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广明
2013年,中国高等教育以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内涵质量为主线,发生了许多有意义的、影响深远的大事,追记如下。
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契机,高等教育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
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出教育全面深化改革新规划,有关高教领域综合改革的内容主要有:坚持立德树人,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可以说,事关高等教育持续发展、老百姓关心的教育改革基本囊括其中,如高考改革问题、教育公平问题、高校去行政化问题、提升教育质量问题等。
应该说,三中全会为今后高教改革提供了线路图,也提出了解决深层问题的政策支撑。关键还看落实,如“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其关键是社会组织要独立,并接受公民监督。只有社会组织在制度的笼子里,在阳光下运作,这一切才有可能。再如“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特色办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软肋,主要原因是政府办学,政府管、办、评不分离;同时政府对高校的诱导机制是另一个方面的问题。二者的共同作用使中国高校办学越来越同质化和趋同化。从目前来看,改革这些深层次问题仍有相当大的阻力与困难。但如果有制度保障,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梦,将可期待。
首批六所高校章程正式获准颁布,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稳步推进
2013年,教育部报请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四部教育法律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2013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推进试点学院改革的指导意见》《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征求意见稿)》(2013年发布)。这些制度与先前发布的《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2012年实施)《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2012年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2012年文件)《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2010年实施)《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2010年修订)等一起,组成了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相对完整的制度体系。以教育部正式核准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等6所大学“高等学校章程核准书”为标志,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正在稳步推进,进入一个相对完善期。
大学章程是大学的“宪章”,上承国家法律法规,下启大学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大学章程核准书的发放,将结束高校“无章可循”的历史,它将是完善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关键步骤。中国现代大学制度也在章程制定中进一步明晰。宏观表述是“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具体是指“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
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生教育改革线路图逐步明晰
2013年,中国在研究生教育改革方面可谓空前。相继发布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和《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等四部重要的制度规定。总体来讲,研究生教育改革线路图逐步明晰。具体讲来,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主要有六个方面的举措:一是改革招生选拔制度;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健全导师权责机制;四是改革评价监督机制;五是深化开放合作;六是强化政策和条件保障。目标是实现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四个转变”:一是发展方式从注重规模发展转变为注重质量提升。二是培养类型结构以学术学位为主转变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三是培养模式从注重知识学习转变为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并重。四是人才质量评价方式从注重在学培养质量转变为学习期间的学业表现与毕业后的职业发展能力并重。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规模结构适应需要、培养模式各具特色、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研究生教育体系。这其中的2014年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形成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生教育质量有了首部“国家标准”;我国首个职教师资博士点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设立等尤为人所关注。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生产的重要平台,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事关国家人才战略。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系列举措,旨在建成有中国特色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中外四个大学联盟签署《合肥宣言》,中国建设一流大学有了世界轨迹
