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锦华 谭云华 刘洁
(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空灵俊雅,彰领滇中古韵
——清代滇中文人管灏及其诗歌创作①
赵锦华 谭云华 刘洁
(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滇中文人;管灏;诗歌创作;艺术特点
管灏是玉溪康熙年间进士,为滇中玉溪名人文士之一。其一生为官正直廉洁,一心为国为民。其诗意境空灵,多宁静之美,清新淡雅,纯朴恬淡,或抒写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及赞美之情;或表明个人心志,报国为民,不与世俗合污,气质高雅;或描绘隐逸生活的惬意安然,表达自己对闲适生活的追求向往。清代诗歌创作继承发扬了古诗缘事而发的特点,既不乏传统精神,也不缺现世美感,管灏诗极为深刻的体现了这一特点,无论模山范水或吊古抒情,反映社会矛盾的精神趋于淡漠,但善于融情入景,神韵悠然,更传神体写滇中情韵。
玉溪是一个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地方,除了闻名遐迩的聂耳外,历代名人文士留下了丰厚的精神、文化、物质财富。管灏是玉溪康熙年间的进士,其为家乡文化教育事业及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究其一生及其创作,既可深入了解文人的思想情感、人生体悟,也可深切感受玉溪文化的形成过程,更好的感悟玉溪文化底蕴及滇中文学魅力。
管灏(1673~1729),字希洛,号若梁,云南澄江府新兴州桃源村(今玉溪市红塔区北城镇桃园村)人,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1694)进士,选庶常,官至翰林院检讨,吏部掌印给事中。管灏在云南、滇中、玉溪是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清代人物大事纪年》、《翰学三书·词林典故》、《云南史料丛刊》、《新纂云南通志》、《玉溪市红塔区文史资料》、《玉溪市志》、《志鉴文集》、《云南民族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总目提要》、《玉溪市民间文学集成》等正史、民间故事中记有管灏或详或略、或真实或传奇的人生轨迹。归结下来,影响较大的有三点:
首先是家贫但勤奋好学,终功成名就。管灏幼年丧父,赖母亲纺织、帮工维持生计,生活极为清苦,难于就学,于是每天打完柴后就到村中太平寺(一曰桃园清真寺)外听学生读书,后其诚心向学的精神感动了在此讲学的名士马明阳①马明阳,字异野,云南新兴州(今玉溪)人。明崇祯间在顺宁府任教授,后来归隐不仕。建北山书院,其学识渊博,为人良善,授徒英才,桃李满天下,学者称为北山先生。著有《马异野文集》,惜未传世。明阳深受家乡人民爱戴,桃源村太平寺一方碑刻中至今仍刻有他的七言诗行草以供子孙观摩。,收其为弟子,方完成学业并功成名就。期间留下不少传说,其中一则较为神奇:马明阳让管灏免费入学后,管灏每晚都到寺中去陪伴马先生,马先生看到管灏头上有一盏灯(有说是肩上有两盏灯)会发出亮光为其夜行照明,马先生由此认为管灏将来必是成大器之人,于是管教愈严。一日突然其灯不再发光,便追问其做过什么亏心事,知管灏为一农人代写了休书,待责骂并让其追回休书后,管灏头上的夜明灯方重现亮光。离奇的故事,通俗浅显地让我们看到管灏的苦读,老师的严格,以及师生二人的正直上进。管灏好学的品性深深影响着滇中后人,为后辈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从他身上后生们找到了生的动力,学的意志,促使他们不断努力向上。
其次是知恩图报,热心乡里公益。一代文人管灏对玉溪的影响极为深远,他倡导重建文庙,为玉溪文化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他由京城致书新兴州知州任仲宜,倡议迁建文庙,并率先捐银百两。在其表率下,全州集银4 730两,历时4年余终大功告成。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云贵总督郭瑮为此撰写《重建新兴州文庙碑记》,以彰其功绩。今文庙尚存大成殿和文星阁,为人们怀念景仰。可说,管灏是玉溪教育文化先驱,在其率先垂范下,滇中玉溪历史长河中人才辈出,灿若星辰,成就了滇中玉溪深厚的文化内蕴。
管灏热心主持兴修家乡龙门新沟,他向大家晓谕提高水位扩大灌溉面积的重大意义,让乡民知晓修沟的重要性,使沟道得以穿房而过。康熙六十年(1721年)新沟竣工,灌溉农田数百亩。此沟至今在当地农业生产中仍发挥重大作用,大营等13个村仍延续受益。
