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岳峰
以2013年全国两会为起点,新任中国执政者正式以国家领导人的形象出现在世界面前。
自那时起半年内,习近平和李克强的几次出访给中外留下深刻印象。从发展大国关系、周边问题,再到多边外交,中国新领导人在延续传统外交原则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富个性的新气象。
自信以及更加自信,这恐怕是2013年中国人在东海、南海、中亚、东南亚等焦点地区展现出来的形象。
可以作为这一年中国外交新形象注脚的是:2013年1月29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他说,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其他国家也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季志业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新任领导集体的2013年外交行动,开局甚佳、高开高走,在把握战略主动权的前提下,对外交理论和思路有了大胆的创新行动,尤为令人关注的是中国外交战略部署日渐成熟。
中国领导人的“私人外交”
习近平主席将俄罗斯作为担任新职后首个出访的国家,受到俄方超高规格热情友好接待。访俄期间,习主席与普京的交流时间长达7个多小时。
此外,两国元首2013年在南非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圣彼得堡二十国集团峰会、上合组织峰会和亚太经合组织峰会等多边场合多次会晤或见面,习主席和普京在巴厘岛共庆生日更是传为佳话。普京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及并表示感谢。
在公开表述中,中俄关系被列为中国2013年排名第一的外交成果:“推动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新阶段。中俄关系成为当前我国层次最高、基础最牢、内涵最丰富、最具地区和全球影响力的战略伙伴关系。”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俄罗斯不久,美国总统奥巴马即向北京发出了邀请函。双方作出了一个富有智慧的选择:习近平出访美洲国家的途中“顺访”有“西部戴维营”之称的安纳伯格庄园。
季志业注意到,两位领导人会谈的“私人时间”超过了8小时,这在过去中国领导人与他国领导人的交往史上几乎从未有过。
而在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期间,据新华社2013年9月12日报道,为抓紧时间交换意见,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主动提议乘坐中方专机,陪同习近平飞赴阿拉木图。两国元首在飞机上共进早餐并交换相关意见。
在乌兹别克斯坦,年过古稀的卡里莫夫总统几乎全程陪同中方客人,参观时亲自为习近平细致讲解。
在此行的另一站,吉尔吉斯斯坦阿坦巴耶夫总统率政府总理、第一副总理等赴机场迎接,并在总统官邸设“家宴”款待习近平主席。
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访华时亦与李克强在钓鱼台国宾馆“相约散步”。
新华社报道说:“两位老朋友既商国是,也叙友谊,都对这次总理会晤的成果到满意,共同展望了两国合作的美好前景。”
此次会面,中俄能源合作获得重大突破。众所周知,在中日历史问题、叙利亚危机、伊朗核谈判等焦点事件中,中俄正在越来越多地采取一致行动。
在印度总理辛格为中国总理李克强举行的欢迎仪式上,面对印度记者要求补拍镜头的请求,李克强则幽默地问:“可以上头条么?”
2013年末,李克强出访中东欧。根据公开消息,在全程不足120小时的访问中,李克强共出席53场活动,逐一与20国领导人会谈会见,并获得“超级推销员”的称号。
作为中国新领导层外交行动的创新,“非正式会谈”在2013年度的中外交往中占据了很大比重,中国高层在该年度的外事活动中多次使用这一“法宝”。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对本刊记者分析说,在国际交往中,领导人的个性非常重要。特别是在中国快速崛起的背景下,中方势必需要更具“特点”地应对---中国外交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更积极、更主动。
中国的“核心利益”和底线
与中国学者不同,许多西方历史学家认为,秦朝筑造长城并非是一种防御措施,而是一种力量的宣示:公布一条界线,禁止敌人越过,否则会用自己的力量给予惩罚。而在此前的数百年中,匈奴人都可以随意进出这一地带。
长城,就是那个时代秦国对匈奴的外交底线。
如今在中国,底线被明确为“核心利益”四个字。
它第一次在官方外交场合使用,是在2003年唐家璇同鲍威尔的会谈中,将台湾问题划入中国的“核心利益”。而在2009年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戴秉国将其归结为三项:维护基本制度和国家安全、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观察家们将宣示“核心利益”解读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具有强烈自信的表现。他们注意到,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官方媒体上的“核心利益”基本多指其他国家运用的概念,自九十年代中期,这个词开始出现在国内事务领域。
2003至2004年,中国开始频繁引用这一概念。通过对《人民日报》的统计可以看出,2003年只有3篇文章提及,但此后增势迅猛,到2010年已经有325篇文章。
“核心利益”是从“根本利益”脱胎而来的,它往往同“重大关切”一词连用。
中国外交布局和理念的创新
国防大学防务学院院长朱成虎则对本刊记者强调,过去一年中国外交变化的重要特征是“美国中心主义有所变化”。
2013年春,新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首次出访国家定为俄罗斯。从出访策略看,习近平在年初出访俄罗斯后,于年中访问拉美,继而“顺访”美国。
朱成虎认为,这显然向外界传递了一个信号:那就是美国在中国外交格局中的位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endprint
与此相呼应的是,继访问俄罗斯之后,中国国家元首相继访问非洲国家坦桑尼亚与刚果,“中国重视发展中国家,提升非洲在中国外交上的地位。”
外交学者认为,在地区热点问题上,中国突出了自己在公共外交与全球治理领域的作用。
2013年,印巴、巴以等冲突地区双方领导人几乎同时抵达中国北京开展谈判对话。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的判断是:中国已经非常注重外交顶层设计。从地理角度来看,国家主席习近平一年出访四次,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访三次,基本涵盖了各类不同的国家---既包括传统友好国家,也包括此前尚未涉足国家。
在曲星的概括中,2013年这一年中国外交可称为“理念创新,顶层设计、体现思维、调动大国、夯实基础、积极进入”。
他强调,新一代领导集体继承了中国外交的基本格局:“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但是有了很多创新思想。
中共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的信息化”,彰显了新领导集体对当今国际时局的基本认识。
基于这种判断,习近平首访俄罗斯之际,再次强调上述判断,并提议在国际关系中弘扬三大精神,“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周边地区。
这一年中,中国提出很多新概念与新措施。如“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等等,以及推进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等。
朱成虎称,从客观形势来看,一个稳定的周边对中国走出去至关重要,更遑论其丰富的资源及市场,对于日益发展的中国来说有着莫大的作用。
2013年,中国同周边21个国家开展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级别交往,基本实现了高层交往全覆盖。
中央更于2013年10月底专门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习近平在会上要求,“要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使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在这次座谈会以及访问东亚各国途中多次强调中国外交的义利观问题。
正确义利观,被外交部长王毅解读为重视道义与责任,“重义轻利、先义后利、取利有道”。
习近平指出,对周边和发展中国家,一定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只有坚持正确的义利观,才能把工作做好,做到人的心里去。政治上要秉持公道正义,坚持平等相待,遵守国际关系基本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为一己之私损害他人利益、破坏地区和平稳定。
同时,经济上要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对那些长期对华友好而自身发展任务艰巨的周边和发展中国家,要更多考虑对方利益,不要损人利己、以邻为壑。
这被季志业解释为:“作为发展中大国,迅速崛起的中国需要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这种关系包含了坚持正义、秉持风貌及道义优先的原则---中国正在着力营造新的周边态势。”
当然,在所有铺垫中,观察家都注意到了这一以贯之的原则---“那就是底线原则”,金灿荣强调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