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小燕
【摘要】在课堂教学当中,指导学生朗读往往会事与愿违,常会出现学生“不配合”我们的局面,我们教师应注重朗读的基本功、让学生产生“朗读饥饿”、讲究策略、巧用生成等方法。
【关键词】小学生;朗读;感情;“朗读饥饿”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各段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一项基本目标。可我们在课堂教学当中,指导学生朗读往往会事与愿违,常会出现学生“不配合”我们的局面。如何得心应手地掌控这种局面,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扎实的朗读基本功,是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前提
我认为朗读也是一名语文老师所具备的基本功。老师的语言应该是富有魅力、富有感染力的。字正腔圆、富有激情的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欣赏水平,给学生以激情的感染、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于永正等很多名师在阅读课上的朗读清晰、流畅、准确、真挚、热情奔放,让我们深深折服,他们的朗读对学生的情感的调动更是可想而知的了。
记得有一位教师在上《陶罐和铁罐》一文时,陶罐的谦虚和据理力争,铁罐的傲慢无礼,老师请了不少的学生读,反而读得更糟。其实,很多同学已经懂得陶、铁罐的性格特征,可就是无法把它们朗读出来,学生被折腾得筋疲力尽。而老师自己也从课始时的满腔热情一下子跌到谷底,想发火又碍于后面的听课老师硬是憋着。
如果老师能给学生示范一遍,定能让学生柳暗花明,也就不至于纠缠在这个环节上走不出来。如果每个语文教师也像播音员那样坚持练声,平时多采撷各种角色的声音,多注意人物情绪的波动与变化,多听他人读,多听录音,多揣摩,多学习,多积累,那么若再遇见如上所述情况,就能迎刃而解。于永正老师也特别强调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
二、让学生产生“朗读饥饿”,是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基础
每个星期我都要抽出两个五分钟左右的时间段让学生听听童话故事或是寓言故事,让学生接受语境的熏陶。同时,对学生的朗读有一个潜移默化的指导作用。
大部分同学每次在听故事活动之后,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一段时间后,特别是男生把原先怨读课文的情绪一一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课堂出现了(一个最不爱发言的同学):“老师,给我一次机会吧!”的情景。出现这种“朗读饥饿”感是老师指导朗读的绝好时机。如果把握好这一契机,加上自己的扎实的朗读基本功,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及课堂情境的创设,定能让学生如沐浴春风一般。
三、讲究策略,是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保障
讲究策略,一是要立足文本。文本中有很多价值、可利用的东西,教师要充分的研究文本,把它一一挖掘出来。
(一)变文本段落为诗歌格式
本文是作者生活感悟的文字再现,是作者情感因素的书面激荡。如果我们对某些段落的编辑、排版稍微作一点点改动,可能会让原文读起来更朗朗上口、美轮美奂;会加深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沟通。如果再加上老师精心营造的朗读氛围,如图传情和音乐的渲染,另外加强方式方法的引导,学生便更能读出生气、读出韵味。我校教师执教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时,把原文的格式:“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变为:
啊!我听见了,
妈妈听见了,
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
全世界都听见了,
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
和平!!!(学生的朗读,让很多听课老师都流泪。)
(二)变讨论式谈话为描述性的语言
描述性的语言是创设情境的一种方法,易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怀。我两次执教《鲁滨孙漂流记》一文,效果有着明显的差别。我在学生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让他们谈谈自己的体会。第一次:很多学生认为鲁滨孙没什么了不起。我用三种方法:
一对付说有烤肉吃的学生,我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猪肉,静看学生会怎们吃它;
二对付说是可以踏海浪、听海涛、吃野果的学生,让他们计算两年、十八年、二十六年各有多少天?周而复始地生活不单调吗?