再次是学识渊博,参与编纂《新兴州志》。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管灏担任监修,与主修任仲宜共同完成《新兴州志》编纂,其著述还有《管希洛时艺》(康熙吏部侍郎澄江进士赵士麟曾为其写下《管希洛时艺序》)、《玉溪文征》等文,其撰写的《景应星平》木额(1712年),今仍存桃园村太平寺。
管灏对玉溪文化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其在玉溪文化史上的地位不可小觑,透过他的诗我们将了解到玉溪的文化意蕴,感受到玉溪的强大魅力。
文人多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寓于作品中,通过作品来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故而文学作品就好比一面镜子,尽显作者的思想、气质以及品性。一代文人管灏,其诗作传世较少,现仅存《玉溪文征》(卷一)内篇中的八首。从形式看,《赠某幕僚》为七言绝句,其余为七言律诗;从内容看,《赠笏山主人》、《赠某幕僚》为怀古诗,其余为写景抒情之作。这八首诗清新淡雅,自然飘逸,用词凝练,给人以静逸明秀之感,韵味无穷,具有颇高的研究价值,其诗可贵不在多而在精。
首先,我们来看写景诗。中国古典诗词写景之作多饱含深情,诗中之景皆有灵有性,充满情趣。同为一景,不同的诗人、不同的心境,笔下的感情是有差别的;同一个人对同一事物的情绪体验在不同的心境下也会有所不同。透过自然景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诗人那深邃的内心世界。《玉溪文征》所录管灏写景诗六首,多于一时一地之景中融入细微情感,意味深远,其中,雨、月、山和云最有代表性。
雨在管灏诗歌中,雨多体现出诗人心中的喜悦、赞美。《玉溪文征》所载管灏诗八首有三首都提到雨。雨,别具情思,自古颇受文人偏爱。人有悲欢,雨亦有情,或喜或悲。悲雨,冰凉彻骨,让人感受到郁郁凄苦、浓浓悲凉,古来多承载身世浮沉、离愁别绪、亡国之痛、思乡之情,怀古又伤今。“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①李商隐《夜雨寄北》。,托写诗人内心浓重的思乡之情,哀愁、低落、凄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潇潇细雨是为词人内心的点点悲痛,国亡,夫死,内心一片凄楚。喜雨,最为难得,喜悦、洒脱、期望,预示一个更好明天的到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春雨温柔,多情美好,带给人们春天般的希望。管灏笔下的雨,多为喜雨,雨过天晴,万物空灵。
玉溪春涨
东来银汉泻城西,碧柳拖烟绕岸齐。却羡安澜涵玉浪,不闻走蚁溃金堤。
流膏润处千树溥,丽日晴时百鸟啼。揽辔长桥看景色,气蒸云雨自成霓。
《玉溪春涨》描写玉溪州大河雨季大雨过后涨水时的风景。银河自东而西倾泻,河岸边的碧柳在烟雾之中随风飘动。河面水位上涨,在雨水的滋润下,大片的树木生长得更加繁茂。雨过天晴,百鸟在树枝上欢叫,一片生机盎然。诗人将马拴好独自一个站在州大桥上看风景,远望着天边的彩虹,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内心无比惬意、恬静。全诗勾勒出一幅雨过天晴后鸟语花香的图景,令人心旷神怡。雨后的清新明净使诗人内心极为喜悦,诗人热爱自然,赞美春雨,感谢雨水对万物的孕育恩情。
石马流虹
嶻嶪丹岩出白云,传来石马护苔文。水珠碎滴晶帘合,白晕斜拖彩霓分。
每向晴光悬上下,第逢两暗即氤氲。依稀碧落繁星坠,幽赏都忘酒过醺。
《石马流虹》并未直接提到雨,但我们仍可以找到雨的足迹:“水珠碎滴晶帘合,白晕斜拖彩霓分”。雨滴如断线的珠子般下落,进而成为细密的珠帘,而很快,天空却又放晴,可见这一场雨来得很急。诗人内心为这场突如其来的雨深深震撼,激动万分,饮酒赏景,陶醉山水间,竟有了醉意。
团山太极
丹丘突兀耸云房,宛似虚中太极藏。四野烟花陈法象,万家晴雨别阴阳。
山环叠嶂祥岚合,日绕重闱迅晷长。取道蹊间开月窟,秀钟求郡产琳瑯。
《团山太极》写的是玉溪团山雨后的奇异景象。团山高耸入云,晴时、雨时的团山山野,在诗人眼中仿若黑白分明的八卦图,山峦、花海、溪涧笼罩在薄雾中,宛似神秘莫测的太极虚境,亦真亦假,朦胧间如临梦境,阴阳调和,晴雨间整个团山气象万千,呈现一派祥瑞与神秘。也可看到无论晴或雨,团山在诗人眼中都是美好的,也可映射出诗人内心是宁静祥和、积极向上的,对生活是充满热情的。把晴雨间的山野比作祥瑞八卦图,意象甚为独特,给人耳目一新感。
诗人写雨,或赞或赏,既有期盼,亦有闲适,冲淡中透露出喜悦、赞美。他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能够以心感悟自然的神秘意蕴,寄情山水,闲适自得。
