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芳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经典流芳千古,让我们诵读经典,运用经典。但是,将经典诵读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有一定的难度。只有从孩子的接受实际出发,恰当地把握学习的高度与难度的分寸,才能帮助孩子逐渐接近大师名家。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作品;诵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诵读经典的必要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经典流芳千古,让我们诵读经典,运用经典,用人类文明和民族文明最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学生,为他们健康成长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一)诵读经典是学习语文的根本
在童蒙时期输入大量的、经典的、完整的文本信息,为言辞行文确立可效仿的典范,以期达到将来的厚积薄发之功,这是遵循了语文的习得之道。例如,史学大师钱穆9岁就熟背《三国》,茅盾能把《红楼梦》倒背如流,鲁迅在幼小时期就背下了《纲鉴》。
(二)诵读经典有益人的终身发展
让儿童诵读经典,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就是要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以维护人性的光辉,提升人格品质,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将其铸成大器。在儿童时期让经典成为生命中的大基石。
(三)诵读经典是传承复兴中华文化的需要
冰心、曹禺、启功、张志公、夏衍、吴冷西等政协委员在1995年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指出我国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的连续性,形成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我们的阅读教育正在受到动画艺术和网络游戏的挑战。不可否认动画艺术和网络游戏在开发孩子智力、开阔视野方面的积极作用;但也应该看到其商业性的批量生产必然带来的精神深度和个性化的匮缺,如果一味沉迷其中,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
对此,无论家长和老师都不能采取禁止、围堵的办法,而只能积极地引导,而用有趣味的高质量的阅读来吸引孩子,也许是一个最好的教育手段。
二、将经典诵读与语文课堂教学结合的原因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和培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要求,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通过实施科学有效的课堂语文教学和多种方式的经典诵读活动,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滋养性灵、启迪心智、塑造精神的双重目的,从而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语文教学之中。
三、如何选择诵读的内容
(一)结合语文园地内容诵读唐诗宋诗
中华文化经典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时代不同了,现在小学生学习的科目多,在经典诵读方面不可能花费很大的精力(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负担问题),所以应该精心选择中华文化经典中最具代表性、传承性的核心内容,对于有些内容适当删减,并要与时俱进,同时诵读一些编写质量高的现代韵文。这可以根据我们人教版语文教材编写的特点加入经典诵读的内容。我们都知道每个单元教完都有一个语文园地,教师可以结合园地里面的要求加以拓展延伸。
例如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读读背背”就出现了古诗《咏鹅》,教师这时候就可以介绍唐诗的一些知识,让学生喜欢上古诗,课外可以去背诵带拼音的古诗,不但积累了古诗还能复习巩固学过的拼音,何乐而不为呢?并且每册教材里面都有古诗教学,语文园地里的日积月累、读读背背也有很多古诗的名句,可推荐诵读《唐诗300首》。到了四年级下册课文中出现了白居易写的《忆江南》,学生接触到了国粹中另一个新领域——词。这时候就可以介绍些优秀的词让学生诵读,例如《宋词精选》。因此古诗词的诵读就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学生的积累丰富了,自然会“腹有诗书气自华”。
(二)结合识字教学内容诵读四书五经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之一。尤其是低年级,许多课时都是围绕识字展开。所以,优化识字教学,打下扎实基础,对中、高年级语文教学,甚至学生的终身教育都是大有益处的。因此结合第一册语文园地二中“我会认”中认的字都是姓氏,可拓展学生诵读带拼音的《百家姓》。还有如简单的《千字文》《弟子规》这些经典读本都有注音,学生易于诵读。
二年级下册27课课文是《寓言两则》,学生开始接触到了寓言故事,寓言故事能让学生懂得更多闪光的哲理,丰富学生的想象,可推荐学生诵读《庄子寓言集锦》。
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里有出现成语故事,而后的每册教材也都出现成语故事,可以让学生诵读《中华成语千字文》,让学生在诵读中拓展知识。三年级上册17课课文是《孔子拜师》,可让学生诵读《论语》,感受一代大师孔子的魅力。在诵读完《论语》还可推荐《论语》以外的“四书”的其他三本书:《大学》《中庸》《孟子》。这些书的诵读可以贯彻到整个小学阶段,古语说“温故而知新”。
总之,将经典诵读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有一定的难度。这有如登山,只有竭尽全力,才能攀高峰而享受“一览众山小”的喜悦。正因为这是攀高峰,就特别要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从孩子的接受实际出发,恰当地把握学习的高度与难度的分寸,才能帮助孩子逐渐接近大师名家。
(编辑:龙贤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