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更好地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广大党员师生的思想凝聚到中央精神上来,进而推动学校全方位改革发展,日前,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党委组织召开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精神专题座谈会。本刊摘发其中观点,以飨读者。
学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举措(党委书记 杨学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围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贯彻落实《决定》精神,推动高校改革发展,重点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转变观念,强化改革精神。改革是发展的关键,思路是改革的基础,观念则是改革的前提。为此,我们要力求做到三破三立。即“破”故步自封、井底之蛙的封闭意识,“立”放眼世界,博采众长的开放理念;“破”闲情逸致、得过且过的散漫作风,“立”只争朝夕,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破”明哲保身、怨天尤人的畏难情绪,“立”敢想敢干,勇往直前的创业志气。
第二,根据国家经济社会需要,完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决定》指出,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对于学校来讲,要进一步改革过于强调语言技能而文化教育不足、国情了解不深、能力培养滞后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复合型、复语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创新党建工作,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决定》提出,改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办法,坚决纠正唯票取人、唯分取人等现象。这为高校党的组织建设,尤其是选人用人机制的改革创新上,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指南。
第四,坚持育人为本,培育合格人才。《决定》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培养其做人,完善其人生观和价值体系。因此,高校的改革创新着眼于满足青年学生成长的全面需要。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争创一流(校长 韩震)
《决定》提出,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学校下一步改革要着重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优化结构。要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增加生产性的人员比例而减少其他服务性人员的比重;要优化教师的学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使其符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要优化学术组织结构,使其有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有利于知识的交叉融合;要优化管理部门结构,避免部门之间职能交叉,相互推诿。
第二,凸显“外”字特色。比如,学校的公共外语应该尽可能地达到专业水平,这才符合北外这种凸显“外”字特色的学校,才能凸显我们的水平。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能力方面要凸显北外特色和优势。
第三,坚持学术驱动和追求卓越。所谓学术驱动,就是全校各个部门,包括校长,都要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所谓追求卓越,就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全校师生,包括管理人员,应强化这种意识,通过改革释放我们的红利。
改革是国家进步的动力(英语学院教授 张中载)
第一,深化改革是强国之基。历史上任何社会任何国家如果没有改革都会要衰亡的。中国现在的改革就是:我们要崛起,要复兴。我们要找准自己的问题来改革,改革就是非常巨大的正能量,所以我认为这次全会对于今后中国的发展将会起很大的作用。
第二,国家应该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支持力度。要纠正重理工轻人文社科的现象,很多科学家包括钱学森都讲过,如果一个国家重理工轻人文社科将带来严重的后果。所以在学科设置方面,教育部包括全社会都应该注意这样的问题。同样,不应把学校分成 “985工程”“211工程”等三六九等,应该按照对社会的贡献、国家的需求,以及办学的特色来进行分类并给予财政上的支持,不要形成全国高校贫富不均、差距太大的局面。
第三,尊师重教是立国之本。应该继续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高教授的地位,解决我们国家现在面临的留不住人才,人才外流的问题。
《决议》提出一个关键词:优化。第一,是学科建设的优化,学科建设应该走出一条新路子;第二,是队伍的优化,一个是教师队伍,一个是干部队伍。
外语学科如何服务于中国改革开放新浪潮(欧洲语言文化学院院长 赵刚)
第一,《决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具体到北外,就是抓住机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学校都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的历史阶段,学校应该依然站在时代的前面,站在改革的潮头,继续承担起作为一所以外语学科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第二,《决议》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体到北外也有一个提高自身治理能力的问题。这些年学校在学科建设、行政管理等方面也沉积了一些问题,希望能够通过不懈努力,不断优化学科结构,提高管理水平,使学校的方方面面有一个全新的发展。
第三,《决议》强调市场在资源分配中的决定性作用。具体到北外,就是如何做到既承担起为国家培养战略人才的崇高使命,又能不断适应市场、社会对学校的需求,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话题。既要满足国家教育教学,又要符合市场规律,还要把有限的资源用好。
第四,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北外应该对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领域等从国家需要层面作出新的定位,要更多地关注区域问题、国别研究、热点问题的追踪和研究。另外,学校依然需要通过自己的外语学科优势,介绍、传播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共同的文明成果,这是中国社会始终需要的。
明确生态资源的资产性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张妮妮)
《决议》在谈到生态文明建设时思路非常集中,观点也很鲜明,这就是从市场和财税两个机制、四个问题上着手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
第一,产权问题。明晰的产权归属是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前提,而明确承认自然资源的资产性,紧跟着就需要明晰产权。《决议》提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是想引入市场机制来有效保证自然资源的节约使用和归属全民所有。
第二,价格问题。产权明确后,市场机制就不能离开价格。《决议》提出,要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快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坚持使用资源付费和谁污染环境、谁破坏生态谁付费原则。这一点是和明确自然资源的资产性联系在一起的。只有作为资产的自然资源,才能进入市场,使人们对它们的使用受到价格的牵制。