月这是高洁的象征。古来写月之作屡见不鲜。月,或寄托离愁别绪、游子思乡之情,或怀古伤今、感叹世事变迁,“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充满清冷、孤独、哀怨色彩。管灏诗中,月是一景,少了古来月之凄冷,多了分宁静、亘古,亦折射出诗人品质的高洁。《普门夜月》尤值一提:
普门夜月
古道城闉出普门,一龛灯焰射黄昏。月生露井疑天倒,蟾吐珠光藉日吞。
市裹歌声连暮鼓,刹中幡影动云根。年年顾兔来相照,彩绚银床水不浑。
普门寺在新兴州北三十里①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十三卷[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604.,普门夜照,是玉溪一大景致,普门之月(顾兔)不管初一十五始终如一的皎洁,于黑暗之中呈现光明,据说月亮每天晚上都能够出现在普门寺的井里,即便时值初一,夜色昏暗也不例外。古刹普门寺,暮鼓、幡影、月夜、佛灯、露井,清净的佛门月夜体现了诗人内心的静谧。管灏为官清廉,为国为民,始终保持着高尚的节操,不流于俗,诗人品性高洁与普门之月相得益彰,诗中之月可谓是诗人的化身,月光的皎洁,亦是诗人品质的高洁,宁静致远更是诗人内心的苛求与生生向往。
山和云多体现出作者冲破艰险的豪情壮志。仁者喜山,山有高、深、博、大之质。古人写山多挺拔高峻,以抒写其豪情壮志。管灏诗中的山似乎总伴有云的出现,且云总有阴霾之感,他将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显山之气质韵味,如“嶻嶪丹岩出白云,传来石马护苔文”(《石马流虹》),“丹丘突兀耸云房,宛似虚中太极藏”(《团山太极》)。“嶻嶪”,山势高峻、挺立,高山有“出白云”、“耸云房”之志,何况诗人。再如《滇南胜境》:“路入滇南第一关,黔峰登涉息心艰。茅从宣岭分昆海,地闢清溪拱玉山。谡谡松风传野外,溶溶烟缕入云间。几家廛市无多景,巳与罗施不一班。”滇南胜境,宣威岭上的滇黔分界线,元代以来中原内地入滇的重要通道,一个历史文化积淀厚重的地方,数百年来留下了无数云南人进京赶考的兴奋和京官入滇的感慨。艰险的地势令人畏惧,但诗人却未退缩,而是于艰辛之外另有所感,看到了别样的风景。诗人是乐观的,有着不畏艰险、冲破云霄志向。
其次,再来看怀古之诗。这是作者对隐逸生活的一种追求,淡泊以明志,如《赠笏山主人》:
隐逸
归去来兮归去游,貂裘何足换羊裘。笏山清穆常为主,昆海苍波理钓舟。
饲鹤锄梅新事业,离觞曲水旧风流。浮云幻态奚堪问,酩酊高歌倚石头。
在中国古代诗人笔下,隐士代表着一种超逸、高洁、闲适、恬淡、自由的人格精神,守护着疲于竞驰官场、厌倦求仕生涯的知识分子最后的精神家园②陈向春.中国古典诗歌主题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43.。东晋诗人陶渊明乃隐逸诗的集大成者,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在陶渊明的笔下,隐居生活恬美、淳朴、丰富多彩,诗人畅游其中而安贫乐道,悠然自得,对后世影响深远。管灏的这首《赠笏山主人》深受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影响,有着浓厚的隐逸韵味,如首联“归去来兮归去游,貂裘何足换羊裘”,颇有陶潜《归去来兮辞》的味道,也道尽了文人墨客内心无尽的向往:碧波垂钓、采菊东篱的乐趣和情操。而且诗中鹤妻梅子的典故和“曲水离觞”仍是古代流传的一种游戏,这亦更加道明诗人向往这种不为世事所扰,轻闲无忧,自得其乐的生活,畅游天地,好不自得。诗中所写的笏山是一个桃花源式的地方,那里太平、安宁,没有尘世的喧嚣繁杂。在笏山这个恬静悠然的地方,主人垂钓、养鹤、种植梅花,开心了就喝酒、引吭高歌;醉了,便倚石而卧,过着一种与世无争、闲适安定的生活。诗人追忆笏山主人,实则体现了自己隐逸山水之间,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追求。如《赠某幕僚》:
怀贤明志
橐笔梧垣隔故乡,旧闻贤守惠风长。
须知四世传清德,不是新夸姓氏香。
诗人作诗赠予幕僚,诗中追溯幕僚昔日为官贤能仁爱,为人称道、传颂,并指出其德行流芳百世,永不逝灭,以此明志,表明自己也将向幕僚一般为国为民,报效国家,关爱百姓,势必做一个万古流芳的好官。从诗中我们看到了廉洁自爱、为国为民的诗人形象,看到了诗人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崇高人格。
