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金鹏
【摘 要】在实现中国梦、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经济报道作为新闻传播的一个重要报道类型,因其紧随时代转型发展的脉搏,客观记录着经济领域一系列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成就,而备受人们的关注。那么,作为主流媒体的广播电视和报纸,经济报道的现状如何,改进提升的空间怎么开辟,创新的对策何在,这是本文重点探讨的内容。
【关键词】主流媒体 经济报道 受众需求 创新对策
一说到传媒的竞争对策,无论是新闻界还是理论界,都会不约而同地锁定一个关键词组——内容为王,意思就是说谁能更高效率、更有质量地提供内容,谁就更具有核心竞争力,进而将更大的市场份额、更高的收视率或发行率掌控于自己的手中。
主流媒体的内容产业由众多的产品组成,包括宏内容和微内容、事实层面的资讯和价值判断、决策咨询和信息服务等,经济报道就是其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一环。在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的过程中,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经济运行存在下行压力的今天,怎么去做可资、可鉴、可用的经济报道,为发展大局服务,具有不可小觑的现实意义。
主流媒体采编经济报道,不能总是“低头拉车”,更要学会“抬头看路”,进一步明晰受众定位,进一步研判经济发展形势,进一步查摆自身在经济报道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梳理应对的方式和策略,只有这样,经济报道才能提质增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影响。
一、走向成熟的受众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激荡洗礼,中国正以崛起大国的姿態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轨迹,受众逐渐变得成熟而有理性,他们在价值判断上不再执行“非此即彼”的单一标准,而是基于综合性的分析研判自主决定信息消费行为。
受众的成熟,集中体现在社会角色的变化上。他们与时俱进,由社会的人变成自然的人,由热衷政治的人变成关注经济的人。如今经济发展和经济政策则是他们谈论最多的话题,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经济信息中蕴藏着哪些商机,与自己有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以及如何精准投资、科学理财等,都是他们密切关注的重点内容。
如果主流媒体的经济报道不能审视和发现受众的这些变化,不能兼顾到受众的诸多经济利益诉求,显然就难以吸引受众的眼球,赢得受众的欢迎。
二、当前主流媒体经济报道存在的突出问题
1、经济报道“鸡肋”效应日益凸显,直接损害主流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在经济形势变幻莫测的背景下,主流媒体的经济报道因观照现实不够而面临严峻考验。目前,在主流媒体的版面、频率和荧屏上呈现出来的经济报道,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的问题相当严重,存在照搬统计数据、语言晦涩难懂、形式呆板拘谨等弊端,让受众不爱看、看不懂。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泛泛而谈的经济报道虽然易于操作,但由于表达的僵硬、深度的缺失和角度的单一,而导致报道的“硬伤”,不利于发挥主流媒体的引导服务功能,终将预示着受众的流失。
2、经济报道宣传味浓,新闻性弱,热衷于唱“四季歌”
每到逢年过节纪念日,在各大主流媒体的版面和时段上,高规格、大密度的经济报道都会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但这些稿件当中很少有让人精神振奋的硬新闻和核心信息,大部分都是经验和成就报道,跟老百姓的生活压根儿没关系,吸引不了受众。
经济报道的新闻性走弱,暴露了主流媒体在新闻源拓展上的乏力。当前,不少财经记者仍专注于从各个条口、行业和政府部门寻找新闻,殊不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越来越起到决定性作用,政府的指导性功能逐渐被服务性功能所取代,它们作为新闻源的价值也相应递减,而更多的新闻源则是出现在市场经济的“运动场”上和火热的发展一线,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注意到这种变化,就会让经济热点和经济现象从眼皮底下“溜走”,缺乏源头活水的浸润,经济报道即使勉强成篇,也不会生动鲜活,具有针对性、服务性和前瞻性。
3、经济报道停留在浅表化层次,思想深度不够
作为媒体竞争焦点的经济报道,它一定包括人们对于经济趋势的展望、对经济现象的观察、对经济政策的解读、对影响人们生存质量、生活方式的种种因素的经济学分析。有用的经济报道不仅是服务类信息,更能帮助人们认清复杂的世界,告诉他们选择什么、怎么选择。以电视为例,一档新闻栏目的价值,不仅在于当天所播发的经济信息的价值,同样在于日积月累起来的所有信息的价值之和。这些信息纵向形成的系统,足以揭示一个地区历史发展的脉络,横向形成的覆盖也可以说明战略、区位、施策等方面的很多问题。其实,见诸其中的就是报道的思想深度。
4、经济报道的视角漂移不定,贴近性差
传统媒体的角度选择,包括“企业视角”、“行业视角”和“政府视角”等,记者在采写经济报道时,由于视角狭隘,常常不自觉地受到“企业本位”、“行业本位”和“政府本位”的束缚,稿件看似气势大、立意高,但是难免曲高和寡。受众认为,企业赚钱了,行业壮大了,政府出政绩了,跟我们有啥关系呢?诉求对象不明确,导致文稿视角平庸,也就无法形成媒体鲜明的风格和力量。
