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继龙
(甘肃省张掖市沙井镇中心学校,甘肃 张掖 734000)
诗歌传达美的表现手法有许多种,但想象是其中最为常用、给读者带来冲击最强烈的表现手法,同时想象也是诗歌艺术的一种写作技巧。别林斯基说:“在诗歌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想象是诗人创作诗歌的一个重要能力,也是创作诗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和手法,诗歌一旦失去想象也就失去了其艺术魅力,那么诗歌就显得苍白无力。
马克思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的基础精神文明需建立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因此,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辩证关系来看,唐诗宋词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所处的重要地位怎可想而知,唐宋时期的经济文化发达程度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在国力富强、经济繁荣的唐宋时代,诗人的生活丰富多彩,眼界和思想也随之大大拓展,这就为创作诗歌时所需要的现象力提供了足够的物质和精神支持。另外,唐宋时期统治者与当时社会对民族文化的兼容并包也为唐诗宋词的创作提供了便利,这两个时期涌现除了大量的颇具才华的诗人和词人。这两个时期的文人创作相对于其他时期所展现出的一个典型特点是,言所想言,书所想书。由于很少受到社会及统治者方面的思想言论的约束,他们的思想非常活跃,他们能够向前人之所未想,言前人之所未发之志。因此,这种未被压制的想象充分融入到所创作的诗歌中,给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赋予诗歌饱满的灵魂。
跨越时空,不受时空限制,在思想的世界自由驰骋是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典型风格之一。创作者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并不局限于眼前的事物,而是将自己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融入诗歌中。从我国古典文学的作品来看,诗歌是运用这一手法最多也是运用最为巧妙的文体,这其中唐诗宋词所达到的高度无出其右者。跨越时空的运用方式多种多样,比如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事物、典故罗列一起以营造非凡的想象艺术效果。李白与朋友酒宴时竟用诗歌“引来”汉朝之人,“明宰拭舟楫,张灯宴华池。文招梁苑客,歌动郢中儿。月色望不尽,空天交相宜。令人欲泛海,只待长风吹。”(《秋夜与刘砀山泛舟燕喜亭池》)。又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在诗人李白的笔下,在他的诗中,犹如仙人一般飘逸洒脱,丰富的想象给读者带来巨大的感觉冲击。
不局限于人称,不局限于身份,用超越人称的手法创作诗歌,这种类型的诗歌被称为代言体诗。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是,借用他人的身份及语气,在诗歌中以他人之角色展现自己的思想。这种类型的诗歌,作者将自己丰富的想象通过诗歌转嫁给读者,与读者产生共鸣,使诗歌显得不失想象的同时又显得更为真实鲜活。这类诗歌的代表作主要由李白《长干行》、张籍《节妇吟》、刘禹锡《竹枝词》等。
诗人通常通过“借景抒情”与“移情入景”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来展开想象,从而营造出天人合一、主客相融的意境。文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并非都是直抒心意,有些时候则是发挥想象,借助事物或景物来抒发情感。他们讲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诗人将自己的情感移于事物,将自己的情感赋予客观存在的事物,使客观事物展现出客观不存在的特性,以这种突出的方式来强化自己的情感。李白《渡荆门送别》诗曰:“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舟行。”故乡之水本无情感,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却在诗人的笔下依依不舍的随舟送远。杜甫《春望》诗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读者看来,诗人感时伤怀,见花而落泪,听鸟而惊心,亦或花因感伤而落泪,鸟儿痛惜分别儿惊心。
1.营造诗意的课堂氛围。无论是语文课堂教学还是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就行良好的课堂氛围。合适的课堂氛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引导其学习兴趣。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使学生敞开心扉,放开思想,不受外界干扰和束缚,这样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才能够被激活和激发出来。针对古典诗词的课堂教学,可以设置一定的诗意氛围,结合诗词的创作背景及作者创作改作品是的状况,用诗情画意的形式构建一个具有感染力的课堂氛围。
2.拓展阅读视野。想象力是人们对自己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思维加工,从而建立新的表象能力。想象力是建立在充足的事物表象之上的,只有具备了充足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才能在大脑中加工这些“原材料”,才能产生新的、具有想象力的“产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人们丰富自我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广泛的阅读,适当的拓宽学生的阅读和视野是提高学生想象力的有效途径。学生的特殊性未必能够允许他们“行万里路”,因此需要他们“读万卷书”来丰富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储备。
3.品析、鉴赏、交流。
1)理解性解读是作品阅读的基础层次,其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或者是首次阅读所要掌握的部分,通俗来说就是要读懂,了解作品描写的内容是什么,诗歌中所描写的事物是什么,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如果需要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阅读,这些信息都是必须要掌握的,之后才是从这些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更有创意的见解。
2)审美性品读是理解性解读的发展,是更高层次的阅读,着重赏析作品创作者的写法。通过这一层次的阅读,发现作者作品的亮点,亮点的特征以及亮点的风格等。
3)探究性研读是在读懂作者作品的基础上,着重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一个步骤。这个层次的阅读要求学生不局限于眼前阅读的诗歌,更应该将思想与眼界放开,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的作用进行纵深拓展,将思想延伸。当诗歌阅读教学在这个层面上时,如果学生与教学是同步的,他们往往会产生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想法与观点,这是学生思维被打开的表现。此时,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引导和鼓励,激发学生更多更好的就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想法和观点。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在这么多学生进行诗歌阅读时,不同个体由于阅历、生活体验、知识储备等方面的不同,他们所产生的想法与观点也肯定不尽相同,这时需要老师特别注意,不可设定统一标准答案以堵塞学生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陈才俊.国学经典—唐诗三百首全集[M].海潮出版社,2010.
[2]武银华.展开想象之翅 品读诗歌之境——谈想象力培养对古典诗歌鉴赏的意义[J].语文教学之友,2010(12).
[3]陈奇志.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6.
[4]王志桃.从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歌看唐诗精神[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