第一,诗中有画。中国文学史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者,首推盛唐王维。管灏写景抒情诗与王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涵情绵邈,多有“唐音”神韵。管灏好学、善画,他的诗作同样融诗画于一体,其山水田园诗抒写隐逸情怀,静逸明秀,兴象玲珑,难以句诠。管灏拥有一颗空明的心,他能够敏锐地感受到周围的一切,于动态中捕捉到自然万物的光色。他精通音律,善于作画,诗作多集诗画于一身,既不失画面层次,又富于色彩,美轮美奂,韵味无穷。色彩层次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如“流膏润处千树溥,丽日晴时百鸟啼”(《玉溪春涨》),描绘了春雨过后树木繁茂百鸟鸣啼的图景,自然和谐,充满生机;再如“水珠碎滴晶帘合,白晕斜拖彩霓分”(《石马流虹》),画面富于动感,一时之间还大雨滂沱,下一秒天空却已于朦胧之中出现彩虹。另,虹为七色,色彩效果也愈加生动。画面转换间,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
第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①王国维《文学小言》。“情、景名为而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②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管灏写景诗大都情意相通,情景交融。《普门夜月》中,诗人写普门夜晚月景,实则是通过写月来明志,表明自己追求高洁的品质。《玉溪春涨》写春雨过后州大河上之景,借景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春雨的赞美、感恩之情。再如《平彝清溪洞》:“洞曲西山日影斜,门前车马最繁华。溪流石壁甘泉洌,清上云岩爽气赊。香雾纷飘浮月窟,滴垂疏音散天花。探奇高士经游览,何事蓬瀛更泛槎。”清溪洞,位于平彝(即今曲靖富源县)官道。本诗主要描写夕阳落山之时清溪洞之景。古往今来便有很多文人墨客喜欢游览四海名川,寻险探幽,于山水间寻一方清明。赵士麟曾这样描写清溪洞:“虎豹纵横龙蛇积。更有仙佛乘云涛,香幢宝盖纷络绎。徐视方知石结成,岩窦涓涓凝玉液”③赵士麟《滇南诗》。赵士麟(1629~1699),字麟伯,号玉峰,云南河阳(今澄江)人。康熙三年(1664)进士。历官至左副都御史、浙江巡抚、兵部督捕侍郎。,可见清溪洞别具特色,是故“门前车马最繁华”,留下了许多文人骚客的足迹。诗人向往丰富的精神世界,清溪洞自然成为其思想的归宿地,写清溪洞景致,实则是将返璞归真的追求寓于其中。
第三,炼字、用词准确生动。“碧柳拖烟绕岸齐”(《玉溪春涨》),“拖”,既紧密联系到柳的特点,写出了柳条长且柔软的特性,也为柳赋予了人的动态,使得“柳拖烟”更为形象生动。“刹中幡影动云根”(《普门夜月》),“动”,寺庙中的旗子飘动搅动了云层一起流动,这似乎有些夸张,但“动”的使用貌似为旗子增添了更多的力量,将幡影拟人化,同时正是幡的“动”更衬托出古寺的“静”、诗人内心的宁静致远。
第四,多样修辞,增添无尽韵味。管灏诗句大量使用修辞格。“年年顾兔来相照”(《普门夜月》),运用了借代方法,“顾兔”代指月亮。“归去来兮归去游”(《赠笏山主人》),引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昆海苍波理钓舟”(《赠笏山主人》),引用宋朝诗人姚合《寄主客刘员外》的“今日沧江上,何人理钓舟。”“饲鹤锄梅新事业,离觞曲水旧风流。”借用鹤妻梅子典故,以及重提“曲水离觞”古游戏,诗句自然生香,飘逸着浓浓的雅致、清逸。“香雾纷飘浮月窟,滴垂疏音散天花”(《平彝清溪洞》),通感,雾本不香,以嗅觉写雾。多样辞格的使用,丰富了诗句的审美情趣,增强了文采。
第五,管灏诗写景清新逸秀,抒情情真意切,景中藏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既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也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所写之景大多为玉溪之景,深刻的诠释了其乡土情结。
