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淑萍
(南昌理工学院 江西南昌 330044)
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效果的案例研究
熊淑萍
(南昌理工学院江西南昌330044)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社会所认同,笔者认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并通过采用SCL一90症状自评量表,对本校2012 级 611名本科生进行间隔6个月的二次心理测验。在第一次测验时,有意识动员学生来看结果,对来访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对未访学生不做任何干预。第二次测验后,将两组的二次测验进行比较,观察他们的心理变化状况。结果:经过心理咨询干预后,后测结果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表明:创新模式下的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可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效果;心理健康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与19世纪。1896年,威特默在美国宾州大学开设了第一家诊所,创办了第一家医院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即俄勒冈学校。美国是世界上最早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的国家之一,也是当今世界学校心理咨询学科体系发展最完善的国家。
“同学互助训练计划”已被牛津大学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心理咨询模式。这项计划是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如何把一些有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转交到心理咨询中心。《从英国牛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看广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李小鲁的此篇论文中得出结论:同学互助训练计划是一种成功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一模式对我国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是我们江西不能完全照搬。从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的现状和基本现实出发,本文提出了师生互助训练计划,指出了这一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这一模式提出了具体的操作建议。
我国高校的心理咨询起步较晚,1988年才成立了中国大学生咨询研究会。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既取得长足进步和不菲成绩,也面临一系列发展问题。近几年来随着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快,大学生学业、求职压力的增大,面对来自各方的竞争与挑战,心理压力也在逐步增大。建立新的模式可以解决传统观念导致社会对心理咨询接纳程度低的现象,而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最佳发展为价值取向的发展性咨询。这正是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建立新的心理咨询工作模式将提高我国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效率,若心理咨询工作取得的效果不好便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使得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流于形式,达不到最理想的效果。在笔者对南昌理工学院的216名随机抽取有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显示,图1,绝大多数的学生选择向自己的朋友倾述
图1 当你有心理困惑的时候,一般会向谁倾诉或寻求帮助?
同学们遇到心理困惑想寻求帮助时,仅有8.67%的同学选择了班级保健员,更别说会主动到校心理咨询中心与老师沟通。图2,心理咨询中心并没有引起老师和学生的重视
图2 你周围的同学或老师、你所在的班级或学院对保健员的选拔和培养重视吗?
图2 你周围的同学或老师、你所在的班级或学院对心理咨询中心重视程度?图3可见,建立有效的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有效的机制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
图3 你了解你们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吗?
为了验证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培训这一新实践是否能够发挥其积极效果,笔者做了进一步的研究,通过测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即通过SCL-90问卷调查证实解这一创新实践是否取得成功。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南昌理工学院大一新生。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随机抽取的12个班级,其中6个班级作为实验组,6个班级作为对照组。实验组302人,对照组309人。这12个班级均接受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均未接受心理选修课及其它心理咨询中心组织的培训。
2.研究方法
(2)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采用SCL一90症状自评量表,对本校2012 级 611名本科生进行间隔6个月的二次心理测验。该测验自我评定项目共90个,包括9个因子分别是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在第一次测验时,有意识动员学生来看结果,对来访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对未访学生不做任何干预。第二次测验后,将两组的二次测验进行比较,观察他们的心理变化状况。结果:经过心理咨询干预后,后测结果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表明: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可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测验中的每个题目均采用0—4级的评分方法,0=从无(自觉并无该项问题),1=轻度(自觉有该问题,但发生得并不频繁、严重),2=中度(自觉有该项症状,其严重程度为轻到中度),3=比较严重(自觉常有该项症状,其程度为中到严重),4=严重(自觉该症状的频度和强度都十分严重)。实验前后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SCL-90问卷进行测试,用因子分来进行分析。
(2)教学实验法
在实验组及对照组的大学生都已经接受了同样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未开展任何学习和培训的情况下,对实验组的大学生进行为期6个月的学习和训练,时间为2014年1月—2014年6月,共16次课,32个课时。对照组大学生不进行学习和训练。
(3)数据统计法
收回的有效问卷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实验组、对照组实验前后各自的数据均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
3.实验假设
高校心理咨询中心新的机制发挥其作用,使接受培训的大学生最终提高心理。
4.实验设计和变量控制
(1)实验设计
