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
社区康复发展的历史及我国社区康复事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李卓①
本文通过回顾社区康复发展的历史,剖析《社区康复指南》,明确社区康复的定义及内涵,理清国内社区康复的发展脉络,针对我国社区康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对策,探讨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本土化社区康复发展战略。
国际社区康复; 社区康复指南; 国内社区康复; 合理化对策; 本土化发展战略
残疾人是处于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残疾人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问题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1]。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越加认识到,要想满足众多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必须建立一种措施简单、易行、覆盖范围广的社会化、家庭化的康复服务模式,并基于此模式提出于2015年实现“人人享有康复”的宏伟目标[2]。本文通过总结国际、国内社区康复发展的历史,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分析我国社区康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对策,探讨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本土化社区康复发展战略。
1978年社区康复的概念由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提出,以帮助大量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残疾人获得基本康复服务。到目前为止,国际社区康复已有30余年的发展历史,不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世界各国的社区康复提供了理论框架、技术支持、经验借鉴等,惠及众多弱势人群。以下对国
际社区康复的发展进行简要总结:1978年《阿拉木图初级卫生服务国际会议宣言》首次提出康复要以社区为基础的思想,主张利用社区资源开展残疾卫生服务。1989年WHO发表《关于残疾人的社区培训》,主要介绍了社区层次、地区层次、省域层次和国家层次的社区康复转诊服务系统[3]。1994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联合发表了第一份《社区康复联合意见书》阐明了社区康复的概念、目标、实施方法和可持续发展的要素,将社区康复从“社区治疗”模式转变为“医学—社会”模式。2003年5月社区康复国际协商会议在赫尔辛基召开,提出在社区康复实施过程中,不但要提供高效的服务,更要注重将社区康复发展融入到社区发展整体规划中[4]。2004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联合发表了第二份《社区康复联合意见书》,反映了社区康复的发展演变,强调社区康复的受益人不仅仅是残疾人,而是社区内所有人,它是一种社区整体发展战略[5]。2006年《残疾人权利公约》提供了权威性的残疾人法律与政策性框架,为保障残疾人权利,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以及有效开展社区康复服务提供了理论依据。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残疾与发展联盟共同出版了《社区康复指南》,运用包容性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全面构建了新的社区康复体系[6]。
2.1 康复医学与社区康复 康复医学与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共同构成全面的医学,其对象是急、慢性损伤、老龄、先天发育障碍的患者,着眼于病、伤、残者的功能障碍,以局部和整体功能的提高为目标,最终使患者提高生活质量,重新融入社会生活,因此,康复医学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患者本身,还包括其周遭的家庭及社会环境,这就要求患者、家庭及所在社区共同参与康复服务计划的制定与实施[7]。
2010年《社区康复指南》中依然沿用1994年和2004年《社区康复联合意见书》中对社区康复的定义。社区康复,或称基层康复,是指依靠社区本身的人力资源,建设一个有社区领导、民政人员、卫生人员、社团、志愿者、残疾者本人及其家属参加的社区康复系统,在社区进行残疾普查、预防和康复工作,使分散在社区的残疾者得到基本康复服务,它是“为残疾人康复、机会均等、减少贫困和融入社会的一种社区发展战略”,需要患者、家庭、政府以及多部门的共同协作[7-8]。由此可见,社区康复与康复医学的内涵是一脉相承的。
2.2 社区康复的原则及内容 按照2010年《社区康复指南》的要求,实施社区康复要遵循全纳、参与、可持续和赋权四项原则,它是指导各国实施康复发展战略的通用原则[9]。依据此原则,社区康复的内容涵盖了健康、教育、生计、社会和赋权5大领域25个元素(图1)。健康指残疾人能享有健康教育、疾病和损伤预防、医疗、康复和辅助器具等服务,这也是目前大多数地区社区康复最主要的内容。教育的目标是使残疾人享有受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权利,其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学前教育、初级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等,以使其最大限度发挥自身潜能,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我价值。生计包括技能发展、自我就业、雇佣就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保障5个方面内容,目的是使残疾人享有工作的权利,得到相关的技能发展,减轻残疾人贫困。社会部分注重残疾人内心和精神世界的建设,支持残疾人全面行使自身权利,积极参与家庭和社会生活。赋权既是社区康复的实施原则,也是其康复内容,要求残疾人切实参与到社会康复工作中,倡导残疾人既是服务的受益者,也是贡献者。社区康复的五部分内容对于残疾人身心发展及社会融入均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部分内容可以有所侧重。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社区康复刚刚起步,经过20多年的发展,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以《残疾人保障法》为核心的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律体系。根据《残疾人保障法》,国务院还颁布了《残疾人就业条例》和《残疾人教育条例》。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和立法机构颁布了地方性法律法规,以促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纵观我国社区康复发展的历史,其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0]。
