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心理失衡问题初探

2014-03-12 13:14于浩杰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心理压力高校教师心理健康

于浩杰

(烟台职业学院,山东烟台264670)

高校教师心理失衡问题初探

于浩杰

(烟台职业学院,山东烟台264670)

为了适应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的管理体制改革不断加大力度,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教师带来新的冲击,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因此,新时期高校教师心理平衡问题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因为这将直接影响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分析高校教师的心理失衡因素,探讨解决办法对高校教育事业的进一步推进意义重大。

高校教师;心理失衡;心理平衡;方法

1 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大学教师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进而产生的心理不平衡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许多研究表明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对全国72所高校教师的一项调查显示:有94.6%的教师感到有心理压力,其中35.6%的教师表示压力很大。众所周知,高校教育工作是培养专门人才的复杂的脑力劳动,高校教师既要教学,又要科研,所有这些工作都是繁杂的脑力劳动,要消耗大量的脑力和精力。他们的工作时间和生活时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工作压力不容易消除。他们在高校中担当的各种角色极容易产生冲突。现在高校的人事体制、分配机制、学生的差异以及课程门类的增多,使高校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心理压力也随之增加,因此产生了各方面的心理失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关注高校教师的心理平衡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高校教师在承受心理压力过大而不能调节时,就会出现心理失衡。置身大学校园的教师,难免会承受一些来自周围方方面面的压力,包括诸如:工作、职称、各人收入、专业、职务以及因此而引起的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如果这些压力在其承受能力范围之内,尽管也会产生一些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变化,但都属于可调节控制的范围,不至于产生心理的失衡,因此不会影响到各人的工作、健康乃至于家庭生活,笔者认为处于该情形下的高校教师的心理是健康的、安全的。而且,适度的压力能引起人们的积极反应,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压力变动力”。但一旦压力过度,就可能引起身心及行为上的消极反应,产生种种身心失调的现象。这些身心失调反过来又加大了心理压力,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可能导致心理失衡。久而久之,就有可能陷入生理和心理的危机状态,处于这种情况下的高校教师的心理是不健康的、危险的[1]。

“高教兴则国家兴,高教强则国家强。”关注高校教师的心理平衡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管理者应该加强对教师队伍的了解、情况调查、分析和掌控,有针对性地强化对教师的心理教育,重视教师群体心理气氛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加大投资力度。强化心理教育是必须的,是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合理的心理教育会进一步促进管理工作,会使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甚至锦上添花;反之,则可能滞碍管理工作,甚至带来麻烦。试想一下如果教师的心理存在严重的心理失衡问题,又怎么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呢?单让他们进行自我调适是不够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不负责任的。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帮助高校教师度过心理危机,更好地适应现代高校的工作和人文环境,促进身心健康。因此,关注并强化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2 影响高校教师心理平衡的因素

2.1 高校教师巨大的心理压力是影响教师心理平衡的重要原因

首先,如今高校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各高校的课程设置、科研项目相较以前有两个突出特点:一个是多;再一个就是复杂,高、精、尖的东西可以说是应接不暇。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使知识、信息的普及化程度大大提高,教师已不是学生唯一的信息源了,这使得教师的权威意识日渐失落,许多经验和规范在新形势下已经不适用了,必须更新。这不仅要求高校教师要改变旧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求他们与时俱进,有创新精神,敢于接受信息时代所带来的挑战,搞好教学,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那么教师所面临的压力是一般人所难以想象的。如果在校学生出现问题,或教育出现任何偏差,教师则成为矛盾的首要焦点,必须承担一切责任。实际上,在信息社会中,高校教师既要适应大学里不断变化的规则、要求,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又要面对社会各方的评头品足、批评指责,这种心理压力只有他们自己可以体味。

其次,高校中青年教师由于个人修养、教学经验、职业适应等方面的问题,使他们比其他年龄段教师承受更多的压力。由于年龄特点,这部分教师需要不断地丰富教学经验,加强职业适应度。目前随着竞争上岗和各级评奖制度的实行,对一些资历较浅、人际关系不稳的青年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他们职称普遍不高,工资收入相对较低,并且上有老、下有小,子女入学、升学等等一系列问题让这些教师背负着巨大的生活压力。面对众多的角色冲突,加上期望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们身心备受困扰[2]。

2.2 高校教师的职业对其人格、行为规范的要求是影响教师心理平衡的另一个主要因素。

首先,社会对高校教师寄予很高的期望。高校教师传统以来在人们心中一直是“甘愿吃苦,无私奉献”、“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等具有极高的社会声誉,因其职业在生活中受限较多,有时也不失为苛求。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蜡烛”等评价虽然极力赞扬了其职业的伟大,但也给这些高校教师无形中造成极大压力。高校教师所做的一切必须与其职业相符,不能如常人一样展现自己,复杂的社会角色定位使他们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所以一旦他们发现自己这种近于完美的目标受到限制,不能如愿时,心理上的这种挫败感就会引发心理压力,使教师的身心健康每况愈下。其实高校教师也是人,也会遇到学习、生活、交往中的许多问题,也会有许多内心矛盾,他们既不能与学生交流,又没有机会适当缓解和宜泄,势必造成高校教师内心的压力与压抑,对比从事其它职业的人士,高校教师难免会产生心理的失衡[3]。