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方法,即在教学实验开始之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进行前测。在对实验组学生进行衔接培训,并在所有学生开展工作6个月之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同时进行后测。
(2)变量控制
为了控制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首先要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男生和女生大致相等,并且都为大一的新生。其次为了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师培训能力与水平相同,研究对象的大学生的教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为同一位教师。
5.教学实验内容与方法
心理咨询中心对实验组学生接受训练,具体培训内容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心里免疫能力及处理情绪能力,使其能够将学习训练中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学习生活中,能真正的成为健全人格的优秀大学生。下表为实验组学习训练的具体课程安排。
培训课时培训内容培训目的2×1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讲解。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以及心理健康对自身的积极作用。提高大学生对心理保健的重视,发现自己,认识自我。2×3户外素质拓展训练;人际关系训练。学会处理同学间人际关系。2×3设定关于心理健康的题目,由受训的学生来组织主题班会。并对其表现做出点评及指导。提升大学生对心理健康和保健员的重视。2×4编排心理情景剧;情景假设班级同学心理问题咨询。将所学习的心理学知识及将朋辈心理咨询的简单技巧运用到实际中。2×5师徒跟踪培训。(师徒跟踪是由上一届优秀的大学生一对一的培训新生的朋辈培训方式。新生出现什么问题无法解决,可以随时与学长沟通学习解决方法,并且由学长是师傅,新生是徒弟,师傅监督徒弟、,徒弟也要随时向师傅汇报工作。)受训学生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成长,并且可以促进其带新生的工作的积极性,使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落到实处。
实验前测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收回问卷302份和309份,其中有效问卷分别为286份和293份,前测数据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总均分无显著性差异(x2=1.236,P>0.05);后测问卷实验组收回有效问卷298份,对照组收回有效问卷296份。实验组的男生和女生分别占52%和48%,差异无显著性(x2=0.623 ,P>0.05)。
表4 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SCL—90得分比较(±s )
表4 实验组与对照组前测SCL—90得分比较(±s )
实验组 (n=286) 对照组(n=293) P值 F值躯体化 0.72 0.68 0.71 0.67 0.07 2.53强迫1.71 0.83 1.74 0.85 0.30 1.02人际敏感1.53 0.90 1.52 0.88 0.72 0.77抑郁1.31 0.87 1.33 0.88 0.83 3.52焦虑1.21 0.80 1.22 0.85 0.38 0.97敌对1.20 0.86 1.20 0.87 0.73 0.84恐怖0.74 0.65 0.74 0.67 0.96 0.13偏执1.23 0.87 1.22 0.86 0.77 1.76精神病性1.08 0.68 1.10 0.69 0.63 3.01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问卷前测显示,在各个因子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实验开始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处于相同的心理健康水平。
表5 对照组前测后测SCL-90得分比较(x±s )
对照组学生虽然接受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其心理健康状况几乎没有变化,说明仅仅依靠每学期3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作用很低。
表6 实验组与对照组后测SCL—90得分比较(x±s )
实验组的学生接受了学习与训练后发现除恐怖因子无显著性差异以外,而其他因子平均值都低于对照组,并且实验组学生在抑郁、敌对、精神病性等因子上的得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
1.结论
如何将大学生心理培训工作有效的实行,是心理咨询中心培训工作的重点和难题。以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只是简单的知识与技能的理论培训,没有实践环节,且培训后没有完善有效的跟踪评估环节,最终使得大学生知道如何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而本研究主要在不打破原有的培训机制的基础上,增加了大学生衔接培训的环节,使得大学生能够从理论稳定过度到实践中去,补充余完善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并且在跟增加的踪培训环节中师徒跟踪制度不仅能够增强大学生心里免疫能力而且能够使大学生在更健康的面对大学生活。经过心理咨询干预后,后测结果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表明:新的模式下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可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2.建议
(1)因本次实验条件的局限和不足, 还应进一步考察实验效果的外部效度,为其在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衔接培训中的应用、推广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2)持续跟踪考察大学生今后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情况,以及今后生活学习中心理调节能力和出现心理问题的状况。
(3)进一步考察衔接培训对高校其他培训教学培养目标的促进作用与应用。如专业课程、技能培训等。
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效果的案例研究主要讨论的是如何推动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发展,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才能找到应对策略,不再是是简单的知识与技能的理论培训,没有实践环节,而是不断探索和拓展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工作模式,适应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满足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提升了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效果。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提出优化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模式的建议:准确定位心理咨询工作;建立和优化配套工作机制;注重构建团队工作网络;构建多维立体的工作模式。其目的就是为了使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工作能够真正发挥出积极的效果,提高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LEE R, ASHFORTH B E. A Meta-analytic Examination of the Correlates of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Job Burnout [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96(2) : 123-133.