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1986~1990年)。1986年8月我国派工作人员参加世界卫生组织举办的“现代康复原则、计划与管理培训班”标志着内地社区康复的正式开展。同年,卫生部在山东、吉林、广东、内蒙4省(区)开始试点工作。
第二阶段是试点阶段(1991~1995年)。《中国康复医学事业“八五”规划要点》和《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将社区康复纳入其中。在此期间全国已有62个县(区)开展社区康复示范工作。与此同时,民政部门也将残疾人康复纳入其城市社区服务的范畴。
第三阶段是全面推广阶段(1996~2001年)。《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明确了社区康复的目标,促进了其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康复服务指导站初步建立,由中国残联统一管理,并给予技术上的指导。与此同时,一系列的康复教材、指导丛书相继出版,社区康复训练与服务指导专家组成立,使得我国社区康复向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图1 国际残疾人社区康复框架
第四阶段是快速发展的全新阶段(2001年~至今)。在前三个阶段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的社区康复建设已初见端倪。社区康复作为社区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必将惠及社区内所有人,在整体的社会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我国的社区康复事业在短短的二十几年中突飞猛进的发展,从无到有、从点到面,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但是与国际社区康复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一段差距[10-11],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对社区康复的认识存在误区 我国社区康复起步较晚,民众康复意识薄弱,对社区康复的理解仍然停留在生理功能恢复的层面上,甚至一些助残工程亦倾向于医疗康复方面,包括:“九五”期间的白内障复明、矫形器装配、聋儿听力语言训练、肢残者系统训练等。“十五”期间社区康复的工作导向也是形成康复训练服务网络,盲人行走导向,精神病康复训练与服务等。但是,真正意义的社区康复不应只关注医疗康复层面,它是要为残疾人提供全面的康复,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3个维度,最终目标是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促进其融入社会。
4.2 社区康复人才匮乏,技术力量薄弱 我国残疾人人口数量庞大,而相应的康复专业人才少之又少。据统计,2010年我国需要康复治疗师的人数是3.5~6.9万,而目前我国各类康复技术人员人数总和不到2万人,其中康复治疗师只有12 000人,因此,很难满足社区康复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再者,社区康复是跨学科的综合工程,除了专业的康复医学人才,还需要社会工作者、心理专家、志愿者、行政部门等,只有各相关部门鼎力合作、共同参与,才能确保其可持续发展[12]。因此,培养一专多能的高素质的社区康复人才是我国社区康复事业发展的关键,也是一个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4.3 社区康复资金严重不足,筹资渠道单一 目前,社区康复的社会化筹资渠道尚未建立,其建设与发展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而国家财政拨款存在拨款难、延迟到位的问题,加之地方政府财政有限,对社区康复的投入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致使社区康复工作缺乏有力的物质保证,严重削弱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4 残疾人及其家属康复意识淡薄 一些残疾人及其家属由于受经济、文化、传统观念、个人意识等因素的影响,对康复的认识度不高,消极对待疾病,怨天尤人,不能积极配合治疗,更有甚者产生轻生的想法,这些均会导致最佳康复治疗时机的延误,影响残疾人功能的恢复。
4.5 社区康复地区发展不均衡 我国残疾人口数量多、分布广、各地区发展水平差异大。以往社区康复的开展大多在城市社区进行,但我国6000万残疾人中,有4000万生活在农村,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医疗卫生条件较差,资源匮乏且覆盖面不足,医疗保障水平比较低,这些因素严重制约
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开展。
5.1 加强立法,完善社区康复政策 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是社区康复开展的有力保障,因此要加大全国及地方人大有关残疾人社区康复的立法、执法力度,使残疾人发展事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确保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借鉴国际社区康复发展的成功经验,在《残疾人保障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残疾人保险法》、《残疾人福利法》等,多层次、全方位促进社区康复的开展。
5.2 加强社区康复队伍建设 按照《全国残联系统康复人才培养规划(2005~2015年)》的要求,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加强社区康复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专业康复机构编写培训大纲和教材,各级康复资源各尽其能各司其职,发挥综合性医院康复科的技术优势,对社区康复提供技术支持与指导。加强各级各类院校康复医学学科建设和康复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教育,不断为社区康复的发展输入新鲜血液。对目前从事社区康复工作的相关人员进行分层管理,一线专业技术人员接受正规在职培训,对社区康复协调员完善持证上岗制度,对康复管理人员普及康复专业知识,强化康复意识,注重对助残志愿者的培训工作,最终建立一支规模适中、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残疾人康复工作人才队伍[13]。
