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韧性10年文献回顾及其对心理护理的启示

2014-03-12 05:30李惠萍王德斌
护理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韧性弹性量表

张 婷,李惠萍,王德斌

(1.安徽医科大学 护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徽医科大学 卫生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随着人们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日益兴起,心理韧性(resilience)在近些年来成为广大研究者的研究热点,它的出现和兴起颠覆了人们以往对压力/逆境的传统认识,强调以积极的眼光看待逆境中个体的发展[1]。Bonanno认为,心理韧性作为个体积极应对逆境的一种能力,可以帮助个体在创伤性环境中保持相对稳定和健康的生理、心理水平[2]。近年来,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心理韧性较高的患者能够正确地对待疾病,并且保持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生活质量高于患同种疾病的患者[3-4]。由于心理韧性重要性的逐步显现和心理学的快速发展,历经二三十年,研究者们对于心理韧性的研究不断深入,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有关这一方面的文献日益增多。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的方法,阐述我国心理韧性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为其在心理护理中的进一步运用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与检索方法 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性,目前对于resilience的中文译法还未统一。在台湾称其为“复原力”,在香港称之为“压弹”;还有研究者结合其英文意思将其译为“韧性”等[5-7];笔者在检索时,将“心理韧性”、“心理弹性”、“心理复原力”、“韧性”、“弹性”、“复原力”和“resilience”分别作为主题词和关键词,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检索2003—2012年的相关文献,然后通过阅读文献的题目和摘要确定是否符合纳入标准,再对这些符合标准的文献从 “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内容”3方面进行统计、综合评析。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有关心理韧性方面的文章;(2)“resilience”必须是心理学领域中心理韧性的含义;(3)在正规杂志报刊上刊登的文章,发表时间为2003—2012年。排除标准:(1)文章中的“韧性”、“弹性”、“resilience”并不是指心理学领域中心理韧性的意思,而是指工业或社会学中的相关含义;(2)硕博士论文和会议摘要整编。

2 结果

将“心理韧性”、“心理弹性”、“心理复原力”、“韧性”、“弹性”、“复原力”和“resilience”作为主题词,检索出157 491篇文献;将其作为关键词,检索出7 321篇文献,共计164 812。剔除重复、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164 454篇,最后将剩余的358篇纳入研究。以年份为主线,通过统计文章的篇数和构成比,对纳入的文章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3个方面加以分析。文献数量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的分布详见表1—表3。

表1 2003—2012年心理韧性文献数量与研究方法分布(n=358)

表2 2003—2012年心理韧性文献的研究对象分布(n=358)

表3 2003—2012年心理韧性文献的研究内容分布(n=358)

从表1—表3可见:(1)文献数量方面,有关心理韧性的文献逐年增多,特别是近5年的文献数量增幅明显,文献数量占总数的93.6%。(2)研究方法方面,描述性研究和综述类文章较多,分别占总数的49.2%、30.5%,实验性研究和质性研究的文献较少,各占2.2%、1.7%。(3)研究对象方面,多集中于年轻的群体中,如大学生占32.7%、青少年或中学生占19.6%,而老年人和临床患者仅占0.6%、3.4%。(4)研究内容方面,综合性研究(主要指现况调查、相关性研究、影响因素、量表这几方面研究内容的结合)所占的比例最大(25.1%);其次是相关性研究,所占的比例为22.4%,而关于心理韧性的干预、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所占比例分别为:3.6%、4.5%,特别是干预性的研究在近3年才出现。

