,继续秉承对一直以来人类所具有的探究未知外太空情结的触动,一方面注重作为一部高概念电影对直白简单的叙事方式的要求,采用经典叙事形态强调叙事的故事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将故事的情节叙事、矛盾冲突铺排在掠夺者与被掠夺者双排叙述中,使用双时空相互交错的叙事结构,使得一部以线性时间为叙事线索,以封闭单一的事件因果关联为叙述动力来推动叙事进程的影片,呈现出插曲式叙述状态,加之对叙述线索本身做出了对比交织式的并置性处理,最终在这部影片中成功升级了“高概念电影”的叙事手法,使之成为一部以精彩故事为核心、以触动情结为手段、以震撼感官为表现方式的在电影的“高概念”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精彩影片。

在国内,故事讲得好的影片有很多,同样以2002年以来的影片为例,像《手机》、《天下无贼》等,不仅在故事上引人入胜,在思想内涵上也是力图对社会现实有所反思,但是,无论从这些影片的视听效果还是资金投入与票房成绩来看,它们都不能算作是严格意义上的高概念电影,因此,我们遗憾地认为,目前的国产高概念电影,还没有进入“故事”高概念阶段。不过,从国产高概念电影自“奇观”阶段发展到“情结”阶段仅用了短短五年时间可以推断,其自“情结”阶段发展到“故事”阶段的用时也将不会太久。尤其是从近两年来看,2012年,位居内地电影票房总排行榜首位的《人再囧途之泰囧》便开始呈现“奇观高概念”之高票房低口碑的情况;到了2013年的《私人定制》,这种情况演变为“奇观”高概念阶段中后期时的影片一样的命运——不怎么叫座,也不怎么叫好;截止到目前,仍稳居2014年内地电影票房总排行榜前两位的3D巨制《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和跟进电视真人秀趁热打铁制作的真人秀电影《爸爸去哪儿》,极有可能会分别由于其倍受诟病的叙事和不可复制性,淡出此后的票房市场,而对于“高概念”来说,那些票房成绩不被看好的电影,都将会被淘汰出局。

4、“情怀”高概念阶段

作为为商业利益而生的高概念电影,在具备了电影化叙事和文学叙事的两重特性后,是否可以在思想性上也崭露头角?好莱坞高概念电影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进入目前能够看到的“高概念”电影的最高阶段——“情怀”高概念阶段。这个阶段的高概念电影几乎具备以上所有阶段的优质特点,并深化了高概念的核心理念——如果说“故事”高概念阶段对电影提出的要求是叙事直白不意味着不讲叙事策略,那么“情怀”阶段的高概念对电影的要求就是主题简单但并不肤浅。而当高概念电影进入这个阶段之后,其发展空间便仅剩技术层面的提高了。

这个阶段的成功案例包括很多好莱坞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如《我是传奇》,影片用追夜者可怖的CG形象和对追夜者与主人公Neville之间的角逐,以及寂静紧张的氛围营造制作出别具一格的感官体验,利用人们的“末日情结”,依托一个“永不放弃个人职责”的简单主题,讲述了一个人对抗一群暗夜者的故事。在叙事策略上,影片不断使用闪回镜头,让大祸将至前城市的混乱与病毒彻底发作后城市的空寂对比,将Neville对妻儿的感情与追夜者对爱人的感情做对比,使得整个叙述过程节奏紧凑引人入胜。而影片通过细微之处所展现出的情怀则更加深刻——主人公黑人Neville痛恨种族主义者,但是面对追夜者的时候自己却是彻头彻尾的种族主义者,他以为自己是在救赎别人,其实却需要被救赎。而在这个意义上,影片的主题还可以再上升一个高度——Neville的孤独,象征着道德上的孤独,他的拯救,象征着道德上的救赎,可他的孤独并不是真的孤独,因为Anna和Ethan的出现;他的拯救也不是真的拯救,因为自己陷入了道德真理的苑囿。像这样一部投资1.5亿美元、收入5.8亿美元票房的作品,作为高概念电影来说,虽然成绩上仅算理想,但整体内容上可谓极致之作。

在中国,投资1.2亿人民币的《唐山大地震》,邀请全明星班底加盟,抓住人们的“地震伤痛”情结,对唐山大地震的视像还原逼真而震撼,以灾难和母爱为主题,以时间为线索,以相对分散的类散文式叙事结构讲述了一个历经地震伤痛的家庭里每个成员所发生的故事,其内涵包括母爱的无私,包括亲情的撕裂与修复,包括巨大灾难之后人们心灵的重建之路,已具备“情怀”高概念电影的萌芽。

猜你喜欢
情结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幾樣概念店
告别“GDP情结”
难舍难分的情结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一名人大代表的扶贫情结
论间接正犯概念之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