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延庭
【摘 要】学生和白领作为新浪微博的核心用户群体,在微博平台上主动公开个人隐私信息的现象十分普遍,因网络隐私信息泄露引发的案例已屡见不鲜。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目前微博普通用户主动公开隐私信息的现状进行描述,分析微博普通用户主动公开隐私信息行为的动机。研究发现:微博普通用户主动公开隐私信息的行为比较普遍;微博普通用户主动公开个人隐私信息的原因包括情绪表达、社交需要、快速便捷地传播信息、自我记录、寻求安慰或寻求帮助。
【关键词】新浪微博 隐私 动机
一、社交网络上的个人隐私公开问题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使作为隐私屏障的时间、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意义。社交网络的迅猛发展,为私人领域与公共场景的融合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社交网络已经成为都市人分享信息、彼此互动、自我表露、情感宣泄的一个重要阵地,许多个人隐私信息被有意或无意地展示出来。
网络的公开性和易窥性很容易使人们的隐私暴露于天下,而网络的不安全性,使得个人信息很容易遭受非法搜集、存储、传播、截取、篡改和利用。网络色情、网络垃圾、网络病毒、网络黑客、网络诈骗、网络盗窃等也可能随时闯入个人的计算机,对人们的家庭及个人安宁的生活带来消极的影响。
新浪微博作为我国最主流、最权威、影响力最大的微博网站,目前已拥有超过5亿的注册用户,学生和白领是其核心用户群体。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变得更加便捷,而微博的社交化特点和字符限制,使发布内容大多局限在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信息,如日常生活、朋友聚会、情绪心情,以及家庭情况、行程定位、自拍图片等。这些个人隐私信息的大量公开,不仅将个人形象立体地呈现给别人,同时也将私人活动和私人领域更多地暴露在网络上。
微博用户在微博平台上主动公开个人隐私信息,是隐私保护意识的欠缺,还是出于其他的动机?这是一个有趣且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总结了微博普通用户主动公开隐私信息的原因,并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对此现象进行深入分析。
二、研究方法
本文所指的“微博普通用户”是指以个人名义注册账号的、非公众人物的微博用户(微博粉丝数大于10000的加V用户即被认定为公众人物),主要包括学生和白领;“主动公开隐私信息”指微博用户主动发布含隐私信息的微博内容的行为,不包含转发、被人“@”或评论中提及隐私信息的情况;“隐私”的概念是借用我国学者赵华明网络隐私权的定义,即包括个人信息、个人私事和个人领域。
本文将微博普通用户分为“加V的普通白领”和“不加V的学生和白领”两层,分层随机抽取60位用户,对其最新发布的90条“原创微博”、微博主页面、个人资料进行内容分析,以期粗略描述微博普通用户主动公开隐私信息的现状。
在抽取的60位用户中,通过微博私信最终邀请6位用户(3位學生、1位不加V白领和2位加V白领)接受深度访问,以面访、电话和邮件等方式完成访问,试图深度剖析微博普通用户主动公开隐私信息的原因和动机。
三、研究结果
1、微博普通用户主动公开隐私信息的现状
对60位用户最新发布的90条“原创微博”,共计5400条微博进行内容分析,其中含隐私信息的微博为1860条(占比34%),表明用户通过微博发布隐私信息的现象比较普遍,也值得研究。
在1860条含隐私信息的微博中:“个人信息”被提及1574次,占比高达88%;“私人活动”被提及1263次,比例为68%;而“私人领域”仅被提及81次,占比4%。
在1574条涉及“个人信息”的微博中:“个人情感/情绪”被提及601次,占比最大为32%;其次,肖像、健康状况、家庭情况、未来计划等方面的个人信息也被较高提及,均超过100条。
在1263条涉及“私人活动”的微博中:“日常生活/行程”被提及780次,其次为“家庭生活”,被提及162次。
在81条涉及“私人领域”的微博中:“私人住室”和“私人物品”被提及的次数相对较高,分别为39次和28次;提及“私人工作环境”和“身体隐私部位”的微博虽然较少,但也存在。
另外,根据均值比较分析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喜欢在微博上主动公开隐私信息;白领更喜欢在微博上发布有关“私人生活”和“私人领域”方面的微博,而学生则更喜欢发布含“个人信息”的微博内容。
2、微博普通用户主动公开隐私信息的原因
结合上述微博普通用户发布隐私信息的现状,以及对6名微博普通用户的深度访谈结果,现将微博普通用户主动公开隐私信息的原因总结如下:
(1)情绪表达。用户发布“个人情感/情绪”的比例高达32%,6名被访者均表示最希望通过发布包含“个人情感/情绪”的微博,来表达或消极或积极的情绪,这也是大多数微博发布信息的主要目的。
被访者A为一名工程师,平时工作繁忙,有时甚至在公司加班几天几夜,他说“微博给了我一个发泄和交流的平台。工作之后,能一起交流的人没有上学时多了,就算跟同事在一起,也不想因为自己的心情而影响别人,开心的不开心的都没人分享,所以上班后找微博作为自己宣泄情绪的平台。”其他几位被访者也均表示,利用微博“吐槽”已经成为他们目前排解消极情绪的主要方式。
在现实人际交往缺失的情况下,选择了微博这种互动性强的社会化新媒体作为情绪宣泄的平台,或随意或偏激或夸大的“吐槽”方式,深受广大用户的喜爱。微博用户在宣泄情绪时,大多并未期待别人的回复,在这种低期望的状况下,一旦得到别人的理解、宽慰或慰问,不仅低落情绪得到宣泄,也获得了愉悦感。