三是对付说在岛上生活如神仙,自由自在,没人管的学生,我让他们周末把自己关在房间,看看自己能待几个小时。可是适得其反,因为有的学生后来看这么多同学与我争辩,觉得好玩,故意掺和进来。他们争辩说:有枪就可以取火,关在房间与在岛上感觉完全不同,寂寞了可以与小猫、小狗说话等等。这堂课到最后只能早早收场。
今年,我又上这篇课文。两届的学生起初的见解大同小异,这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可我清楚努力解决它,或许就是我这堂课的一大亮点。我亮亮嗓子声情并茂地说:“站在同学们的角度看,鲁滨孙的确很幸福。(同学们慢慢地静下来。)荒岛成了他的世外桃源。他可以伴着海涛入睡;可以独自享受野果的美味;可以无拘无束的散步……可是,一天、两天过去了,一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破船上可用的用光了,能吃的吃尽了,再也摘不到野果了,身上的衣服也破了,涛声也听腻,常给小狗、小猫听的那些话自己也懒得说了,特别是害怕没有月亮星星的夜晚,(此时的教室非常安静)更何况可能有疾病、猛兽、海啸等突如其来的险况发生,(此时,外面正好下起了暴风雨。)让我们一起读课文,看看鲁滨孙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他每天拿着枪……”我听见了同学们对鲁滨孙发自内心的读书声。
四、巧用生成,因势利导是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关键
精彩的课堂离不开“预设”与“生成”的融合,对变化莫测的课堂应处变不惊。对于学情的变化,老师最好能以“同理心”先笼住学生,而后因势利导,拨云见日。
我在上《穷人》一文时,我请学生把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画出来读读。一生读“……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有几个同学点评时指出:“没有命令的口吻,不够凶。”我问他:“渔夫凶吗?”他们说:“那当然。桑娜心理活动那段话谈到,‘他会揍我的。”也有很多同学马上反驳道:“抱养两个孩子,对于富人家都得开家庭会议商议,更何况是勉强吃饱、穿暖的渔夫家。”一生说:“如果渔夫性子不好,对于这一天的倒霉遭遇,一进门定会把所有的怨气撒在妻子身上。”又有一生说:“只要你用心去读,你会发现从渔夫进门与桑娜打招呼起,无一句话不流露出对妻子的关爱。还有他很乐觀。”我问:“刚才同学读得怎样?”没想到刚才读文的同学自己说:“我只读出渔夫催促妻子,而没有读出他尊重妻子的语气。”我说:“是呀!这是一对恩爱的夫妻,他们的日子是穷,但他们却过得很温馨。”一生站起来说:“不,他们不穷,他们是最富有的人,因为他们心中充满了爱。”听,学生们把“你怎么啦……桑娜?”读得多么的传神,把渔夫夫妇读活了,读得有血、有肉、有灵魂了。
五、引读,是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有效保证
恰如其分的引读,不但需要老师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还需要老师与文本有充分的沟通。很多名师的教学风采,令我震撼,窦老师就是其中一个。以下是她教学《再见了,亲人》的一个片段。
师:(播放课件:大娘照片)这就是李大娘和志愿军战士张喜挥泪告别的情景。回首往事,情更深,意更浓,谁想和大娘‘诵别?
生:(深情地朗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
师:可是大娘怎么忍心和亲人志愿军分别呢?我们只好请求她留住送别的脚步。谁来请求大娘?
师:大娘还是没有停下,送了一程又一程,我们只好恳求大娘——(学生用“恳求的语气,尤其是‘大娘一词由慢到快的语气处理,很有味道。”)
师:可是,大娘的脚步仍没有停住。为了让大娘早点回家休息,万般无奈,我们的战士只好哀求她——(有一个学生连续强调了两次:大娘!大娘!)
师:可是尽管我们哀求大娘,她还是舍不得回去。最后,没有办法,我们只好以军人的口气命令她—看到这里,即便没有耳濡目染这堂课,我们也能深深地陶醉在其中。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指导朗读时,要淡化技巧,才能张扬个性。朗读技巧的指导,要做到有的放矢。如果每一节课都在强化技巧,那么定会把学生的个性棱角打磨成一个模式——方则全方,圆则全圆,也就谈不上创新了。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