3 讨论

3.1 文献数量与研究方法 从研究结果中不难看出,2006年以来,有关心理韧性的文献数量逐年提高,研究方法单一,以描述性研究和综述类文献为主,实验性研究和质性研究的数量较少。这可能是因为:(1)心理韧性在我国的研究时间短,心理韧性是心理学界中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在研究方法上还有待一些更多样的尝试;(2)关于心理韧性的定义目前尚未统一,定义的不确定使研究者在选择研究方法较迷茫,不能采用更合适的方式来表达研究的核心;(3)对于心理韧性的测量工具界定不清,目前国内外最常用的心理韧性测评量表主要为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8]、 成人心理弹性量表(Resilience Scale for Adults,RSA)[9]以 及 心 理 弹 性 量 表(Resilience Scale,RS)[10],这些量表在使用上未能得到很好地规范,对于心理韧性正常功能水平的界定没有统一标准,这使研究人员在研究时没有合适的研究工具和参照标准,限制了研究思路的扩展和创新性研究的开展。

3.2 研究对象 有关心理韧性研究的研究对象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大学生、青少年所占比例相对较大,而对于老年人和临床患者等关注较少。笔者发现,近年来,国内的研究者将研究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开始将视角转向“特殊群体”(主要指临床护士、教师、军人、运动员等)和“处境不利群体”(主要包括留守儿童、吸毒者的子女、经历灾害的群体等),据统计,关于临床护士、教师、军人文章数量均占文献总数的2.2%,而其他群体在本研究中也有所涉及,由于种类较多而数量较少,笔者将它们合并归于 “其他”,文献数量占总数的24.3%。众所周知,患者也是一个弱势群体,特别是肿瘤患者,他们深受病痛的打击和折磨,心理问题突出而且具有普遍性的特征,心理护理对于他们来说迫切需要[11],而心理韧性作为一种抗逆力,它可以带领广大患者走出疾病带来的心理阴影,从而能以正确、积极的方式对待疾病和治疗,促进机体康复[12]。在本研究中,有关临床患者的心理韧性研究的文献数量仅占总数的3.4%,这和前面提到的大学生、青少年群体的心理韧性研究数量相去甚远,值得欣慰的是,近5年来,关于临床患者的研究数量呈上升态势,这说明护理工作者们注意到了心理韧性在心理护理中发挥的重大作用。

3.3 研究内容 由表3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研究内容以综合性研究、相关性研究居多,涉及干预和机制的研究较少。这点和表1反映的研究方法单一的问题一致,实验性的研究数量少,有关心理韧性方面的干预研究必然会少,这也和心理韧性的发展历程相吻合,即:第1阶段,20世纪70、80年代,个体心理弹性特质的确认和保护性因素的发现阶段;第2阶段,20世纪90年代,对心理韧性的研究受发展系统理论影响的过程,即将心理韧性置于发展系统与生态系统之下加以研究;第3阶段,2000年以后,研究者们将心理韧性与积极心理学相结合,并关注对于心理韧性的应用及干预,目前处于心理韧性发展的第3阶段,研究者们基于前面两个阶段的研究成果检验心理韧性的相关理论,将研究方向扭转至对心理韧性的干预,努力寻找提高心理韧性之道[13]。

3.4 临床患者的心理韧性研究情况 近年来,护理人员在临床开展了相关的研究。据笔者统计,在12篇关于临床患者的心理韧性研究中,有6篇属于综述类文献,有1篇经验总结性文献,5篇描述性研究文献;关于儿童和青少年患者的研究文献有7篇,如肾病综合征患儿的韧性与抑郁的相关性[14],心理韧性引导对学龄期慢性疾病患儿的影响[15],青壮年骨折患者心理弹性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16]等;研究内容方面,除了综述性文献中综合性研究内容外,其余的文献均是相关性研究,这和前面论述的心理韧性总的研究趋势一致。

3.5 心理韧性研究对我国心理护理的启示 心理韧性作为人自身的一种能力,可以帮助患病个体更好地应对来自疾病产生的压力,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人生目标[17-18]。为了更好地促进心理韧性在心理护理中的应用、发展,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1)规范心理韧性量表的使用,而国内研究者在以往的研究中,所修订的问卷主要针对大学生[19-20]、青少年[21-22]、儿童[23-24]等人群,尚缺乏针对临床患者的心理韧性量表做中文修订或编制。(2)尝试多样的研究方法,丰富研究内容。例如:站在多学科、多层次的角度,对临床患者的神经—生物—社会学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探明心理韧性的保护性因子和危险性因子等。(3)注重临床患者的干预性研究。适当的干预可以提高个体的心理韧性水平[25]。前期的心理韧性实证性研究,其最终目的还是将心理韧性加以运用,提高患者的心理水平。

[1]席居哲,左志宏,WU W.心理韧性研究诸进路[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9):1426-1447.