[2]Pierson Hubeny, Dorothy, Arehambauh, Franeis X. Role stress and perceived intensity of burnout among school psychologists[J].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1987, 24(3): 244.
[3] VILLA A, C.ALVETE E.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er Selfconcept Evaluation Scale and its Relation to Burnout [J].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2001 ,27:239-255.
[4]蒋奖,李强,杨眉.心理咨询师与治疗师的枯竭(Ⅱ)[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2):138-141.
[5] 鞠鑫 赵崇莲.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倦怠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1(5):71-74.
[6]鞠鑫.高校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压力与职业倦怠分析[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06-109.
[7]鞠鑫.基于JDR模型的高校心理咨询师职业倦怠和职业自我概念的关系[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3):69-71.
[8]林琳.高校心理咨询师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闽江学院学报,2010年,第31卷第4期:118-121.
[9]祝春兰,丁炬红 俞晓歆等.提高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机构认同度-高校心理咨询发展方向探析[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33-35.
[10]崔丽霞,雷雳,蔺雯雯等.网络心理咨询职业伦理研究概况及展望[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7):563-564.
[11]向慧,张亚林 陶嵘.国外临床心理学家胜任特征研究概况[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3):328-330.
[12]雷巧华.国内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研究[J].纺织教育,第25卷第1期.
[13]董俊花,杨新荣.高校心理咨询室建设方案研究[J].科技信息,2008,(13):188-189.
[14]胡月香.[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9月.
[15]罗静.贵州地方高校心理咨询现状与应对策略[J].教育文化论坛,2012年,第1期:.
[16]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Z].
[17]祝春兰,丁炬红 俞晓歆等.提高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机构认同度-高校心理咨询发展方向探析[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33-35.
[18]李小鲁.从英国牛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看广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J].高教探索,2006,2:12-17.
[19]郑日昌.心理辅导的新进展[J].心理科学,2000,(5).
[20]蒙衡,吴汉荣,王礼桂.《健康心理学》互动式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2).
[21]石红.心理剧与心理情景剧务实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2]程小蘋.大学院校班级辅导活动手册[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23]李坤崇.班级团体辅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4]樊富民.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The case study of theory of th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work effect
Xiong Shu-ping
(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chang Jiangxi, 330044,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development in today's society, the importance of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work in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work are known to more and m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work directly influences the effect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by adopting Self-reporting Inventory (SCL 90), 2012 questionnaires, 611 undergraduate students to secondary psychological tests every 6 months. In the test for the first time, consciously to mobilize the students to see the results, the visiting students i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o not to visit the students do not do any intervention. After the second test, we compare two groups of secondary test, and observe their psychological changes. Results: after counseling intervention, the measuring results after two groups exi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nclusion shows that the mode of university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work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college; counseling; work effect; mental health
G44
A
1000-9795(2014)08-000187-04
[责任编辑:周 天刘 乾鲍 雨]
熊淑萍(1969-),女,江西南昌人,南昌理工学院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国际注册高级私人心理顾问师,研究方向:研究方向为心理咨询与治疗。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效果的案例研究”(14YB127)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