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莉 李慧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 商贸物流系, 湖南 岳阳 414000)
时至今日,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后,逐渐陷入了困境。从湖南大部分高职院校反馈的结果来看,商务英语专业所面对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招生数量逐年下降、专业同质化、专业衍生性弱、拓展难度大、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等方面。是什么使得曾经的黄金专业优势不再?这其中既有学龄人口下降的宏观背景因素,也有商务英语专业建设自身的瓶颈问题。
要摆脱困境,校企合作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国务院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早已明确指出,人才培养要“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的战略眼光,重新审视现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更具活力的、更符合时代、社会和市场需求目标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鉴于此,本课题组成员于2011年9至12月对湖南11所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校企合作项目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其中,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及商务英语教师共200名,回收有效问卷170份。向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发放问卷共50份,回收39份。访谈11名商务英语专业(方向)系主任,获得访谈记录11份。
调查内容涵盖了合作模式、基地建设、合作机制、合作满意度等方面。课题组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了定量分析。
1.校企合作的模式陈旧无新意,效果不佳
在参与调查的院校和企业中,采取建立实训基地,进行2.5+0.5模式人才培养的占了绝大多数(75%),而工科常见的订单式、工学交替式培养几乎没有(5%)。究其原因,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以外贸方向为主,而参与校企合作的多为小型外贸公司,自身业务规模较小,人才需求量小,要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却又不能完全照顾到企业的利益,因此鲜有企业愿意与学校进行深度的合作。
建立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这种模式,效果也并不理想。根据统计,学校对此模式的满意度略高于企业,达到了60%,而只有45%的企业对这种模式感到满意。这其中的偏差主要在于,顶岗实习的学生尚需向毕业生身份转变,工作心态不稳定,职业能力也需要在实践中磨练。而企业在潜意识里已经把实习生当做员工来要求,一方面希望实习生能带来效益,一方面又顾忌实习生就业的流动性和变动,不会把公司核心业务交给实习生。这种差异,使得顶岗实习大都流于形式,实习等同于提前参加工作。
2.企业融入教学作用有限,导致合作动力不够
校企深度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包括合作探究课程、合作教学等方面。受访的企业限于规模,对校企合作的期望主要体现在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 (85%)、为教师提供下企业锻炼(82%)的机会以及参与专业建设研讨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79%)。至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企业并没有参与的热情。据调查,愿意为学校提供商务英语兼职教师的企业不超过23%,究其原因,主要是执教会耽误正常工作,亦有部分企业认为自己的员工尚不够执教的经验。人才培养中企业“缺位”的现象,反映出无论学校还是企业,缺乏校企共同培育以实现双方共赢的观念,也直接造成企业缺乏明显的合作动力。
在选择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的因素时,选择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的占13%、认为缺乏合作机制的企业占21%,而高达66%的企业认为目前的校企合作缺乏政府实质上的政策引导,比如吸纳实习生是否可以提供补助,在进出口税费等方面可否减轻企业负担等等。具体来说,66.4%的企业希望政府能够对企业培训实习生进行给予经费补助,58%的企业希望获得税费减免的政策,还有14%的企业希望能够在形象宣传方面得到政府的帮助。
3.缺乏有效的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
但是,院校与企业对于校企合作并不是不重视,有高达90%的企业和院校都认为校企合作十分重要。答卷中,院校和企业在反馈校企合作最大的困难和问题时,不约而同把问题归结于“执行起来非常困难,细节问题无法执行到位”以及“学校与企业目标并不一致”等问题。具体表现依次为,学校和企业功利性行为突出 (33%)(结合学校卷及企业卷数据)、合作制度不健全(29%)、企业及学校的目的有偏差(26%)、缺乏有效的监督(21%)(政府作用不够)。这说明,校企合作有效的执行机制尚未完全建立[1]。
校企深度合作表现为 “同构机制”、“同建基地”、“同育人才”、“同享资源”,促进校企双赢。一直以来,校企合作的实际运作呈现出“学校热,企业冷”的不平衡现象。要达成校企深度合作目标,从调查结果出发,可采取如下对策。
1.学校应由 “政府主导”的被动心态转变为“主动服务企业”
以往的校企合作中,学校在寻找和联系企业合作的过程中比较积极,但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后,一旦合作中遇到困难,学校由于自身原因,更多是被动等待政府提供更多政策上的帮助,这直接影响到了企业参与学校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其实,在政府、学校和企业三大校企合作的主体中,学校起到的是联系协调的作用。学校最清楚企业的态度和需要,学校要把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顾虑和担忧,主动及时地转达给政府,并发挥力所能及的作用。学校只有建立起“为企业服务”的理念,通过政府的激励政策和政府牵头,明晰校企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完善校企合作的执行机制,建立监督机制,才能点燃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
2.引入先进的项目管理制度,实行 “团队协同”,切实监控校企合作的进度及效果
校企合作始于科学的调查研究基础和双方理性的合作态度。在执行过程中,系部一把手应承担起项目经理人的角色,建立科学的项目质量管理制度,采取“专人问责”制,系部主任对上一级领导负责。在学校管理体制、校企合作沟通模式上进行详细的记述,建立对于校企合作综合效益的考核、评估体系及激励机制等,做到“有据可查”,激发系部对校企合作项目的责任感。只有企业从学校切实有效的校企合作的管理中得到利益保障,才能激起企业更多参与其中的积极性。
1.以人才为中心,建立利益共同体,实现校企共赢的合作目标
在校企合作的具体实践中,高职院校与企业两方主体由于利益、体制等原因,存在实质性壁垒[2]。不破除这个壁垒,建立利益共同体,树立更加长远的目标,校企合作注定不会有突破性的进展,更谈不上校企共赢的美好愿景。建立利益共同体,应建立以任务为契机、以人才为核心的机制,促进企业与学校人才的有序流动,释放人的活力,带动资金、信息及技术的活力,最终达成共赢。
