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茹
中学地理课程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它关注学生对日常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的理解,也影响学生的生命历程。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并促进每个学生的终身学习与未来发展,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地理学习能力包括从各种地理知识载体获取信息的能力、领会地理信息的含义并将其表达出来的能力、处理和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等。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知识的迅速增加和信息获取手段的日新月异,地理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变化。要想使学生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把地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上,特别是获取地理知识、善于发现并思考地理问题、灵活应用所学地理知识的能力。
教会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会学、会问。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会问就等于不会学习,具备质疑能力才是会学习的重要指标。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比如:对课本节题、标题的提问。节题、标题是对课本内容的高度概括,这类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课本基础知识。也可以结合地图提问。如学习青藏地区的人口分布时,笔者提供了一幅青藏地区人口密度分布图和青藏地区与其他三个地区面积及人口占全国的百分比对比表格,然后启发学生根据资料和图表提出问题。学生经过观察地图,提出“青藏地区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青藏地区东部和南部人口多?”“为什么青藏地区比其他地区人口少?”等问题。
创设“问题”课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提出: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我的做法是:1.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设疑, 让学生自主探索,体会学习的快乐。如在学习俄罗斯这一内容时,教师告诉学生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而人口只有1.5亿,但它却要进口农产品。学生感到意外,于是通过教师提供的有关材料,如俄罗斯的位置、地形、气候、人口等信息,自主解答问题。2.层层设问,培养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抓住问题的关联性,构成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链,使学生的探索活动在有序和谐中展开,提升学习能力。学习中东匮乏的水资源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一组富有层次感的问题让学生借助问题深入思考,逐步形成地理思维。
开展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分析、决策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在小组合作中,学生既能满足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同时还能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构建更深层次的理解。如在讲日本的工业布局时,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本田汽车生产公司的老总,会将总部设置在哪里?为什么?请借助地图册,从地形、交通、原料来源、劳动力、市场等方面分析讨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出工厂总部的位置,并依据地图阐述理由,验证自己布局的合理性。
借助多种媒体,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归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积极利用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和丰富地理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在学习《中国的旅游业》这一内容时,在学生们了解了旅游业的含义和意义及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后,笔者让学生们自由组合形成六家“旅行社”,各组推荐一名“经理”,带领本组成员调查北京的旅游资源,开辟特色旅游。学生们利用两周的课余时间,搜集了大量的资料,经过加工、整理,制作出了图文并茂的电子作品。在课堂上,每组派出代表演示讲解,展示探究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借助多种媒体和已经具备的地理知识和学习方法,发现问题,整合资料,逐渐提升了搜集、整理、归纳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不仅给学生创造了发展思维的空间,而且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自我更新的良好机会。我们要利用好这个机会,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在地理教学中克服“急功近利”的倾向,摒弃应试教育的旧模式,树立对学生终生负责的思想,让他们学习富有生长性的地理知识,获得充满智慧的策略性知识和地理学习能力,逐步成为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
编辑 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