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承办的“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在合肥举行。来自中国首批九所“985工程”大学(C9)校长或校长代表,与美国大学联盟(AAU)、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LERU)、澳大利亚八校联盟(Go8)的负责人,共同签署了旨在阐释现代研究型大学的主要特征与使命的《合肥宣言》。《合肥宣言》从全面追求卓越、开展具有深度和广度的重大科研工作、源源不断地输出值得尊敬的毕业生、坚持科研诚信和相关道德准则的最高标准、有责任地行使学术自由、支持地区和国家的发展、为国际健康发展作出贡献等方面提出了研究型大学的10项特质。通过共同签署本宣言,4个大学组织机构承诺:共同推进和维护这些研究型大学特质;与自身组织内的成员大学合作,以确保这些特性的实现;在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过程中,推进这些特性的核心价值。宣言指出,数量不多的研究型大学以其科研质量、科研投入的广度和深度而区别于其他类型大学,各国都越来越依赖于研究型大学来推动本国的良性发展和健康稳定。倘若政策环境持续强调短期临时性利益、忽视长期性发展,强调现存已知性、忽视探索求知性,侧重狭窄性、忽略广博性,那么,各国的大学都将面临着丧失影响力的风险。高教政策必须认可大学科研与教学带来的广泛、长期、深远的益处,并且提供支持和匹配的环境来保证这些高校持续繁荣,维护研究型大学的核心特质,因为这些特质才使得研究型大学成为国家基础结构中无价的组成部分。
AAU、LERU、Go8、C9这4个研究型大学联盟涵盖了近百所北美、欧洲、澳洲和中国最著名的大学。《合肥宣言》正面回应了研究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引领者,如何回应公众越来越高的期待、如何定位自身责任与作为的问题,首次就现代研究型大学主要特征和使命达成共识。这有利于中国一流大学健康发展并与世界接轨。
首批14个协同创新中心产生,首批“2011计划”高校产生
2013年4月11日,教育部公布“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的首批入选名单,四大类共计14个高端研究领域将获得优先扶持。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两项重点工程之后,这项旨在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的“2011计划”,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第三个重大战略工程。14个首批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它们包含了科学前沿、文化传承、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四大类,研究内容涵盖了量子物理、化学化工、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型材料、纳米科技、现代农业以及司法文明、海洋权益等领域。这些研究方向体现了我国的重大需求,也是参与国际前沿竞争的需要。其特点有三:一是主张协同创新:这次国家重点扶持的不再是某一所大学,而是一批跨界式的新型主体—协同创新中心。二是取消终身制:“2011计划”采取四年一评估,取消终身制的运行办法。三是新计划不再以给钱为主,因为这些协同创新中心本身已经有大量科研项目,有充足的科研经费来源,还有着很强的吸金能力。
“2011计划”,是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产生的另一大的行动工程。它既是一项战略计划,也是高校发展的一个方向。它将引领高校实现“官产学研”结合,促进高校“顶天立地”。
以MOOCs引入中国为标志,在线课程正在酝酿高等教育革新
中国一直在积极推进在线课程的开发。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自2011年11月9日上线以来,已陆续推出266门课程。同时,本年度教育部推出首批120门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全国大学生只要登录“爱课程网”,就可以共享名校课,所学课程的学分未来也有望得到名校认可。名校课堂的大门正在缓缓打开。今后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程会持续更新,“十二五”期间共将推出5,000门资源共享课,其中2,000门将从已有的国家精品课程中挑选,后期还将鼓励高校新建3,000门课程。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与之前的视频公开课定位于知识性普及不同,它以专业课程为主,主要服务于高校师生,借助这一平台,大批专业课能走出名校“围墙”,不限地域地服务更多学生。也是在本年度,国家开放大学门户网站上线,提供3,600多个5分钟课程,俗称微课程。当然,在2013年,更为重要的在线课程是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引入中国。MOOCs即“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在MOOCs模式下,大学的课程、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进程、学生体验、师生互动过程等被完整、系统地在线实现。它是由精英大学首先促动的,以着力于“学习的革命”为目的的高深知识传播体。它正在努力实现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享有名校资源的教育梦想。有学者认为,MOOCs将从学习者的学习、大学的教学、大学管理以及整个教育生态四个方面来影响高等教育革新。目前,很多大学,尤其是世界顶尖大学正投身于MOOCs热潮中。MOOCs在大学的成功也必将延伸到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在职培训等)领域。2013年5月21日,清华大学与美国在线教育平台edX同时宣布,清华大学正式加盟edX,成为edX的首批亚洲高校成员之一。随后,我国的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相继加入这一平台。
虽然我们不能试图让“慕课”解决一切问题,但它以开放性、大规模的姿态,以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技术、教学师资为资本,正在炸开一流大学的围墙。以MOOCs为标志,中国大学在线教育正是酝酿着高等教育从理念到教育、教学的全面革新。
贯通中职、高职与本科培养,技能型本科生诞生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2013年,山东省职业教育“3+2”分段贯通培养试点招生最低投档分数全部超过二本最低录取线。山东省从今年起开展“3+4”中职与本科分段培养、“3+2”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职业教育招生考试试点改革,中职、高职学生可由此直升本科。其中,职业教育“3+2”分段贯通培养试点招生学校有11所,招生计划数为1,200人。从投档情况看,共投出1,262人,文理科最低投档分数全部超过二本最低录取线。“3+2”分段贯通培养试点模式之所以备受考生追捧,一是开展试点的11所高职院校和本科合作高校,都是同类学校中的“佼佼者”,且招生专业也是优质专业和具有竞争力的专业。二是分段协同培养本科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适应了家长和考生“务实致用”的心理预期,既能使学生具备较高的学历层次,又使学生能够学到真正的本领和技能。此外,分段培养试点过程中,众多品牌企业参与,使得人才培养与产业紧密结合,毕业生将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与此同时,四川省2013年首次采取本科院校、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和企业三方合作培养的方式,选择部分专业,开展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工作。西南科技大学等4所本科院校、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等6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以及四川航空工业局等8个合作单位,共同联合招收600名新生进入12个试点专业就读。参与试点的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和企业,将建立“五共同”的合作培养机制,共同拟定招生简章,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制课程计划,共同建构教学及学生管理办法机制,共同协调教师、设施、实验、实训等资源配置。