目前与高职院校合作的外贸企业大都为中小型企业,其特点是员工与业务规模小、大多采取无品牌战略以应付复杂多变的出口贸易、员工流动性强,经营模式单一。企业不仅需要高职毕业生等技能型人才,也需要高职院校本身的人才资源,即“智囊库”。以往的高职院校教师下企业锻炼,教师只关注自身的业务能力发展,关注行业动向,对于企业的利益并不在意。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的内涵建设,渗入企业所在的市场,与企业构成利益联盟。高校智囊库可协助企业制定行业标准、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市场以及管理咨询、协助技术攻关以及在优势互补的背景下实现资源共享,这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同时也是机遇。另一方面,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会把教师下企业锻炼落到实处,这样将更利于帮助教师提高岗位实践能力。同时,校企双方应达成共同协议确保人才双向流动的可能,企业向高校“借出”优秀外贸人才,以市场对人才的知识和能力需求为依据,全面介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课教学、实训教学和技术指导。企业人才加入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不仅优化了学校人才队伍的结构,也促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还将更好地督促高职院校把擅长的知识链融入企业的产业链[3]。
2.发展订单式培养模式,校企共建校内合作基地
订单式培养在目前外贸企业的规模限制下,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实际困难,因此除了半年实习期之外,要将企业的角色提前纳入教学中,可以通过建立校内合作的模式实现。这样的方式主要有:企业在学校冠名成立模拟外贸系统平台、单证处理实训室等[4],学校在校内的教学实施以冠名企业的人才要求为训练目标,将企业的某些业务环节提前引进校园,让学生在专业实训中学习并感受到企业文化。如市场调查、网络营销、官网维护、产品资料翻译等业务,可以以协会活动和工作室的方式,交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协助企业参加展会促销等活动。每年的广交会,是外贸企业的重头,也是急需人力之时,学校可有意识地对优秀学生进行提前培养,广交会期间由教师带领优秀学生深入企业,在展会中帮助企业进行翻译、产品介绍等工作。通过企业、教师和学生三方在教学实施和实训组织中的合作,实现共赢。
1.拟定校企合作条例,明确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在校企合作项目中的权利与义务
美国职业教育中很早也出现了校企合作,但只有在颁布了相关法规之后,才得到长足进展[5]。我国的校企合作多流于形式,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得不到政府的强有力支持。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和学校是利益直接相关者,政府并没有享有可见的回报。但是政府的参与、引导和协调,能有效形成合力,促进校企合作产生的利益得到合理分配。从长远来看,这是校企合作的最有效保障[6]。2012年,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提出了关于尽快出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并将其内容纳入《职业教育法》修订稿的建议[7],指出只有政府将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相关规定加入三方权利与义务的条款,才能保护学校和企业之间合作中出现的契约关系。
2.整合资源,建立机构,完善长效运行机制
建立第三方机构,如政府、行业协会、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联合协调机构,整合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等相关资源。机构承担起引导、协调与沟通、监督职能,引导学校和行业企业合作进行产业专业对接;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公共网络服务平台,及时向社会发布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的相关信息;定期举办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项目洽谈会,鼓励学校参加各种经济规划的会议,提高信息透明度;协调校企合作执行,监督各部门的执行情况;总结和推广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等等。
3.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努力实现学校、学生、企业、社会四方共赢
通过政策制定,激发企业的合作动力。如设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补偿企业在履行校企合作责任时的费用成本。税务部门切实落实企业因支持职业教育应得的税费优惠等等。
从校企合作的视角出发,将企业纳入关键考量因素,是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契机。只有通过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和运行机制,使学校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社会要求对接,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帮助企业缩短人才成长周期,并形成高职院校、企业、政府共享、互补、多赢的利益共同体,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商务英语专业的建设,培养市场需要的商务英语人才,最终实现学校、学生、企业、社会四方共赢的格局。
[1]俞克新.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与教改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杨国祥,丁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明航.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与合作模式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甘利.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校企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0).
[5]施永兵,刘岗.高职校企合作现状和长效运行机制探索—以港口经济视角下的商务英语专业为例[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
[6]郑菁.论校企合作式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运用[J].中国人才,2010(22).
[7]丛慧颖.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科技信息,2011(17).
[8]向颍.高职教育产学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职教论坛,2007(6).
[9]朱永新.建议出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EB/OL].(2012-03-09)[2014-10-24].http://learning.sohu.com/20120309/n33725871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