自幼好学,博闻强识,为管灏的诗歌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创作基础;胸怀博大,善于发现生活的真善美,使得他的诗歌创作如虎添翼;一生大部分时间处于“康乾盛世”,康熙一朝文字狱案尚少,安定的社会环境以及相对自由的创作空间也为其诗歌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诗品即人品,管灏为官正直廉洁,为国为民,其诗意境空灵,多宁静之美,清新淡雅,纯朴恬淡,或抒写其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及赞美之情;或表明个人心志,报国为民,不与世俗合污,气质高雅;或描绘隐逸生活的惬意安然,表达自己对闲适生活的追求向往。清代诗歌创作继承发扬了古诗缘事而发的特点,既不乏传统精神,也不缺现世美感。管灏诗极为深刻的体现了这一特点,无论模山范水或吊古抒情,其反映社会矛盾的精神都趋于淡漠,但善于融情入景,更传神体写滇中悠然神韵。几百年来,管灏与诸多文人志士共同创造、记录了一个古韵悠远的玉溪,为后世子孙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将更深刻的领略到管灏的人格魅力,看到一个充满魅力的玉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滇中奇境。
[1]玉溪市志办公室.玉溪市志资料选刊:第四[Z].玉溪:玉溪市志办公室,1984.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玉溪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玉溪市文史资料:第七辑[Z].玉溪:玉溪地区文化局,1991.
[3]玉溪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Z].玉溪市志.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3.
[4]张汝文.玉溪市红塔区文史资料:第3辑[Z].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
Ethereal Beauty and Elegance:The Poetic Writings of Guan Hao, a Famous Scholar of Central Yunnan in the Mid-Qing Dynasty
ZHAO Jinhua TAN Yunhua LIU Jie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Yuxi Normal University,Yuxi,Yunnan 653100)
Central Yunnan man of letters;Guan Hao;poetic writing;artistic feature
Guan Hao was once a successful candidate in the highest imperial examinations from Yuxi during the reign of Qianlong,and a famous man of letters in Central Yunnan.As a government official,he performed his duties with great integrity.As a poet,he wrote poetry of ethereal and tranquil ambiance in simple,fresh,and elegant style.Some of his poems celebrate the beauty of nature.Some expresses his unworldly aspirations to serve the country and its people.And others reveal his wish to lead a simple life of ample ease.Qing poetry,while creating artistic appeals of the times,carries the tradition of ancient poems to expand from a mundane matter.Guo Hao’s poetry exemplifies this feature.Reflecting social conflicts as a spirit abates but feelings and natural settings are fully merged in his poems,especially in those about life and land in central Yunnan.
赵锦华,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献学及汉语史。谭云华,副教授,主要从事文献学、古代文学研究工作。刘洁,讲师,主要从事滇中文化保护与研究工作。
I222
A
1009-9506(2014)07-0007-06
2014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