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刘汝旺 赵胜利
在信息芜杂、人们注意力越来越分散的今天,老典型宣传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就必须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近两年来,《前卫报》精心组织的某海军工程指挥部炸礁队、朱彦夫两个老典型的新闻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某海军工程指挥部,是济南战区实行大联勤体制改革后,从海军转隶到济南军区的部队。其所属单位炸礁队转隶前完成了长江三峡、秦山核电站等重点工程炸礁任务,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二等功各1次,三等功2次,被海军授予“炸礁尖兵”荣誉称号,成为当时的宣传典型;转隶后,又圆满完成了航母基地、青岛跨海大桥等重点工程炸礁任务,被济南军区党委确定为重大宣传典型,再次被军地媒体关注。
老树新花,有何不同?经过深入采访,我们认为,炸礁队转隶前的一次宣传,主要是着眼于炸礁队官兵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军营的大背景下,在条件艰苦、环境恶劣、危险相伴的情况下,依然忠于职守、不计得失、乐于奉献,以过硬作风攻坚破难的先进事迹;2013年初再次展开宣传,则是在全军上下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强军梦”而努力奋斗的大背景下,是在习主席明确提出强军目标不久进行的,应该主要围绕炸礁队官兵“牢记强军目标、追逐强军梦想”的事迹搞好宣传报道。
因此,对于炸礁队这个老典型,一旦将其置于历史和现实的坐标上来考察,就发现了新内涵。
同样,前不久被授予“时代楷模”的朱彦夫也是一个老典型。上世纪90年代第一次集中报道时,将其定为身残志坚、自强自立的典型;今年再次展示时,大家在采访小组会上指出,以现实的眼光审视,朱彦夫躬身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事迹值得大书特书。
老典型有新的时代定位后,文章结构设计也不应落入俗套。
对于炸礁队的报道,我们决定围绕“能打仗、打胜仗”展开。主题提炼好了,文章如何构架?长期以来的典型宣传中,往往是一篇消息加评论,再加一篇主打通讯。主打通讯写得好与坏,就决定了典型报道的成功与否。而这次,我们决定“化整为零”,分成几篇通讯,每篇都确定一个小主题,让文字精下来,信息量大起来,以适合新时期受众的胃口。
每篇通讯的小主题如何区分呢?总参颁布的《2013年全军军事训练指示》让人眼前一亮,它对全军提出明确要求:要强化打仗思想;要做好打仗准备;要提高打仗能力;要坚持打仗标准。正好可以从这四个角度作四篇文章,再加上炸礁队官兵一个突出特点──特别能奉献,五篇系列通讯的构架就很清晰了。
依照这一想法,很快系列通讯的标题《好一股英雄气:四海出击!》《好一股英雄气:生死无惧!》《好一股英雄气:挑战禁区!》《好一股英雄气:亮剑必胜!》《好一股英雄气:嚼苦成甜!》全新出炉。
事实证明,这种多集束、多角度、多侧面分解一个主题的方法,能够清晰、立体、全面地呈现先进典型事迹,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
对于朱彦夫的报道,情况又有所不同。在进行结构设计时,考虑到“朱彦夫从朝鲜战场的二五○高地受重伤、家乡沂源是山东省平均海拔最高的县、他被人们称为‘需要用心灵仰望的精神高地’”……采访组别出心裁地为主通讯拟定了标题──《高地之子──朱彦夫》,尔后,所有二级标题围绕“高地”作文章,按时间先后和朱彦夫的人生亮点分成四个“高地”,即:“一号高地──生死抉择、二号高地──人生叩问、三号高地──超越极限、四号高地──烛照未 来”。
乍一看炸礁队系列通讯的标题,每一个里面都有“好一股英雄气”。这种看似简易的堆砌、重复,其实引发排比效应,产生特别强调感,带来情感上的聚积和强烈迸发。
这组系列通讯非常重视写作的审美需求,在散文化的叙述中时而以排比强调,时而以比喻描述,时而以寓言启示,摆脱了僵硬呆板的写作方法,展示了语言表述的韵律美,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冲击力。受到读者好评。
通讯《高地之子──朱彦夫》近两万字,为了不让密不透风的文字影响到读者的阅读兴趣,作者创造性地运用讲故事的手法,将朱彦夫的一个个人生重要经历像串珍珠一样形成28个典型故事;并将这些故事“对号入座”,放在对应的二级标题下面。
在文章内容上,作者借鉴文学上的白描、特写、议论、抒情、倒叙、插叙和影视作品中的蒙太奇等手法,把新闻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叙述得引人入胜。
老典型宣传要出新,选择新鲜事例很重 要。
《前卫报》刊发的炸礁队系列通讯中,大都采用的是新鲜事例,重点关注的是航母基地建设工程。
宣传老典型尽量不用旧的事例是共识,但若实在避免不了,需要用旧的事例,也得更新表述方式。
朱彦夫的再次宣传,重点依然是上次报道过的典型事例。因为,上次宣传时朱彦夫已经重病偏瘫在床,部分丧失了行动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典型事例如何出新?我们一方面想尽一切办法,充分挖掘并运用上次报道到再次报道这个时间段发生的新鲜故事,譬如,朱彦夫一旦从电视里看到有哪个地方受灾、哪个孩子无钱治病,就委托儿子拿退休金捐款;甘做某预备役工兵团政治教育的“活教材”,等等。
另一方面,赋予老事例以新的亮色。譬如,我们在写朱彦夫创作《极限人生》的过程时,先用一位文学评论家最近的一个评语作开头;写迟浩田上将亲切接见朱彦夫这一段,首先由记者在他家中看到两人的合影引出;写朱彦夫开始学文化这一段,先写他现在的床前,“一本1953年3月出版的《学习小字典》,是第17版的老版本,封面残缺不全,内页早已泛黄,几乎每一页都被撕去或大或小的一块”,等等,这些加入新元素的老事例,让文章充满了勃勃生机。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对这两个老典型的宣传,《前卫报》在版面编排上想了不少办法,动了不少心思,主要有以下3个特 点:
一是有新气势。炸礁队系列通讯5篇连发,每篇都采取“通讯+图片+短评”的方式刊出,刊发位置不是一版头题、报眼,就是一版下部通栏,有气势;长篇通讯《高地之子──朱彦夫》占据报纸的一版、二版、三版,报道规模空前。
二是有新包装。炸礁队系列通讯在刊发时,每篇通讯的配图没用照片,而是采用素描画代替,这一新包装更好地表现了炸礁官兵的英雄气概。长篇通讯《高地之子──朱彦夫》刊发时,压题图用电脑合成,巍巍沂蒙山的背景之上,有朱彦夫当年写作时的肖像:两段残肢夹笔,如作揖般虔诚,向文学的殿堂朝拜,又让人仿佛看到战场上他紧握冲锋枪的英姿。加上标题手书的遒劲大气,一下子吸引了读者的目光。
三是有新体裁。在炸礁队宣传中,每篇通讯都配发了一篇精致的短评,提升了文章的品位,升华了文章的主题;也是将长篇述评引入重大典型宣传的一种尝试。主通讯刊发后,又连续推出5篇先进事迹解读、一整版朱彦夫妻子的故事、15篇学习朱彦夫事迹启示录,将朱彦夫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
炸礁队和朱彦夫的典型报道在《前卫报》刊发后,因其内容和形式新颖别致,受到军区首长和政治部领导表扬,广大基层官兵好评,收获了众多网上相关跟帖、点赞以及大量来函、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