[2]Jacqueline S,Catherine G,Karen R,et al.Measuring Resilience in Adult Women Using the 10-Items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Role of Trauma Exposure and Anxiety Disorders[J].PLOS ONE,2012,7(6):1-7.

[3]Strauss B,Brix C,Fischer S,et al.The Influence of Resilience on Fatigue in Cancer Patients Undergoing Radiation Therapy[J].Cancer Res Clin Oncol,2007,133(8):511-518.

[4]Wk H,Law C C,Yin J,et al.Resource Loss,Resource Gain,and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Dysfunction Following Cancer Diagnosis:A Growth Mixture Modeling Approach[J].Health Psychol,2010,29(5):484-495.

[5]周碧岚.复原力研究的进展与方向[J].求索,2004(10):132-134.

[6]刘取芝,吴 远.压弹:关于个体逆境适应机制的新探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2):111-115.

[7]于肖楠,张建新.韧性 (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658-665.

[8]Connor K M,Davidson J R.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 The Corm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lSC)[J].Depress Anxiety,2003,18(2):76-82.

[9]Friborg O,Hjemdal O,Rosenvinge J H,et al.A New Rating Scale for Adult Resilience:What Are the Central Protective Resources behind Healthy Adjustment[J].Int J Methods Psychiatr Res,2003,12(2):65-76.

[10]Wagnild G M,Yong H M.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Resilience Scale[J].J Nurs Meas,1993,1(2):165-178.

[11]马冬梅,徐乐乐,杨宇彤.长期住院患者心理护理现状调查[J].中国疗养医学,2012,21(12):1138-1139.

[12]Min J A,Jung Y E,Kim D J,et al.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Low Resilience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and/or Anxiety Disorders[J].Qual Life Res,2013,22(2):231-241.

[13]Wright M O,MastenA S.Handbook of Resilience in Children[M].New York: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2005:17-37.

[14]杨红霞,刘化侠,李 蕾,等.肾病综合征患儿的韧性与抑郁的相关性[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18):1-3.

[15]陈熳妮,武 倩,李龙云.心理韧性引导对学龄期慢性疾病患儿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8):71-72.

[16]陈 辰,张佳佳,韩爱华,等.青壮年骨折患者心理弹性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0(19):2927-2929.

[17]Bradshaw B G,Richardson G E,Kumpfer K,et al.Determining the Efficacy of a Resiliency Training Approach in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 Educ,2007,33(4):650-659.

[18]Songprakun W,McCann T V.Effectiveness of a Self-Help Manual on the Promotion of Resilience in Individuals with Depression in Thailand: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BMC Psychiatry,2012,12(1):12.

[19]阳 毅,黄 芳,姜农娟.大学生复原力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3):337-339.

[20]王 倩,臧小莉.大学毕业生心理弹性问卷的初步编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16):3119-3122.

[21]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40(8):902-912.

[22]李海垒,张文新,张金宝.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的修订[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6(2):98-102.

[23]王亚静,章小雷,赵绘绘,等.3-6岁儿童心理弹性量表的编制[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1,29(5):479-487.

[24]李宏翰,权方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问卷的编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47(1):113-117.

[25]Yi J P,Smith R E,Vitaliano P P.Stress-Resilience,Illness,And Coping:A Person-Focused Investigation of Young Women Athletes[J].J Behav Med,2005,28(3):257-265.

猜你喜欢
韧性弹性量表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注重低频的细节与弹性 KEF KF92
弹性夹箍折弯模的改进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