践行“三贴近”,需要记者多运用“群众视角”、“实际视角”和“生活视角”报道新闻。增强经济报道的贴近性,需要在选题上多动脑筋。写产品质量问题,可先从消费落笔,从消费者追踪到商场,再跟进到企业、车间,从源头上查找问题症结。多年来,中央电视台《中国质量报告》、《经济半小时》等栏目,就是从广大消费者的强烈不满开始,调查追踪假冒伪劣商品的非法炮制过程和巨大社会危害,最后使厂长经理们坐不住了,下决心提高产品质量,否则只能坐等被淘汰出局。这样的经济报道,既贴近了群众生活实际,又推动了企业改革发展,起到了“一石二鸟”的功效。
三、优化经济报道的对策分析
经济报道由于涉及到经济领域的诸多层面,除了要真实、及时、准确,还具有政策性强、社会性强、业务性强等特点,是各类题材中最难出新出彩的报道类型。然而,优化经济报道,提升传播效果,仍然有章可循。
1、将双学科背景人才充实到经济报道一线
伴随着媒体分工的专业化,既具备经济学科背景又有新闻专业素养的人,将成为主流媒体最需要的经济新闻人才。因为这样的人才,比一般人更能看清经济的发展大势,并能借助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去思考和分析问题。除了引进专业人才,主流媒体还应借助“组织”、“制度”和“培训”的力量,使那些学中文、学新闻出身的记者有机会“充电”经济知识,让他们写出的经济新闻稿件能够更专业。
2、开拓经济报道的全球视野
经济报道应胸怀全局,拓展报道视野,关注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国家利益。首先,要不断跟踪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各国产业分工及其发展动向,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思考经济问题,解读经济事件;其次,要基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事业的精准把握,随时掌握宏观经济、顶层设计和具体产业政策的变化,确定报道的立场和重点,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再者,要重新盘点现代市场经济的诸多新领域,将过去关注得不够的一些金融、财税等领域纳入经济报道的视野之中。
对于地方媒体来说,则要“立足家门口,心怀全世界”,运用普遍联系的思维方式,将世界范围内发生的经济新闻与本地的企业、民众联系起来,采取本地化视角处理新闻,增强报道的贴近性。
3、以专业性、权威性提升经济报道的影响力和引导力
主流媒体提升经济报道的影响力,需要加强对异常经济现象的关注和解读,使报道能够直击时弊,对企业经营决策有帮助,对百姓的生产生活有引导。
现在经济报道中单向度的解读比较多,而且往往是按照宣传视角来做,比如上级发布了某项新政策,报道总是一边倒地称好,不遗余力地提供舆论支持。而究竟是不是这样呢?这就需要我们多角度、多维度地去解读,允许对政策提出疑问,不回避经济活动中的困难和问题。
黨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目标任务、努力方向,主流媒体在经济报道中应当将专家观点和记者调查结合起来,加大对政策信息的解读力度,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和连接“两头”做出贡献。
4、推进经济报道“软着陆”
大到房子、车子、票子,小到油盐酱醋茶,说到底,百姓生活就是与经济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虽然经济报道以经济生活、经济信息和经济现象等为关注内容,但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人,人的活动、思想和情感经常与经济活动融为一体,成为经济报道的载体。因此,把人的活动、思想等写进经济新闻,不仅可以更全面、准确地反映经济生活,而且能给经济报道注入活力,增添人文色彩。
引入人的故事,是实现经济报道“软着陆”的有效途径。人和事是一个好故事的灵魂。一篇优良的经济报道,不仅表现在专业化的分析上,更是在讲述一个冲突不断推进、情节不断发展的好故事。同时,用故事的形式演绎财经事件,使抽象的财经事件具象化,也使枯燥的数字灵动起来。数字对于经济报道是重要的,但数字后面的故事乃至奋斗更吸引人。翻开《华尔街日报》,这样的例证不胜枚举。《华尔街日报》正是依托故事化的表达走上了兴旺之路,在它的新闻里,“双金字塔”结构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倒金字塔结构,对比、逸闻、白描、对话等小说家的手法也被广泛采用。想方设法把经济报道写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华尔街日报》所开创的文体独具一格、风靡世界,同样也为中国主流媒体做活、做深经济报道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①周立华:《经济新闻论纲》[M].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11
②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③热若尔·罗兰:《转型与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④尼尔·T·加文著,陈国雄译:《经济、媒体与公众知识》[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⑤唐绪军,《欲立言而先立人——提高经济记者素质乃当务之急》[J].《新闻战线》,2009(8)
⑥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85
⑦威尔伯·施拉姆著,陈亮等译:《传播学概论》[M].新华出版社,1984
⑧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