第三,转移支付与生态补偿问题。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功效只在于生态保护,开发是受到限制的。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以使当地老百姓对自然生态价值的保护被认同为是在创造价值,得到财政的偿付。
第四,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目前,我国资源税征收的范围比较窄,主要在矿产资源中征收。《决议》提出要扩展。我认为,资源税的普遍性是十分关键的,不能有的征有的不征,因为我们不知道哪些资源,以及怎样的生态利用会对人类产生多长远的影响。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外研社党总支书记 王芳)
第一,允许制作、出版分开,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到出版领域,这将为出版行业带来体制性改革和机制性创新,而这种融合势必也会带动出版行业的重新洗牌,预计出版领域的兼并重组在未来几年将密集出现。
第二,推动文化走出去,将极大激发文化企业积极性,基于自身资源和优势建立百花齐放的 “走出去”发展模式。
第三,国家重视和倡导全面阅读。对阅读真正有价值的资源,是经过科学设计的教育化资源,需要真正能够把握阅读需求和具备专业能力的机构进行设计。外研社从“为一本书找到更多的读者”转变为“为一个读者提供全面的阅读服务”,恰是以企业之力在优化阅读生态。
商学院的历史使命(国际商学院院长 牛华勇)
第一,十八届三中全会在经济政策方面,有几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看点:一是关于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的结论和判断,意味着市场在未来会成为配置社会资源最为重要和核心的手段;二是关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结论和判断,将会使治理思维和治理结构发生变化;三是关于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的重要论述,鼓励高校发展特色教育,这对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发挥高校办学积极性将有巨大推动作用。
第二,商学教育的历史与使命。商学教育源起于美国,从她产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运营的。这种市场导向,是指以市场的需求作为人才培养和知识创造的基本信号,通过比较市场化的方式来运营。总的说来,现代商学教育,教授的是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的基本价值。它有三项基本职能:传播知识、创造知识以及社会服务,并且通过社会服务,变成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构建对适应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要求的评价标准,使商学教育更加体现出自身的本质特点。
第三,北外有着良好的办学传统,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一直处于我国的前列。大力发展商学教育,尤其是以MBA为核心的社会服务功能教育,是在新的历史阶段发挥学校重要作用的一个巨大推动力,使学校在培养外交官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出世界级的企业家和银行家,让北外人成为更多领域的佼佼者。
高等教育发展要践行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法学院副教授 姚金菊)
第一,教育和法治的重要性。十八大报告在论述工作不足和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时,指出主要问题之一就是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其中被排在首位的就是教育。同时,十八大再次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明确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目前,我国已经在宪法基础上,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八部法律为核心的教育法律体系,明确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这表明,在教育领域厉行法治、推进法治教育,以法治引领改革、规范办学行为、保障合法权益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第二,《决定》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内容,但“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需要法治先行,教育如果只有放权而无监管,只有自主而无治理,只有自治而无法治,只能归于失败。必须明确深化教育改革意味着放权,但放权是以学校法人治理能力为条件,这主要是教育法治的构建。
第三,高校要加强教育法治。不久前,教育部核准六所高校的章程,法治推动高校改革的进程已经开始。教育需要放权才能有活力,而放权以权力规范行使为条件。法治既是对教育领域行为的规范,也是对权益的保障。百年方能树人,法治需要土壤,非经长期积累和投入,教育不足以发展,法治不可以蹴就。在教育领域厉行法治,本身就是最好的法治教育。高校要认识到厉行法治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先从完善自身治理结构、加强自身治理能力开始,才能在教育改革中处于主动地位。
中国改革为何需要顶层设计(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史泽华)
“顶层设计”式改革,一是与社会主义国家权力结构安排方式具有内在一致性,不易发生冲突和逆转,更容易做到统筹、协调和资源共享;二是符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历次改革的一般经验和传统,符合百姓对改革的期待心理;三是有利于规则的形成和遵守,可有效改变权力人格化和“潜规则”胜过规则的问题;四是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一把钥匙,有利于“改革惯性”的形成,从而降低改革成本。
学校是社会缩影,许多问题也需要“顶层设计”式的改革,如青年教师整体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况不佳,学生对各种不良思想倾向或激进思潮的防御能力不足等。学校教书育人的责任重大,关乎社会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更需要有危机和预防意识。北外不仅要建成先进文化的载体,而且还要建成先进制度的载体。
争做改革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法语系学生 韩菁)
《决定》提出要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拓宽就业渠道,这在为我们提供机会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社会对我们北外人有什么期许?对北外学子来说,我们会利用好学校提供的各种优质资源努力完善自我。同时,我们也希望立足国内,在满足国内市场改革新需求的同时,拓宽国际视野,向国际组织等领域进军,成为国际组织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学生们对学校各方面的改革也有一些建议和期待,如大家对前段时间的校长下午茶活动反馈特别好,越发觉得校领导更加亲民了,希望多举办些类似的活动;学校正在建立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大厅,学生们对大厅“服务学生”的理念非常赞同,期待大厅早日运营;建议小语种院系开设用对象国语言解读中国的课程,帮助北外学子更好地把中国介绍给世界;希望学校能开设更多样化的通选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鼓励大家拓宽知识的维度。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宣传部供稿)
[责任编辑:蔡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