(2)社交需要。微博用户通过发布自己的隐私信息,如“日常行程、心情状态、游玩图片”等,及时与好友进行网上互动,以实现人际关系的维系和拓展,寻找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群体,找到归属感。
被访者E是一个十足的微博控,她形容自己与微博的关系是“微博已经成为我的一种习惯,几乎所有的事情我都会发上去,我喜欢与朋友分享身边好玩的事情和好心情,通过聊天可以增进大家的交流”。同时被访者F也表示,“如果谁经常评论我的状态,我也会礼貌性地去关注他、回复他的状态,如果有人经常性地回复我,我会增加对他的好感,之间的关系会慢慢拉近”。另外,还有一些微博用户会在主页面添加兴趣标签,或在微博状态中谈论自己的爱好,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加深彼此的了解,进而寻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朋友圈。
(3)快速便捷地传播信息。基于点对面的传播模式和极强的互動性,微博用户已经习惯性地将自己的近期状况(如朋友聚会、外出旅行、日常行程等)发布到微博上,以达到快速、便捷、高效的传播效果。
被访者C刚刚搬家,觉得通知每个朋友实在麻烦,就在新家窗口处拍了张照片,并配上文字发到微博上,他说“我的朋友一看到这条微博,就了解我的近况了,微博这种点对面的传播方式很方便我们这些工作人士了解朋友近况”。而微博已经成为被访者E向家人亲属报备行程的主阵地,“如果我哪天没发微博,我爸妈一定会打电话来,问我为什么没发,在忙什么,让我每天发一条也行呀,所以,微博就是我每天像亲人朋友报备行程的主阵地”。
(4)自我记录。有些用户将微博作为一种公开的“网络日记”,将自己的点滴生活记录下来,发布者不求别人关注或回复,只是想将自己真实的一面呈现在微博平台上。
当然也有一些“不真实”记录,如B先生所说“有些人会刻意回避穷、苦等现实情况,只发布自己开心的、开朗的或富足的时刻在微博上”,将自己现实生活中无法达成、无法满足或无法实现的东西通过虚拟平台来表达和记录。
(5)寻求安慰或帮助。在微博上发布自己伤病情况非常普遍,用户坦诚这么做是为了“寻求安慰”。在伤病情况下,人内心比较脆弱,但出于面子、自尊等考虑,在现实生活中不愿意主动向他人寻求帮助,而通过发布微博,吸引别人的主动关心和安慰便成了普遍现象。
部分用户希望通过微博状态来找到更多问题的解决办法,如被访者G所说“求学院话剧演出的门票”和被访者F的“想求得广春决赛门票”等等,在信息分享的同时,也向别人传达出“求助”信号。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微博用户主动发布隐私信息的行为的分析,我们可将其内在动机归纳为:好奇动机、交往动机、自我认识,以及由外在因素转化而来的内在紧张、不平衡。
对新奇事物的好奇是微博用户主动公开隐私信息的内在动机,而人际交往遵循一种互惠的原则,在“窥探”他人隐私信息的同时,也会主动公开一些自己的隐私信息作为回馈,以维持平等、互惠的交流;微博用户在交往动机的促使下,愿意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社会或他人可以给自己提供了一面镜子,在微博上呈现出立体且多方面的自己,一部分原因就是想通过他人的反应来更加真切地了解自己;社会压力、伤病状况或极端情绪等,都会引起机体的内在紧张、不平衡,消除紧张的原始驱力就会被唤醒,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排解,发布微博便成了一种有效的排解手段。
发布微博已经成为现代人一种习惯行为,其正面作用显而易见,但其负面影响却往往被忽视。许多用户存在侥幸心理,“谨慎”地发布了许多隐私信息。随着网络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网络“信息聚集攻击”变得容易操作且日益普遍,用户在各个网站发布的所有信息可以轻易地被搜集和分析。因此,微博用户要增强隐私保护意识,同时要完善相关法规,当隐私信息泄露危害发生后,方便用户追究责任人,最大程度地维护用户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①马海群:《信息法学》[M].科学出版社,2002
②《瑞信:新浪微博核心用户70%为女性 盈利靠广告》,http://it.sohu.com
/20110519/n280623821.shtml
③孟昭兰:《普通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④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⑤刘京林:《大众传播心理学》[M].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⑥张晓辉,《大众媒介传播范式之改变——对主动型隐私公开节目的分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7(1)
⑦王丽萍、步雷:《信息时代隐私权保护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⑧罗亦军、刘强、王宇,《社会网络的隐私保护研究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10)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部)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