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波
传诵千古的《孙子兵法》,据说已经成为美国西点军校的教学内容。且不管是否真的为大洋彼岸的头号军事强国所尊奉,薄薄一本书,字大如钱的宋版书不过区区数十页,其中所蕴含的“道”,确实代表了中国古代思想的顶级维度。
孙子开篇即明确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如此重要的事情,从何“察”起?孙子讲要经之以五事——道、天、地、将、法。后面的四事。基本包含了战争中一些具体而微的问题,虽然也有微妙的玄机含蕴其中,但终不如第一条——“道”来得根本。
孙子讲: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由此观之,孙子兵法出手即高,他从人君治国的视角来审视将帅带兵之道。这就是孔子所倡导的“仁政”。能服人之心而非胜人以力。作为人君或者将帅,不能奋其私智,穷兵黩武,终至于劳民伤财,使上下离心、天怒人怨。三国蜀汉诸葛亮后期,一门心思考虑的就是所谓“匡扶汉室”从而使自己留名后世,从根本大道上,已然逆天悖理。
孙子继而讲: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远而示之近,近而示之远……其中可通于老子之道者多矣。老子善于阴柔进取,他提出“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辩证方法论。与孙子之道如出一辙。三国司马懿,可谓熟练运用此道的高手。而司马更有阴柔进取窃国上位的本领。曹操、曹丕阶段,司马运用自己的智慧取得信任,到了曹睿一班人掌权,则逐渐膨胀野心,眼里看得清楚,行动上麻痹对方,同时不忘培育强大的后备力量——两位虎子司马师、司马昭比之乃父有过无不及。终于在三国乱世赢得大道,霸有天下。
兵,不仅是军事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孙子提出来“智将务食于敌”的看法。打仗的消耗,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如果持久战争,势必难以支持,故孙子主张速战速决。
俗语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出自《孙子兵法》,原文是: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这里的“知”,应该是全面深入的“知”,包括对人君、民心、将帅、形势甚至天命气数等,一个利令智昏的人,是注定要失败的。
孙子讲:古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由此观之,同样是知彼知己的问题。诸葛亮、岳飞,竹帛名垂,千秋不朽,不可谓不忠勇。但他们同样没有在兴兵讨敌之前“先为不可胜”。“不可胜”的,正是自己所保护的那位君王。他们的心思究竟是如何?武侯和武穆都不知道,他们都不过是偏安一隅已经心满意足的主儿,再忠勇的将帅士卒都不能与之“上下同意”。这正是武侯、武穆殚精竭虑不能成功的根本所在。那么,二“武”这样的将帅,即使称其为“善战者”,也不过是善于一阵一役的“小善”,不是通于大道的“大善”。除了一个忠烈勇毅的美名之外,留下无尽的遗憾。
责任编辑 张向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