其次,现阶段,一系列高校制度的变化给高校教师造成不同程度的压力。我国高校逐步开始实行聘任制,这就打破了高校教师的终身制,有的教师可能会转岗甚至被解聘。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打破了大锅饭,教师收入差距拉大。绩效考核制度的出台,对高校教师的工作质量与数量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这些变化使教师感觉压力重重。而长期从事单一工作,又使他们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固执且心理承受力不强,这也极易导致教师心理失去平衡,同时学术之争有时会加剧这种心理失衡[4]。

3 解决高校教师心理平衡问题的方法

①营造良好的高校教师的心理气氛是解决高校教师心理平衡的首要问题。高校教师群体的心理气氛是对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5]。一个高校教师工作、生活在一个群体当中,高校教师个人的心理活动状态是这个群体心理气氛的一个组成要素,而高校教师群体的心理气氛反过来又及其强烈地影响着个人的心理活动状态。因此,在高校教师群体当中营造和谐、积极、愉快的心理气氛,就会使人们情绪高昂,工作欲望强烈,具有较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民主、友爱、没有官僚主义思想的群体气氛会使高校教师具有更多的参与意识,只有在这种氛围中,高校教师才能够变压力为动力,更大限度地调节自身承受的心理压力,重新找到心理的平衡点。因此,作为高校组织者和管理者在制定各项政策、规定以及对平时生活和各项活动的进行安排时,都要有意识地把营造良好、和谐的心理气氛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加以考虑。

②建立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给予教师多方面的社会支持。首先高校应建立客观、公正、合理的竞争机制,如职称评审、考核评优、岗位聘任等相关政策都应公正、公开、合理,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其次,高校应从各专业和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用人之长”的原则,合理有效的安排教学工作,使教师能根据自己专业特长积极主动的承担教学任务,使每位老师都能在适合的工作岗位上做出应有的贡献。另外,学校应尽量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如青年教师的孩子入托、上学等问题都应得到充分的重视,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降低教师的压力,使教师能身心放松,心情舒畅的工作[6]。

③以人为本,关注教师的健康,为教师减压。各院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宽松和谐的教师管理机制、奖励机制和职称评审机制,多征求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整改方案,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师心情舒畅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④“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尊师重教社会风气,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待遇,增强其社会自豪感。教育是国家、民族发展的根基,高校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不能总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蜡烛”等宣传口号下一味脱离实际的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而应高度重视教师的各种需求,认真贯彻《教师法》并加大执法力度,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增加教育投入,改善教师的工资收入、住房、医疗等物质待遇,从经济上对教师的工作予以肯定。只有这样才能减轻教师的不平衡心理,产生职业自豪感,从而提高高校教师的工作满意度。

⑤提高高校教师自我心理平衡的调节能力,协助高校教师克服、缓解心理障碍,更好地适应当今高校教育的各种变化。高校可以通过在校园里举办各种知识门类的讲座、包括心理疏导类的讲座、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心理状况调查、建立通畅的高校教师间相互沟通、交流的渠道和场所、经常对教师进行心理教育和指导,为教师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记录教师的心理问题状况,了解教师的心理活动,从而引导教师正确看待自我,有意识的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合理调节负面情绪,这样既丰富了教师生活,减轻高校教师的心理压力,又有助于他们提高自我心理平衡调节能力[7]。

总之,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肩负着培育现代化人才的重任,其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师自身利益的解决,影响到子孙后代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前途。因此为迎接新时期高校教育体系转型的挑战,全面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全社会,尤其是高校教育的管理者必须关注高校教师心理平衡问题。只有解决了教师的心理质量和心理平衡问题,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知识完备的、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大学生,从而全方位地提高我国的高校教育质量。

[1]鲁小彬.大学教师心理压力和困惑的调查与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5,3(4).

[2]贾建雯.关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6(2).

[3]刘学兰.高校教师面临改革心理压力与心理调适[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

[4]王海翔.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的调查分析及对策.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5).

[5]谷丰.为什么教师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J].上海教育,2001.

[6]方方.教师心理健康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

[7]王卫红,张旭.教师心理素质状况调查与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28(5).

(责任编辑 侯中岩)

G443

A

1673-5382(2014)03-0067-03

2014-06-29

于浩杰(1964-),女,山东龙口人,烟台职业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心理压力高校教师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基于BSTL与XGDT算法对多级别心理压力的评估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通过图片看内心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