企业参与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国际上一种成功的高等教育模式。在中国,职业人才培养却是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件难事。“3+2”试点,打通本科与专科的界限,打通综合性本科与职业教育本科的界限,打通大学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中合作的界限,并赋予职业教育全新的理念与实践。山东和四川技能型本科生教育是一种有益尝试,标志着一个新的称谓“技能型本科生”的诞生,这将为中国职业教育提供有益的尝试。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被公开,教学质量的倒逼机制正在形成
教学质量的高低由谁说了算,目前基本是一笔糊涂账。社会无从监督,第三方更没有义务与权力去监督。继教育部要求“985工程”“211工程”学校公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以后,教育部再次要求所有普通高校编制发布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至此,全部本科以上高校的《教学质量报告》将被公开。
公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是高校开展自我评估、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完善信息公开制度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高校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回应社会关切的重要体现,也是向社会展示学校风貌和办学特色、宣传办学理念和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也是社会监督高校办学、参与办学的一项重要举措,这对加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具有一定意义。从以往“985工程”高校公布的情况来看,这一制度对促进教学有一定意义。但它也往往成为高校自我表扬的报告。今后的发展趋势应该是由第三方组织公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以体现其公正性、公开性和权威性。
加入《华盛顿协议》,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步入新阶段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2013年6月1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华盛顿协议》全会一致通过接纳我国为该协议签约成员,我国成为该协议组织第21个成员。《华盛顿协议》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协议,其宗旨是通过双边或多边认可工程教育资格及工程师执业资格,促进工程师跨国执业。该协议提出的工程专业教育标准和工程师职业能力标准,是国际工程界对工科毕业生和工程师职业能力公认的权威要求。该协议由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15个正式成员和德国、印度等5个预备成员组成。
目前,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有1,047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1.5%;高校共开设工科本科专业14,085个,占全国本科专业点总数的32%;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452.3万人,研究生60万人,占高校本科以上在校生规模的32%。同时,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国对学科专业结构进行了优化调整,加大了软件、集成电路、水利、地质、煤矿、核工业、信息安全、动漫产业等重点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从2005年起,我国开始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成立了由76名教育界和产业界专家共同组成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以及机械类、化工类等14个认证分委员会,分别负责组织开展相关专业领域的认证工作。目前已对373个专业点开展了认证工作。
加入《华盛顿协议》,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认证与国际工程教育实质等效取得重大进展。一方面表明我国工程教育得到国际认可;另一方面也为我国今后工程教育提供了国际化标准,这有利于提高我国工程教育的质量。
厦门大学在海外设分校,中国大学第一所海外分校建设协议签订
国家开发银行全面支持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建设协议,日前在吉隆坡签订,这是我国大学第一个在海外建设独立校园的分校。据报道,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位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分校占地150英亩,总建筑面积计划为30万平方米,在校生总规模为1万人。第一期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学生规模为5,000人。计划2015年招第一批学生,第一年招生500名。到2020年,学生规模达到5,000名左右。包括本科、硕士、博士3个教育层次,生源以马来西亚和东南亚国家为主,教师则采用全球招聘的方式,生师比保持在15∶1,实行全面学分制。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将严格遵守马来西亚的法律法规,管理模式将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以往的宁波诺丁汉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等是国外大学在中国设立的独立大学,代表着中国对国外高等教育资源的输入。而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建设则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首次对外输出,这是中国高水平大学在国外设立的第一所海外分校。因之,它既是厦门大学国际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出去”的一种自信表征。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 责任编辑:李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