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审美心理特征差异及其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2014-03-12 19:57高俊杰
语文学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心理特征中学生个体

○高俊杰

(甘肃省陇西县首阳初级中学,甘肃 定西748106)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在教学过程中,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加强语文美育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审美教育的性质属于情感教育,即通过语文审美实践活动,使受教育者建立并完善审美心理结构。而语文审美教育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审美感受力和审美鉴赏力的培养,最终使其具备一定的审美创造力。

感知、情感、想象、理解和创造是构成个体审美心理的五大要素。这五大要素有各自的特点,同时又互补融合,共同构成了个体审美心理活动。受个体遗传基因和生理基础,特别是后天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实践以及受教育程度等诸因素的影响,个体的审美心理活动有其独有的特点。因此,作为语文美育实施主体的教师和学生的审美心理活动的特征并不相同。只有充分重视它们的差异,才能有效发挥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语文审美教育促进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的培养。

一、教师的审美心理特征

与中学生相对而言,教师的审美心理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教师的审美经验更加丰富。一个人经验的丰富与匮乏与其人生阅历、知识水平直接相关。审美经验也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教师具有更丰富的人生阅历、生活感悟,也具有更加丰富和完善的知识,具有更丰富的审美经验。丰富的审美实践活动,有助于教师展开更广泛的联系,加以整合形成完整的理解。

其次,教师的审美能力更强。从艺术符号学角度看,个体的审美经验与审美能力,与其大脑存储的已有信息密切相关。已有信息越丰富,就越能与审美对象产生审美联系。教师无论年龄还是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实践活动都为这种“已有信息”的积累提供了更多可能。

第三,教师的抽象性思维水平更高。中学生抽象思维水平仍在发展中,而教师的抽象性思维发展更加成熟。这种思维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教师在抽象性的审美情感和理解中更具优势。情感和情绪主要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审美情感是情感的高级存在形式。抽象性思维更具优势的教师更易于将审美情感渗透到个体审美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并与感知、想象、理解和创造密切关联,产生更加强烈和完整的审美体验。

教师虽然较之学生在审美心理特征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但也不可避免地有其劣势。

首先,教师更易产生审美疲劳。相同或相似的审美对象长期、反复地作用于同一审美主体,总会经历由刚开始的感到新鲜,反应灵敏,到慢慢迟钝,最后感到厌倦、疲惫,最终变得麻木。这是审美疲劳产生的过程和规律,其机制大致为某一刺激开始作用于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大脑皮层释放神经递质,导致产生明显反应,但随着刺激的不断重复,皮层的适应性提高,如果缺乏新的刺激或更强的刺激,反应水平会不断降低。正如哲学家、美学理论家姚斯说:“某一审美主体长期地在同一审美环境内,比如重复不断地读同一首诗、听同一首歌曲、观看同一部戏剧,往往会产生审美疲劳。”

其次,教师更易产生审美固化。教师较之学生相对来说审美经验更丰富、审美能力更强,但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同时伴有心理疲劳和职业倦怠的加剧,更易产生审美固化。少数教师思想僵化、固执己见,长期忽视自身知识的更新,对学生心理特点、思维水平的变化不够了解,往往对某一审美对象蕴含的形象和意境做出固化的审美理解,并将这种固化的审美理解强加给学生,很难与学生产生美的共鸣。

二、中学生的审美心理特征

中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风暴期,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讲,他们的情感、想象、思维、个性等等不断发生着变化,他们对新鲜刺激十分敏感,网络时代背景下,大量的信息不断冲击着他们的大脑。与此相对,他们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和创造等均处于成长阶段。同时,由于社会实践不足,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认识感悟不深,他们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各个层次还不够完善。然而,中学生的审美心理活动也具有教师无法比拟的优势。

首先,学生审美感知更加敏锐。中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心思细腻而敏感,兴趣广泛、精力充沛,对于新鲜事物接受起来特别快。他们往往能发现被成年人忽视的自然美的细节,并作出自己的思考。但由于学生审美经验不足、审美理解力差,对作品的部分理解深刻,但整合信息的能力不足,所以显得不够全面。

其次,中学生审美想象的奇特性。审美想象是先天遗传因素与后天审美实践活动相互作用、融合的产物。个体遗传基因不同,成长的社会文化背景各异,个体的审美想象力各具特征,可能与教师完全不同。

三、师生审美心理特征差异的启示

在认识到师生的审美心理特征的差异后,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作品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相结合,与学生的成长经历相结合。在观察和了解中学生心理活动的特征后,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在分析作品、提出问题时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巧妙启发学生进行回忆和联系。其次,通过语文审美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感知对象,要有整体观,从了解局部和个别现象到整体形成全面系统的良好习惯。第三,教育和引导学生,感知事物要追求事物外在形式与人的内在心理契合对应。最后,要积极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勇敢表达自己不同的感受和理解,主动探索学生不同反应背后的信息。开启学生依靠自己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和审美情感从作品出发,创造自己独特的审美意境的通道。

[1]李玉.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2(1).

[2]李玉.语文审美教育的性质和任务[J].中国教师,2010(111).

[3]徐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建构的必要性及其特性[J].新课程(小学版),2013(9).

[4]李绍荣.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文学教育,2007(10).

[5]孙曦静.语文审美心理结构的塑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2(9).

[6]黄天翼.语文教学的心理学视角[J].语文学刊,2010(12).

[7]高晓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设计初探[J].新课程(小学版),2013(8).

猜你喜欢
心理特征中学生个体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谈谈“如意提梁”创意色彩与文化心理特征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有这13个心理特征的人,可能有潜在家暴倾向
农村中小学生书法前期心理特征及其应对策略
医疗纠纷不同阶段患方主要心理特征及应对策略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