5.3 建立有效的筹资机制 各级政府加大对社区康复的专项经费投入,但国家财政不再是其发展资金的唯一来源。通过与社区中物业管理公司、居民委员会、教育部门、服务机构等的共同合作,实现社区内资源的共建共享。动员社会中非政府组织参与到社区康复事业中,开展助残、募捐等公益活动。积极探索在经济条件较好地区实行社区康复合理收费的补偿机制。
5.4 提升农村社区康复 我国城乡长期处于二元结构,农村与城市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使扶贫工作向社区康复重点化倾斜,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切合实际的推广受益面广、简单易行、经济适用的康复技术,开辟多层面的服务形式,拓宽服务渠道,使残疾人得到最大化、最优质的康复服务。
5.5 建立本土化的社区康复发展模式 由于世界各地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各异,因此,不能一味照搬国际模式。在我国社区康复发展的进程中采取辩证的思维,既要引进国际先进理念,又要结合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探讨本土化的发展模式[14]。例如:《社区康复指南》包含健康、教育、生计、社会、赋权5部分内容,但依据我国目前的客观条件,这5部分内容不可能全部实施,必须有选择性地侧重与割舍。根据国内社区康复多年的实践经验,目前中国社区康复要以完善残疾人健康为主,重点发展残疾人教育和生计,有选择地进行社会和赋权的部分实施。所以,我国社区康复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逐步完善和扩展,渐进中实现残疾人社会融合的目标。
国际社区康复为全球社区康复的发展提供先进理念和一般原则。我国社区康复起步较晚,虽然在二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仍有很多不足之处。目前,我国社区康复重点放在医疗康复上,社会和赋权领域探及甚少,没有形成规范,所以,我国社区康复存在很大发展空间,这就要求大家正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遵循灵活、务实、支持、协作的原则,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15]。
[1]朱怡.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
[2]吕敏.城市残疾人社区康复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3]郭悠悠,刘林.残疾人社区康复的历史与现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1):154-161.
[4]孟晓,韩纪斌,曹跃进.试论社区康复的国际理念与中国实践[J].残疾人研究,2011,1(4):41-47.
[5]张金明,刘宇赤.社区康复与两个体系建设关联性分析[J].残疾人研究,2013,3(3):59-62.
[6]邱卓英,李多.现代残疾康复理念、政策与社区康复体系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7):601-605.
[7]中国全科医学编辑部.全科医生小词典—康复医学与社区康复[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38):3808.
[8]刘林,郭悠悠.残疾人社区康复的认知与实践[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7):609-612.
[9]张金明,刘宇赤,银芳,等.试论国际社区康复与我国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J].中国康复,2012,27(6):478-480.
[10]唐斌尧,丛晓峰.国内社区康复事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2003,19(1):16-24.
[11]施肖峰.中国社区康复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医院管理论坛,2004,7(93):56-59.
[12]张金明.社区康复需要跨学科发展[EB/OL].www.chinadp.net.cn.
[13]张金明,赵悌尊.国际社区康复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社区康复工作的思考[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3):184-186.
[14]李莉.残疾人社区康复模式探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6):93-95.
[15]黄耀明.社区康复模式及本土化发展策略探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5(1):35-39.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 and the Status,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BR in China
/LI Zhuo.//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4,11(18):124-127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 (CBR),analyzed 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 guidelines,cleared the definition and connotation of CBR and clarified the development of CBR in China.In order to solve problems appeared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this paper put forward reasonable countermeasures and discuss establishment of local development strategy which accordance with our country’s condition.
International 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 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 guidelines;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 in China; Reasonable countermeasures; Local development strategy First-author’s address:Beijing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Beijing 101101,China
10.3969/j.issn.1674-4985.2014.18.041
2014-04-07) (本文编辑:欧丽)
①北京卫生职业学院 北京 101101
李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